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 赏烟雨江南 带你走进北宋画家“米氏父子”的趣闻
米芾是非常有才华的,可谓是全才,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米芾不仅天下闻名,他还教出了一个好儿子——米友仁。这父子二人对于山水画的发展,可谓是影响巨大。

米芾像图
米芾米带精通鉴赏,富于收藏,是当时享有盛名的收藏家。一生蓄藏的砚山和石砚非常多。
米芾的作品常有“墨戏”形式,实则强调借物写心,抒写胸臆,运笔草草,不求形似,崇尚平淡天真、简放纵逸的风格,他对艺术的痴迷开创了北宋以来别样的山水新篇章。尽管他生活怪异,行为不羁,但对艺术的态度是严谨认真的!

米芾 《珊瑚笔架图》纵26.6厘米,横47.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

米芾 《云起楼图轴》 美国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米芾 《山水图册页》局部
米友仁,米芾长子,后世称其为“米敷文”。十九岁时绘制的《楚山清晓图》被父亲进献徽宗皇帝,受到赏识。南渡后,得高宗赵构青睐,曾命他鉴定法书。
他鉴别书画之际,往往附会、迎合上意。善行书,尽管不如其父声名显赫,但自有一种风格。山水画则发展了米芾技法,略有变化,丰富了“米氏云山”的表现形式,在画坛进一步推广了家传的绘画风格。

米友仁像

米友仁《云山戏墨图卷》纵21.4厘米,横195.8厘米,纸本水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
《潇湘奇观图》是米友仁存世不多的作品之一,画面峰峦起伏,云雾出没,层林被飘渺的烟霭笼罩,山石和树木都用水墨点成,浑然一体,全然不觉线条及皴擦的痕迹。后幅有米友仁的自识,并有薛义、董其昌等十四家题记
说起这对父子,不得不说起“米氏云山”,这是这对父子所独创的山水画样式,后人还以米氏父子所创的皴法称为“米点皴”,至今很多山水画家都还在运用此皴法创作。所谓“米氏云山”,主要是因为米芾父子的生活区域基本在现在的襄樊、镇江一带,所以他们笔下的山水无一例外的具有江南水乡的烟云掩映、风雨显晦的特点,喜欢用重水墨渍染,飘渺空灵。最重要的是,这种风格很能表现画家的胸中丘壑,与生活中的山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迥异之处。
发生在米氏父子身上的趣事很多,下面列举几例分享给大家。
米芾拜石的故事
米芾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米芾对石特别痴迷,因此有了脍炙人口的米芾拜石典故,后人也有很多关于米芾拜石的艺术品,米芾对石头的“痴”和“癫”,表现在他去涟水为官这件事上。
一次,他任无为州监军,见衙署内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兴得大叫起来:“此足以当吾拜。”于是命左右为他换了官衣官帽,手握笏板跪倒便拜,并尊称此石为"石丈"。此事很快传播开来,人们都觉得他的行为好笑。后来他又听说城外河岸边有一块奇丑的怪石,便命令衙役将它移进州府衙内,米芾见到此石后,大为惊奇,竟得意忘形,跪拜于地,口称:"我欲见石兄二十年矣!"另一次,他得到一块端石砚山(一种天然形成的状如峰峦的砚石)爱不释手,竟连续三天抱着它入睡,并请好友苏东坡为之作铭。

陈洪绶绘《米芾拜石图》
米友仁的故事
有一次,米友仁碰到一个人售卖戴松《牛图》,就借回数日,然后临摹造假,把摹本还给那人。不料,那人拿着攀本来要求归还真本,米友仁奇怪他如何辨别出来。那人说:“我原本的画中,牛的眼睛中有牧童的影子,这个则没有。”
米友仁对自己画作的珍惜更是到了不通人情的地步。据说在没有做官时,士大夫往往可得其画,等到身居高位之际,即便旧日亲朋好友也无缘求画。于是,有人作诗嘲讽:解作无根树,能描襟鸿云;如今供御也,不肯与闲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艺术要严谨,做人要老老实实,否则闹出笑话不说还影响个人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