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可
Oath:誓言;诅咒。由于大部分的誓言都是对自我的诅咒,因此誓言等价于诅咒。
Bachelor:学士;单身汉。部分大学生处于单身状态可能是由于还没上岸。
忽略不计:懒得计算或不会计算的婉转用语。
——考研复习笔记
“当你思考幸福是什么的时候,你并不幸福。”这是书中的一句话,至于书的名字我一时也想不起来。但这句话似乎说明着,我们找寻着的东西可能正是我们缺失的东西,越是找寻,越是远离。我正陷入这样的困境之中。
我在寻找实习的过程当中也在不断地审视自我。我想尽可能把自己的简历填充得丰满翔实,可怎么也不够。我不会的东西有很多,我知道的东西又很少,我的兴趣也并不是我的特长。大学三年来我可能不够认真,但绝不至于懒散,甚至也尝试过主动地去变得更好但又无疾而终。我想要什么?我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我应该做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向来是模糊的。像我这样的人,样貌普普通通,性格稍微内向,什么也不会,但又或多或少有点高傲,很难在生活中过得去。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体验,我只能变得主动热情些。我当然会有朋友,但友情这种东西,也是随着时间而消散的。我听过很多“大学里面很难找到知心朋友”“我们其实只是泛泛之交啦,毕业就散了”类似的话,有些是真的,大部分是假的,因为我们永远也无法预测自己的未来。其实,擅自给自己的未来做决定,是对未来自己的不负责。未来的自己可能会因为自己曾经说的某些话而羞于踏进幸福之中或者为自己做出曾经断言不会做的事而愧疚。我很少向自己周边的人表露对未来的期许,或者许下对未来的约定,我给他们写得贺卡也只是强调着现在有你真好,我当然期待着未来我们能够继续这样快乐下去,但我的回忆告诉我不可能。
我曾经特别喜欢许诺,诸如“我会一直在的”、“以后也要来庆祝我的生日,直到我们八十岁”、“我一定不会忘记的”……而这些,我都没能够做到,虽然我那时说出这样的话是无比真诚的。我也体会过别人的失信,“帮我这个忙,我请你吃饭”、“下次我们一起去吧”、“真希望我们永远不会分开”……所以现在我很怕别人给我未来的期许,我知道很多很多都是假的,但自己又情不自禁地信以为真。
线上聊天一直是我的弱项,其实面对面也是。我不知道该如何发起话题,分享近日的愉快时光,但谁又想听呢?大家都很忙,谁想听你空洞的话题?不过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有一段没一段地聊些日常,总不至于聊数学、英语。时常恼于线上话题的空洞无力,自己却又总希望找到回音。不过一个很凄惨的现实是,主动发起聊天的人总是处在被动地位,由网线连接的彼此可以随时断网。总是期待着能马上看见回复,可时常需要等待数个小时,不知道什么缘故。是出门被车撞了?是掉进下水道了?是手机爆炸了?总不会是自己是话题终结者吧?可是,发过去的是一个类似于“吃了饭吗”的简单疑问句,拥有正常智力的人应该都能够迅速反应过来的。次数多了自己反而也就明白了,对方就是懒得搭理你,你们间的纽带已经是一根藕丝,稍微一拉扯,就断了。可是大多数的人又很喜欢藕断丝连的状态,虽然现在不常联系,但以后没准会见面的,所以,就这样吧。说出来能够解决问题吗?挑明了可能会解决一段关系,问题也随之解决了,不过就大多数人而言,永别都是静默的,懒得说。我不喜欢这样的状态,所以就会把很多类似的联系人从微信或者QQ中删除,删除的过程让我的内心收获了满足感,当然也会有阵阵的空虚和期待。其实我删的人中不只是那些几乎不会联系的人,也有一些我很期待能够成为朋友的人,或者曾经相谈甚欢的人,不过至今,他们也没有问过我为什么删他们,毕竟,大家都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我也没有动心思去解释删好友的原因。虽然说很多人都把要积极沟通挂在嘴边,但好像也仅仅是把“积极沟通”挂在嘴边。真是奇怪,我们掌握了一串又一串象征着随时都能联系到的数字,但每个人随时都不能被打扰。
在复习政治的期间,我接触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为了达到目标,首先要走进理想的反面。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具体细节自然是不清楚的,但至少不会是缺乏信任的社会。而我们这个社会是缺乏信任的社会,小区、学校通过围墙门禁围起来防止非小区人员进入,每一单元再用大铁门锁上,非本单元人员禁止入内,自己的家里的房间再搭配上防盗门、防盗窗……摄像头一定要随处可见。种种的安全措施给了我们无与伦比的安全感,不过偶尔我会感到害怕,总感觉有一双眼睛正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我到哪里都逃不掉。可是有时候信任又会显得那么随便,有了公章的材料就是真的,所以做不做都没关系,有章就行。虽然很多人都声称唯才是举,但其实一张金灿灿的文凭确实更有说服力,或者是挂上名字的某某奖项,还有层出不穷的证书。如今很多的软件都要求绑定个人身份信息,身份证号、手机号、人脸,有了账号密码还不一定能登录,对外是说为了用户个人的安全考虑,可是信息泄露的新闻却总在涌现。
男女平等是网络上长盛不衰的话题。我想,男女平等至少需要男女和谐共处,不过我看到很多的言论都在挑起性别对立。我自然是理解的,当自己被这样一种亢奋的情绪渲染之时,说出的话也会大胆一些,或者会以偏概全一些。事物总是在矛盾之中发展,我不喜欢恶意地诋毁性别的言论,发布的人应该觉得很有趣吧,毕竟会得到附和、点赞和流量。不喜欢可以不看啊,可是这已经渗透到我周边的人,我偶尔会听到朋友义愤填膺地说那样的人怎么配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会对坏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而法律也会给予他们该有的惩罚,可对这样一个陌生人产生如此强烈的愤恨是我不能理解的。
法律的条例在不断地更新。思修课老师曾说过类似的话:“法律不可能包揽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过,为了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提高生活效率,法律所渗透的范围广泛到难以想象。现在做什么事都得要规范,要按流程来,有些时候一些简单的事就会因为流程行不通而搁置,而取巧者又善于利用流程来获利。不可否认的是,在节奏这么快的社会当中,有章可循是提升效率最有效的方法。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的禁令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明明是倡导性的做法可要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法治社会的建设已经取得成效,如今很多人都会利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知识产权、名誉权、肖像权……诸多权利都能脱口而出,并时刻准备捍卫着。我很少主动去了解法律,所以我不清楚我的行为会不会侵犯别人的某某权利,所以胆战心惊。
曾经总认为网络是一个自由的舆论阵地,但现在我很害怕在网络中的发言,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而是拥有数千双眼睛监督的牢房,因为互联网总是会记住的。对于一句话如何解读,一些网民总能角度刁钻,然后舆论造势,将盛极一时的人物推到谷底。网络是道德高地,总能居高临下地指出某某的不是。所以现在的媒体、宣传部门都很敏感,虽然说言论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可审核可不管内容和中心思想如何,只要有敏感词便是不能够的,已经害怕到草木皆兵的程度了。现实中反而成了畅所欲言的唯一场所,因为不被记录。
我在实习期间进了车间参观。车间的工程师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过往,有自己的亲朋好友,有自己的观念认知,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他们自身的存在就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一个车间中有4条一模一样的线,做着同样性质的工作的工程师又有数个,这个工厂的车间就有十几个,而这家企业又在不同的地方有着性质一样规模更大的工厂,让我体会到无法忍受的重复性。宏观上看,这些工程师都只是国家这个大机器中的某个小零件中的几个一般无二的螺丝钉。虽然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和雪花,但毕竟都是树叶和雪花。优秀大学生都有同样的性质:做过学生工作、参加竞赛获得奖项、成绩优秀、发表过论文、证书多到数不清楚……而幸福的表达又千篇一律:这边风景秀丽,真是开心;今天的饭菜真好吃;今天和某某一起,真是太棒了……虽然我们都是个性化发展,但殊途同归。
我小时候特别崇尚一段持久的恋情。我也有青春萌动的体验。想见又不敢见,想说又不敢说那样的青涩。那时候我真的能够强烈地、无所顾忌地去暗恋一个人。而年纪渐长,自己也体会着由着距离的拉长而渐渐消散的感情从而开始否定所谓痴情,知道不可能有命中注定的不可或缺。我自己会尝试着看开,今年的生日没有人主动给我发生日祝福,我很伤心,不过什么也没说,漫长的人生岁月总还得过。当然很多人都在网络上说自己一个人过得很好,但如果真的过得很好,何必在网络上希冀得到认可呢?人在幸福之中应该不会有分享的时刻,可如果想要分享,总不可能是一个人吧。长大了,似乎越来越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小孩子的情谊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可成人似乎需要权衡利弊、效率、经济、条件……渐渐地就固步自封,画地为牢。很多人都在以一种懒散的状态对待人际关系,当涉及自己让步或付出时,便会以为什么、凭什么、何必呢、懒得想来更进一步。对舔狗冷嘲、对务实非议、对过去驳斥,然后“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当然是自己快乐咯”。
我的一个同学给我科普了关于同性恋的故事和说法。最后她总结了一句“传宗接代是一回事,爱情是另外一回事”并对目前中国法律上没有确立同性恋结婚的条例而感到惋惜。首先对产生于异性间的感情全盘否定,又升华了同性间奇妙的心有灵犀。当然,她给我讲的是“耽美”小说中的故事,现在也是风靡一时的一类小说。不过大家都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说成是小众文化,从而显现出一种独特的神秘感。科幻小说、悬疑小说、爱情小说、经典文学等等都说自己是小众文化,那么普遍而言就都是大众化了。而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小众文化能被普遍认可,以立法的形式确定这是可行的,以期排除社会对此的非议。可是,如果真的喜欢,自己做就好了,何必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呢,每个人可都带着自己的偏见对待这个世界呀。有人觉得是世界错了,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是个人的问题。这个社会已经可以接受多元化了,不会那样公然的抵制、反对不触及原则的文化了,这么包容的社会,还不够吗?
总是觉得当今是叛逆的社会,对很多形式、做法都在说不,又追求那么多新颖的层出不穷的形式和做法,可又那么的盲目,我知道一些人在反对什么,但弄不清楚这些人追求的是什么。事物在变化中发展,先变成其他,再回到自我的本身,如此反复,从而升华自我。现在的社会处在本身还是另处呢?不得而知。但有着种种弊端,说明社会还有进步的空间,我们还有用武之地。
读者诸君:非常感谢您能够看到文尾。这是目前我个人的思考,没有系统地查阅资料,只是凭空臆想,但不至于是无稽之谈,文中所言,看看就好,不可偏信。若有一些话触怒了您,尽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