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usman漫画课后感
2022.0809
怎么说呢,我今天的感觉是,漫画作者的做法虽然每个人各有他的特色,但怎么说根本方法上是相通的。我完全可以想象在未来,优秀的漫画家可以写一些漫画的方法论,类似书法的《书谱》。这是真正推进发展的吧,不管是什么领域。因为不管是一代人的努力也好还是个人才能的闪烁也好,如果只能靠言传身教传承的话还是很有局限和不确定性。功利地说这也是进入严肃领域的必要步骤吧。
这种共通性具体表现在哪呢。当时看直播的时候我是同时开着微信时不时和热热聊两句。我们的部分聊天记录如下,“他这段落我也会做😳”,“嗯,我也会”,“我也会数页数”“我也会”。接下来就是感慨我们都是老油条了(笑)。
这里说的段落是指anusman(其实这名字对于英文好的人来说会很突兀吧,还好我英文不好)在课上说一个方法,把创作中的漫画扫描的小图排列在一个屏幕上,来看整篇的黑白灰/色彩节奏安排。我其实没有那么有意识地去做,创作过程中无意识做的是会按顺序摊在地上整体看,其实就是起到类似的效果。另外一个方法是上传豆瓣相册后,相册的缩略图就是这个效果了。这方面Anke(anke feutenberger)在她课上这样提过,她会把已经完成的画面按顺序贴在墙上,但她这里的处理更局部一点。因为她是不打草稿从单页画面出发的创作类型,她前期可能很少几张画就能上墙了然后去看接下来怎么处理。当然我相信后期她也是这样操作的。Sascha(sascha hommer)的说法也很相近,相对于电子档上一页页翻看,他更倾向于把原稿/打印出的画面摊开看整体。试着在一个平面上去顺着看整个叙事、衔接、对比,去衡量每一部分的占重比是否合适,哪一部分累赘,哪一部分还需要充实,以及顺序调整的可能性。
共同点是把漫画这个传统来说以书为载体的媒介,也就是说一般是叠在每一页里面的内容,在创作过程中把它全部放在一个平面上。从需要翻页才能体验的过程,拆开来更线性地去看,或者一股脑全部都能看到。其实这在平面设计/书籍设计里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去看整体的内部结构。这里anusman说的和anke,sascha说的,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不同只是从当时的侧重上来说,从画面节奏上,还是感受上,或者叙事的节奏,需求上。
另外一个点是关于在纪实类的漫画里面图像和文字的处理。我在Sascha的报道漫画课里,听他说从采访文字到漫画的处理方式,很像anusman今天课上讲《阿兰的童年》的一页。那页是一个几句话的背景情况的描述,战争期间发生了很多事,但是画面只是中远景安静的钢筋水泥高架桥。anus觉得作者处理得很高级。S当时上课的说法大概是,把文字内容全画出来不太好。类似要讲一个事但画面可以是一个景,或者是当事人在聊天时的一个现场的细节描述等等。相对于他这样实操性得去讲这个事情,我会觉得anus今天在课上讲得更好。anus说要去体会繁复资料后面的感觉。我认为这是从根源上去思考这么画或者不这么画的理由。
我有一个相关的新的领会(今年)(一部分受老师Jan(Jan Soeken)的启发)。就是说文字和图像的“双线叙事”的处理。就是说文字可以叙事,图像也可以叙事,有时候两边说了各自的内容,有时候只有一边起作用,哪边多一些哪边少一些,这两方面要怎么样去配合。常常不只涉及到叙事,比如在文字担起了叙事大任的情况下,画面是不是就可以放飞自我去讲那些文字难以讲的东西,或者反过来(两方面我正在画的新漫画里都在尝试)。而《阿兰》这一页的高架桥从阅读体验上来说,也就是从结果来说,它文字和画面共同带来的感觉,我相信确实传达了作者在信息后面直接而且复杂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