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保险经纪人,你不知道的11个误区(8)
「尹娜」总第270篇文章,2022年第17篇原创
这是一个系列,会梳理11个保险经纪人误区。今天是第8个。
两个极端
新人应该避免的一个极端,是只学习,不拓客。
我常听新人说:我还不专业,等我专业了再去找客户。
道理是对的,专业是基础,纵观全行业,很多业务员都是倒在了“不学习”、“不思考”上,靠着公司教的话术蒙骗客户拓展业务。
但做法是错的,因为如果一个保险业务员以“专业”为唯一追求,痴迷学习,那是做不好业务的。
专业不是全部,把专业转化为客户的“风险转嫁”行为,才是目的。
很多人是以“学习”为借口,不肯去拓客,因为他恐惧,为了不做真正重要的事情——帮客户转嫁风险,学习成了他的藏身之处、避难之所。
正因为学习是一件正确且必须的事情,所以一味忙于学习,也会成为废掉一名保险业务员最隐蔽的方式。
沉浸在学习中不自拔,是最浪费时间的。
小时候看武打片儿,有哪位主角是只靠在家学习就成为大师、大侠的吗?
只有在实战才能磨练出大师。
我几乎会对每个刚入职的组员说这样一段话:
“你千万不要因为来到明亚这样一个倡导专业的平台,就把学习当成主业。 我们做的是帮助客户的工作,你的专业价值,只有在帮了客户时才能体现出来,你自己也才能赚到钱。 你学习的东西,只有不断经历客户的挑战,才能真正内化。”
我为什么入职以后三个月达成MDRT(美国寿险百万圆桌会员),第2年、第3年连续达成TOT?
因为我不仅学习,不仅追求专业,还有大量的拓客、访客行动。
无论是缘故客户还是网络客户,我都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去拓展。
你要让自己形成一种稳定的节奏,把学习和行动平衡起来。你必须躬身入局,不能沉浸在学习中不可自拔。
闷头学习是不行的,保险行业属于大量分享的业务员。
另外,学习不是越多越好,而且新人期应该是越少越好。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业务员:以在朋友圈花式炫耀保险行业的各种培训为生。
这样的人,不是坏,就是笨。
因为他在给你误导,参加培训多,就能成为绩优吗?甚至我认为,参加培训多的人,都不一定真正专业。
如果一个人的朋友圈里培训炫耀居多,没有提供干货价值分享,不管你是要买保险,还是想做保险业务员,都最好离他远点。
我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后悔:四处听了很多课,花了很多钱,最后才发现,如果当初学好、消化了咱们团队的培训,很多问题早就解决了,也不需要到处买课听了。
以很多保险新人的能力,根本不具备辨别课程优劣的水平;即便碰巧这门课是优质的,脱离执行,对业务的促进作用也有限。
想想武打片里,有多少大师在学艺时,同时学武当派和峨眉派?有多少大师同时拜七八个师傅学艺(郭大侠除外)?
学习,并不是越多越好。
如果已经是非常优质的课程,针对同一个问题,学一门、执行到位,就够了。
在入职的前两年,是建立”知识主干”的阶段,如果团队的课程足够优质,四处去找更多的课,只是在占用你的行动时间而已。
随着实战经验增多,团队课程都消化吸收好了,自己水平到了一定高度,可以博采众长,为自己的“知识主干”增加更多枝叶。
你相信吗?如果有一套涵盖了“最少必要知识”的课程,你只需要专注学习20天,就可以成为客户眼中的专业人士。
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中提到一个概念:
“最少必要知识”,认为想要掌握某项新技能,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弄清楚都有哪些最少必要知识,只要掌握了最少必要知识,不需要成为专家,就可以迅速做到“胜过大多数人”,接下来就只剩下执行,反复用。
我反复说,保险销售没有多神秘,就是一门技能,按照李笑来的操作方法,我们只要先学会最少必要知识(这在我们团队已经是一套标准化的线上课程,专注的话,花20天就可以学完),就可以去见客户,去执行、去反复用了。
不要害怕客户觉得你不专业,有多少客户能沉下心来认真研究20天保险?
即便有,他学习的内容涵盖了所有“最少必要知识”吗?
学完之后,尽快去见客户,去了解市场,即便在客户面前“露怯”了,也没关系,接受客户的“暴击”,你才可能知道下一步的学习、改进方向,尽快开始这个尴尬又痛苦的过程,尽快跳进“苦海”中去,你才能早点游到对岸。
大胆去见客户(准客户),失败也没关系。最快的学习方式是边处理客户咨询边学习。
有的新人,都已经有准客户向他咨询保险配置问题了,他还在刻意回避,总觉得还没准备好,所以不敢见客户。
客户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学习不就是为了解决客户问题吗?
既然客户都已经问问题了,我们就应该以客户的问题为中心去学习、准备,尽快帮客户解决问题,业务员也早点签单。
这里所说的见客户是个笼统的概念,不仅仅是面见客户,也包括以其他方式为客户解答问题。
比如发朋友圈、写文章传播知识,或是在知识问答平台帮助网友解答问题。
保险新人应该避免的另一个极端,是不学习、不准备就去见客户。
有的保险新人太着急了,客户问他哪个重疾险好?他就赶紧去找客户推销重疾险产品。
可其实他对于自己要推销的产品都还没有学明白,对客户的身体情况更是一无所知。
客户问他要不要买年金保险,他就兴冲冲的去给客户推荐年金险产品了,而当客户拿出别的业务员推荐的产品计划书,他甚至都看不懂。
客户简单几个问题问下来,他就露馅了。兴高采烈而去,垂头丧气而归。
毛主席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每一次见客户都是对我们个人业务能力的一次考验,作为保险新人,我们本就没什么经验,而你又没有做任何准备,怎么能经得起考验呢?
李彦鹏总监常跟我们说:见客户,一靠平时积累,二靠临场准备。既要注重平常的学习,又要注重针对某一个客户的具体准备。
我说要大胆去见客户,失败也没有关系,不是随随便便的去见客户,而是做好准备去见客户,在这种情况下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因为最起码你有了经验,经过复盘可以改进。
但如果你只是随便去找客户聊一聊,那我敢说聊多少失败多少,就算是偶尔有能够成交的也只是靠运气,成交不等于成功,对于日后的提升几乎没什么帮助。
李诞在他的《脱口秀工作手册》中说,“如果你的目标是这场一定要炸,那准备就永远是徒劳的。如果你的目标是变成一个越来越强的脱口秀演员,那就请永远都好好准备”。
他还说了一句话:“按照逐字稿讲,失败了,也是有意义的失败,你可以找到调整的方向。”
对我们保险业务员来说,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只有每一次见客户都好好准备,才能变成越来越棒的保险销售。
做了充足的准备,还是没签单,这也是有意义的失败,因为你能复盘,找到问题所在。
如果问题的确不在你,那这一次充分准备已经使你具备了更强的能力,下一次准备可以变得更轻松。
客户很重要,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但我还是劝你别把时间都花在客户上,做一些专家应该做的事。
你朋友圈有没有一些保险业务员,经常炫耀吃喝玩乐,好像做保险销售,只是跟客户见个面就能赚到钱,见客户之外的时间可以尽情享受生活。
这绝不是保险销售工作的全部。
虽然我们是要通过给客户做业务来赚取收入的,但练好基本功是服务好客户的基础,打造好品牌是吸引到更多客户的前提。
而练基本功、打造品牌,都是跟服务客户不直接相关,需要单独花时间去做的事情。
这就好比跑步运动员不会每天都在跑步,羽毛球运动员不会一直都在打羽毛球,他们都会花大量时间练习体能、训练力量。
既然我们要做保险顾问,想吃“专业”这碗饭,就不要把时间都花在客户身上,做一些专家应该做的事情——系统性的学习、研究、输出。
你的专家形象越突出,客户对你的话越信赖,与客户沟通的难度越低。
日本作家胜间和代的《时间投资法》中,把为客户服务以获取报酬的时间称为“消费的时间”,而在学习、钻研技术上所花的时间称为“投资的时间”,是否能够好好利用“投资的时间”,将会极大的影响“消费的时间”的生产效率。
不积极“投资”,会导致工作能力下降,结果就会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消费”上。
保险顾问多花一些时间在学习研究上,增强内功、打造好专家品牌,客户服务效率会更高,在客户身上所花的时间会减少,投资在自己身上的时间会增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具体应该是怎样的分配比例呢?
胜间和代说,一般人每天花在“消费”上的时间占60%,而“投资”上的时间只有5%,应该尽量把“投资”的时间提升到30%,“消费”的时间减少到50%。
而我现在的工作节奏,每天上午会至少抽出3个小时用来学习或是创作输出,下午和晚上的时间用来解决客户服务问题。
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做专家该做的事?
一是分散的注意力。
我刚入行的前三个月,觉得及时回复客户消息非常重要,所以我在电脑上挂着微信,每隔几分钟就查看一次消息,生怕错过,给客户造成服务不及时的印象。
而现在我很少在上午处理客户咨询,我用上午的时间来学习、创作和输出,2020年我写了200篇原创文章,2021年出版了一本16万字的保险科普书,跟2019年随时给客户回复微信的阶段相比,月均客户咨询量还增长了至少3倍。
现在大部分熟悉我的客户都知道并尊重我的工作节奏。
但我不是骤然从一个随叫随到的业务员转变成上午是“作家”,下午才当顾问的。
2020年2月,我开始练习自媒体写作,希望每周写一篇公众号文章,我觉得痛苦极了,最开始写文章慢,很专注的写,也要长达10来个小时。
如果我还要不停的刷微信,是根本不可能每周写出来一篇文章的。
一边写文章,一边担心是否有客户找我,灾难化思维还警告我:“某个很重要的客户可能问了一个很着急的问题,而你竟然晚了几个小时才回答,客户以后再也不会考虑你了。”
我曾经就这个问题请教李彦鹏总监,他建议我写文章之前发一条发朋友圈,告诉大家我在写文章,然后关掉手机和电脑端微信,写完文章再打开微信集中回复消息。
后来我采用的是另一个办法:每隔一小时趁休息时间查看一下微信消息,如果有着急的就尽快处理,并且给客户道歉,解释为什么没能在30秒之内回复微信,同时提醒客户下次再有如此着急的事情最好是打我手机。
如果不是很着急的,就等到下午再回复,回复时也是先道歉,解释上午在学习和写作。
客户们也都希望我越来越专业,所以他们也对我的工作节奏给予了足够的宽容和支持,甚至有的客户转介绍他们的朋友来找我咨询时,还会特意跟朋友说:“上午尹娜要写文章,所以要等下午才会跟你细聊。”
在这个碎片化信息时代,只要你睁着眼,就能连续不断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抖音、快手、小红书视频,微信消息、公众号推送,人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被这些社交媒体大幅削弱。
而保险业务员很可能是注意力最差的一群人,因为回复客户的微信消息、收集网络素材发朋友圈,都是必要的工作内容,于是注意力分散这个不正确的内核就披上了正确的外衣。
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客户需要的并不是一个随叫随到的保险服务员,正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足够的实力,所以才希望用“及时回复信息”来增强客户粘性。
再想想那些专家型人物,比如知名医生、律师,客户对他们的主要需求是及时性吗?
有多少患者宁愿排队一周、两周等一个知名专家看病,也不愿挂一个一小时后就能看上的普通号。
在《深度工作》一书中有“低影响力活动”和“高影响力活动”的概念。
同样的一小时,花在低影响力的活动上所产生的效果,远远不及高影响力活动。
对于一个保险业务员来说,及时回复信息肯定是有效果的,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力,远远不及给客户提供更具专业价值的建议。
而更高的专业价值,需要集中精力、专注的学习和研究。
不能及时给客户回复,会不会真的发生一些损失?
比如某位客户只想通过微信消息的方式获得及时解答,而我未能满足,下次就去找别的业务员买保险;或者某位潜在的陌生客户因为我没能及时通过加好友的申请,转而找其他业务员咨询。
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但我相信,相比长期处于浮浅工作状态,不能深入钻研和创作内容而带来的损失,这些都是小事。
美国作家蒂莫西·菲利斯在《每周工作4小时》中说:“培养允许坏的小事发生的习惯,否则,你将永远发现不了改变命运的大事。”
第二个阻碍来自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是对注意力最大的伤害,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心里就像压着大石头,很难专注做事,就像行尸走肉,几乎没什么创造性。
而保险业务员是最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的职业之一,因为保险是最难卖的商品之一,并且在中国,对服务行业,特别是保险行业的偏见仍未完全消失。
这就导致我们保险业务员常常要接收一些“负能量”,遭受客户无情拒绝、无理指责时,会气馁、沮丧、伤心;听说客户突然出险时,会因人生无常而怅然若失。
这些负面情绪可能会极大侵蚀掉工作动力,甚至产生一种无意义感。
所以我比较建议在上午的时间去做那些专家该做的事儿,因为经过一夜睡眠,上午能量充足,注意力更容易集中。
另外我也比较建议采取李笑来所说的“花时间换取注意力的持续”,比如有的客户问题比较多,甚至反复问同样的问题,如果这个客户你想签下来,那就多花点时间耐心帮他解答,客户满意了,成交就顺利。
而如果你没有花足够时间来处理这些问题,客户在成交过程中可能磕磕绊绊,甚至可能投保后又反悔,从而让你感觉很挫败、很沮丧。
为了避免这种沮丧情绪,你应该前期多花一些时间去陪伴这个客户,哪怕在你看来有些问题已经解答好几次了。
- The End -
推荐阅读: 做保险经纪人,你不知道的11个误区(7)
尹娜 中国人民大学本硕 金融从业13年 MDRT、TOT 顶尖保险顾问 出版著作「保险应该这样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