“问天”上天了,背后藏了哪些黑科技?
7月24日下午,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托举着问天实验舱一飞冲天。约13小时后,问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组合体成功交会对接。7月25日10时03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进入科学实验舱。

“问天”长啥样?背后藏了哪些黑科技……我们一起来看!
“问天”长啥样?
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二个舱段,也是首个科学实验舱,主要用于支持航天员驻留、出舱活动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同时可作为天和核心舱的备份,对空间站进行管理。

“问天实验舱舱体总长17.9米,直径4.2米,发射重量约23吨,是我国目前最重、尺寸最大的单体飞行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张昊介绍。
“问天”上有哪些“黑科技”?
空间站建造过程中“惜重如金”,但此次问天实验舱携带了4个100多公斤的大家伙,学名叫控制力矩陀螺,已经升空的核心舱携带6个、天舟四号携带1个,随后天舟五号还将携带1个,12个控制力矩陀螺联合使用,就可以使超过100吨的空间站的姿态控制“坐如钟、行如风”。
“通过控制力矩陀螺不同速度的转动,能够有效控制航天器的姿态,减少通过燃烧燃料推动航天器姿态调整的消耗,是一款节能神器。”宋晓光说。

我国第一台控制力矩陀螺,是2011年随天宫一号上天的。它的在轨应用是我国空间机电部件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航天黑科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航天迈出了一大步,也是人类的一大步。其实,听起来“高大上”的航天科技,不只用于宇宙探索,还能非常接地气地存在于我们身边。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戴的墨镜、用的鼠标、扫描的条形码、甚至救命的ICU病房,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惊艳世界的主火炬,每一个或熟悉或新鲜的事物,都离不开航天科技的发展。
航天科技带来的“礼物”,早已渗透到我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细节里。
1、衣
低头看你脚下的气垫鞋,就利用到制作宇航服内胆的“中空吹塑成型”技术。通过将空气充入薄膜中,制成鞋底,一双缓震性能极佳的气垫鞋就诞生了。
2、食
方便面中的蔬菜包,最初是为载人航天任务而发明。为了长期储存航天员的食物,工程师利用冷冻干燥技术,将蔬菜重量降低20%,但同时能保留98%的营养成分。如果不是为了登月,蔬菜包可能不会与方便面成“兄弟”。

3、住
中国的天问一号和祝融号火星车以及长征火箭的一些关键部位,使用的隔热材料纳米气凝胶,已经应用在住房保温结构中,让人们住得安全舒适。
4、行
基于航天科技诞生的“二维相控阵用户站”, 安装在高铁上后,作为天基宽带互联网系统的重要一环,能建立起用户与卫星间的数据传输链路,高铁上微信发不出去、电话接不进来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实现极速上网。

现代生活的便利已经和航天科技密不可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30年来,初步统计有4000余项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带动了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通信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业升级。
昨天的梦想会变成今天的希望、明天的现实。从“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到嫦娥探月、天问问天、神舟逐梦……几十年来,中国航天赴九天,问苍穹,正一步步走进浩瀚的宇宙,接近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I-DESK集创社期待您的加入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内容和图片根据网络信息整理,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跟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整合来源:瞭望之声、硬核看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