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隧道视野效应


隧道视野效应:一个人若身处隧道,他看到的只会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效应。活在有限的能力和认知里,所见所想皆有边界。
从福州回杭州,又刻意选了一条没有走过的路,当做旅行,一路自驾回来。
经过城镇,经过村庄,经过山野。有时人烟鼎沸,寸步难行。有时数十里无人烟,空谷幽兰。
风景看多了,又会觉得不过那么一回事。大多数的城镇基本依山傍水而建,大多数的村庄都是守着几亩田,偶尔见到步履蹒跚的老人在村路上晃荡。年轻人是没有的。
从杭州来福州时,经过武夷山,一路下坡,以为世界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福建海拔比浙江低,开电车回去得小心上坡大幅度的耗电,每次出发时都小心翼翼的充满电,计算好中间经过可充电的市区,随时准备补能。
开了两天发现,好像并没有太多的能耗。虽然我走的是多山道路,时有上坡耗电,随即是下坡反冲能量,里程耗电数基本保持在一比一。可以说走了一条海拔均匀的平路。
好像又颠覆了我的世界地理认知模型。专门上网查看中国的立体3维地图,发现中国地势虽然整体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沿海一带大多还是平的,海拔落差并没有特别大。
或者说,杭州和福州之间距离还是太近了,不够造成大的落差。
杭州到福州距离多少?高速距离700公里左右。
700公里什么概念呢?如果只是走高速过来一直开,大概也就不到10小时可达。如果像我一样走国道,时不时的走县道乡道慢悠悠的晃过来,得开两天。
听着好像也还好,并没有太远?
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说,700公里自驾是我开过最长的路。小学前没出过村,中学没出过县,高中没出过市,一直到大学了几乎也没怎么出过省。
所以心里一直有个对远方的向往。等工作后,准备去北京,体验一把北漂。第一次踏上北京的列车,到一个陌生的遥远的城市生活工作一段时间,心里那个激动与忐忑。

在我到兰溪的时候,妈突然给我打电话,问我到哪了。
我说刚到兰溪。
她说,兰溪啊,她知道,离咱们老家不远。在旧县的七里扬帆可以坐船直达。离浦江也不远,上去就是咱们老家了。
妈说的头头是道,地理方向感很好。我很好奇,印象里我妈坐个公交都认不出方向的人,怎么会对兰溪这么熟?问她来过吗。
妈说,没有来过。几十年前,村里有个人嫁到兰溪,跟她说过,到兰溪得去七里扬帆坐船,顺流直下可以直达。
几十年前的事,我妈仍然记得这么清楚。
在此之前,我也从没来过兰溪。只是听说过他的名字。据说以前被称为小上海,船运繁忙,很是繁华。印象里,是很遥远的地方。
实际有多遥远呢?我查了下地图,从老家到兰溪,正好100公里左右。和从老家来杭州,里程数一模一样。
但是心理上,觉得兰溪好遥远,是我脑海里的远方。要走过好多山,跨过好多水,才能去的陌生城市。而杭州,随时随地可达。
我很喜欢兰溪这个名字,特意绕路经过这里,就开着车好好的逛了一下这个城市。
沿着县城经纬线主道,先把经线的四条路从西到东,从东到西一一开了遍。
沿江两个城区,新城区四条经线,六七条纬线,最长四五公里,宽不过三四公里就可以穿过整个城市。另一边老城区靠着江房屋挤在一起,城区面积更小。
和老家几乎一模一样的三五线县城。
逛完后,仿佛近距离的看完脱光衣服的女人,没有惊喜,也谈不上失望。一路走来,大多数的县城也都这个样。
填充了想象中颗粒度,打开了一些隧道视野效应。

自驾带来的变化是,感觉世界变小了,一两百公里范围不再是遥远的地方,瞬息可至。
开个车也就一两小时的事情。如果以后飞行车出来了,两点距离真的成了直线,心理距离感会更近吧。
为什么以前觉得世界很大,同城若住不同区谈个恋爱也会像在谈异地恋?
跟人的视野有关,跟习性有关。
在福州碰见一对情侣,女的在新疆,男的在沿海工作,谈了好几年,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感情。身边也会经常看到异地恋成功的例子。
我在猜想,是什么因素能够支撑他们异地恋一直走下去?是否把地理视野打开的人会有更好的耐心与远望。
之前和一个朋友出去吃饭。在他住的1公里范围内是个美食荒漠区,只有沙县兰州。但是走出1公里,就到处都是吃的。
我们挑了一个以往没有吃过的地方,距离他住的地方也就2公里。他惊讶的发现这个地方竟然有这么多吃的,以前从来不知道。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的跟我说:你看,超棒吧,你以前肯定也不知道这里有这么多好吃的吧。
我闷头吃饭不搭腔。有种奇怪的感觉:这地方我已经来过无数次。我俩都住附近,为什么在我看来很平常的地方,在他看来是新大陆呢?
日更第148天
公号搜索唯一名:石人一只眼
关注我,免费邀请加入读书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