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伦博伊姆的偶像哲学与布鲁诺·方丹的文艺冒险
文:张可驹
近期听的比较有趣的两套录音,略记一二。
我对作为指挥家的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最有好感的时候,肯定包括发现他“死学”富特文格勒的时候。当然不会是完全的死学,而是那种枉顾时代演绎风格的“老派”演绎,富特文格勒成为一个崇高的精神指向。这方面,巴伦博伊姆比蒂勒曼处理得好很多。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是最能试出一位指挥家综合素质的作品。巴伦博伊姆在他指挥柏林爱乐,为Erato灌录的唱片中,将老派风格推到底,富特文格勒在1954年的现场录音隐隐成为其灯塔。
没有半点现代乐队中的轻盈节奏,绵密的音质配合明显宽广的速度,对于彼时已开始渐渐流行的、综合本真思维的现代风,简直如同嘲讽一般。然而,正如歌剧的演出比交响乐复杂,巴伦博伊姆在歌剧领域复兴老派风格,也比指挥交响曲时,需要面对更多难关。
后卡拉扬时代的柏林爱乐,算是充分呼应了他(录音完成于1992年)。因为富特文格勒的现场录音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挥之不去,听这款《唐璜》,分分钟体会巴伦博伊姆在不同层面的“临摹”之用功。
他的目标是由此开启的新局面,终归要表现自己的东西。可相对于......譬如他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灌录勃拉姆斯交响曲的唱片,此处的富特阴影还是更深许多。恰恰在这种比照之下,巴伦博伊姆似乎并未到达唐临晋帖的高度。因为种种条件都不适合。

乐队变了,更重要的是歌唱家们变了,那种歌者与乐队自然呼应富特文格勒的微妙呼吸,已经没了基础。
任凭巴伦博伊姆怎样渴望将其呼唤出一点残影,也终归是杳无踪迹。歌者的选择一言难尽,指挥家对声乐是了解的,选角的目的也很清晰。但现实的条件,不可避免地偏离目标。
或许唯一能闪烁巴伦博伊姆追求之光辉的,就是BPO表现音响凝聚感时,所流露的某种“质感”。当这样的质感同弦乐组自发的活泼语调相结合,譬如莱波雷洛邀请三位面具人之前的段落,我们会发现巴伦对于富特遗风“降灵术”般的召唤,在片刻之间似乎已经奏效。

法派钢琴家布鲁诺·方丹(Bruno Fontaine)这张莫扎特奏鸣曲,有很久没听过了。他的处理方法,有人称为之为如同欧洲文艺电影,是褒义;有人称之为如同酒店大堂的背景bgm,是贬义。在我听来,他演绎莫扎特的音乐,有点像把拉斐尔笔下的画面,重塑成为一场人畜无害的调情。
无论强化乐句的活力,还是歌唱句的抒情性时,都确实有些挑逗、引诱人的意味。
但另一方面,此人基本没有那种玩弄原作和听者的意图。因此,比某些拥有惊世之技,却在后期沦为品味堕落的演奏家,品格还要高一些。
方丹这样,在抒情旋律的蜿蜒中,实现不时突出重点的......诱惑,需要演奏者的手指技巧到达一定高度。而某某反复制造高潮,还要把n处高潮弹得似乎有亮点,似乎又厉害又逗趣的人物,他的弹法需要更加强大的技巧,他也确实有。
因此有时候,高超的技巧也是双刃剑,一旦品味没有了,会把人引诱到更加低俗的地步。

想在公众号上找一段方丹弹莫扎特的音频,未果,于是就找了一段雷格泰姆(附于篇末):https://mp.weixin.qq.com/s/rCn6Eexzs13mDlp34jDR_w。听上去,他还是弹雷格泰姆更自在些。感觉自己应该反感他的莫扎特,但可能是由于听了前述那样品味低俗的现场,将方丹这种文艺到底的风格,反衬为纯文艺中年......
方丹不是超技型钢琴家,但考虑到这些录音取自现场,他的底子还是不错的。相对于莫扎特的作品,巴赫有时更适合大尺度个性,不知这位钢琴家灌录的巴赫怎样?记得我很信任的人对他那张巴赫独奏作品颇有好评,下次听听看。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7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5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在傅聪演奏的乐声中,送别阿狗 (11人喜欢)
- 长评:年近九旬的迪图瓦,追求凝聚高能的演奏更胜往昔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