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会客室系列”之:刘炜
“VIP会客室系列”之:刘炜 (上)文/艺术仓库 H4/艺术仓库 2010-07-29(www.artcangku.com)
访谈中的刘炜
“VIP会客室系列”之:刘炜 (上)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届最早蜚声海外的画家之一,刘炜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这二十年来的风云变迁。从嬉笑怒骂到沉静内省,刘炜的画风不断转变,但始终忠实于个人的真性情,以近乎苛求的标准经营着自己的每一幅画作,将才情汇聚于绘画最本真的部分。而自小生于京城,京韵熏染,精于生活乐事则是刘炜的另一大特点,文玩古物、茶道音画、花鸟鱼虫无一不爱、无一不精。他在宋庄的居所犹如一个古董杂货店,更像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私人乐园,刘炜喜欢以“玩具”来称呼他的各种收藏,言谈中透着些许自得。这种玩乐的心态正是刘炜对于生活和艺术的激情所在,不随波逐流,始终游离于主体之外,优哉游哉,快活似神仙。采访伊始,坐在茶桌对面的刘炜略显几分清瘦,神情淡然,戴一副宽边眼镜,不停修理摆弄着手中的钓具,桌面上摆满了小型的石雕残件,连待客用的茶具杯盏也是宋元时期的老物件……
时间:2010年5月13日下午
地点:刘炜在北京通州宋庄的工作室
采编:H4
(以下用A代表艺术仓库,L代表刘炜)
A:近来在忙些什么?
L:钓鱼。到季节了,我就天天去钓鱼,没别的事儿。
A:听口音你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L:实际上我属于二代北京人,我们家是部队上的。父母不是北京的,我是在这儿出生的,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小时候虽然在部队大院里生活,但基本都是跟“胡同串子”们一起玩大的,所以还是很北京的。
A:部队大院里的故事挺多的,有很多这类影视作品。
L:对,像姜文他们,以前都是大院里头长大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血色浪漫》之类的片子都是讲大院里头孩子的事情。
A:老家是哪里的?
L:河北霸州。离北京很近,开车也就一个小时吧。
A:家里有人画画吗?
L:没有。父母是研究导弹的,跟画画完全没关系。
A:那你应该属于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了。
L:还行,基本上没受过穷。
A:小时候怎么想起来要学画的?
L:上美术课,自然而然喜欢上的。那个时候军队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宣传创作组,我有时候就去看他们的活动,觉得很有意思。
A:当时报考美院容易吗?
L:还可以,我考了两次考上的,算是比较顺利了。
A: 你是哪一届的?
L:85级的。
A:美院的4年是怎么渡过的?
L:还真的没什么,那个时候就是玩,挺开心的。学生比较少,也没有什么压力。
A:你们班多少人?
L:9个。其他班也有五六个,七八个的,好像没有超过10个的。
A:男生多吗?
L:基本上都是男生,女的很少,而且仅有的两三个也跟大老爷们似的(笑)。我们班俩女的全抽雪茄。我们这一届的漂亮女生基本都集中到美术史系去了。
A:你当初选择版画专业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L:因为版画有很多的类型,你做每一个版种的时候,都要换一种思考方式。所以它比较有意思,比较丰富。油画就显得过于单一了。
参访过程中正好逢朋友来访
A:从你们班出来的都有哪些艺术家?
L:好几个都是,比如老方(方力钧)、洪浩、杨茂源都是我们班的。
A:你毕业后除了画画,做过其他工作吗?
L:没有。我从毕业就是画画,没干过别的,也没上过班。
A:没什么生活压力?
L:还好,没为吃饭发过愁。
A:据说在校期间你就开始卖画了?
L:那个时候也是好玩,卖些小东西给老外,能挣到些钱,养了一堆人,每天“撮”。那个时候,每天收入差不多在200外汇左右。
A:很高的收入了!
L:对啊,我们上学的时候,一个月100块钱的生活费基本就够了。所以挣的那些钱基本都用来喝酒,每天一大帮朋友,五六个人在一起吃吃喝喝,神聊,很开心。
A:你们毕业是哪一年?
L:刚好是89年。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原因,我们那一届找工作都很麻烦,非常难找。所以找到工作的人很少。必须要填各种表格,说清楚每个时间段自己在干什么,非常麻烦。我当时就没去找工作。后来很多同学都去外地了,但出国的并不多。
A:没找工作也是因为骨子里想当艺术家吧?
L:其实也想找工作,但当时的确找不到啊!所以就先混吧,后来发现混着混着就不用找工作了。
A:你参加的第一个展览是哪个?
L:是我和方力钧的联展。在万寿寺的那个博物馆,那是最早的一个。
A:是栗宪庭策划的吗?
L:不是。是个外国人,当时意大利文化处的。
A:在此之后呢?
L:那就是“后89”大展了。张颂仁和老栗(栗宪庭)他们弄的那个。然后慢慢地就出来了,后来参加了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
A:你应该属于最早参加这个国际大展的中国艺术家之一吧?
L:属于第一批。包括参加1994年圣保罗双年展,也算中国最早的。
A:你好像参加过两次威尼斯吧?
L:对,两届。95年的那届是百年回顾。当时亚洲就我和张晓刚两个人参加。
A:当时的展览规模和数量和现在比还不是特别多,尤其中国正处于当代艺术展览的一个上升阶段。
L:对,从九十年代中期到2003年,这10年左右的时间,展览真是铺天盖地的往外冒。
A:你两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风格好像也不太一样?
L:对。1993年的是最早的那批东西,和军人、家庭有关。1995年展的是“肉”,风格已经变化了。我从九四年就开始不画军人题材了。九四年的时候,画一些关于女人和色情的题材。后来又开始画肉,乱七八糟的一个阶段,到现在就是属于更唯美一些了。现在可能是中国化的东西更多一点儿。
A:你那个时候一年能参加多少展览?
L:平均一年至少两三个吧,其实也不算很多。
A:国外的还是国内的?
L:基本上都是国外的。但现在国外的展览我基本都不去了,烦了。我现在对参加展览没有太大兴趣了。我今年就把展览邀请全部推掉了。
A:你早期的绘画风格常常被归入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的路线。
L:按老栗他们的分析,我最早是被归入“玩世”的。但那对于我只是很短的一个时期,之后我就不断在做别的东西,没有特别固定的路子。当时最固定的就是最早军人题材那一批作品了。后来我基本上就是逐步放开,每年的东西都不一样。
A:风格非常多样。
L:对。我觉得这样活着才有意思,要不然早死了。必须对得起自己内心的感觉,重复或固定某种形式我会崩溃。我不喜欢那种方式,我最享受的是能画出点新鲜的东西。
A:你好像一直也没找过助手?
L:没有。自己本来就这么点儿乐趣,再拿出一部分给别人用,那我干嘛去啊?(笑)。
A:从去年9月的展览到现在你都没怎么创作,真挺沉得住气的。
L:基本上没有画画,想歇歇。也是因为没自己喜欢的。没感觉的话,我基本上不会工作,因为你做也是徒劳的。等真正有感觉的时候,慢慢去做的时候,状态就好多了。现在就是没感觉,所以也懒。
A:2001年前后好像也是你停滞的一个时期。
L:对,歇了有两年吧。
A:那么久?
L:差不多。从2001到2003年,基本什么也没干。
A:一张画也没画?
L:对。就是吃喝玩乐。然后从零三年底“非典”的时候,才开始画一点儿东西。
A:栗宪庭说你是个有才情的画家。那你是怎么理解艺术上的这种所谓的才情的?
L:怎么理解?随心所欲吧。我做东西就是随心所欲,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我怎么做都可以。但是经营一个画面,肯定是要控制力的,这个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
A:你比较依赖直觉创作?
L:对。我很感性。我自己做的东西,你让我再去重复画一张,我都重复不出来。
A:但是这样的话,作品的市场会不会有一些问题,就是别人对你作品的识别度……
L:这些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市场我也没有觉得对我有多么大的影响。因为肯定是,我每个时期的东西都不一样,有的时候可能会好,有的时候可能会差。大家自己去判断吧。但是我相信有种内在的东西,你一看还是我的。不管我怎么变来变去,还是能看出是我做的。那些东西改变不了。
A:我觉得,你属于那种很讲手感的画家。可能和毛焰、何多苓他们对绘画本身的强调比较接近。
L:有可能吧。
A:尝试纸本创作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L:很早了。因为从上学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在纸上画来画去。一直都这样,包括平时做一些草图,都基本是在纸上。从学画就没离开过纸。
A:版画也始终是你创作的一种类型?
L:对。这两年基本一直在做,差不多有一年多没画油画了。你在工作室里看到的这些油画都是以前没画完的。只是现在拿出来慢慢看,准备要继续画的。
A:很多作品看上去像综合材料啊。
L:因为它是丝网印的,第一道底是丝网,使的都是水性材料,但我这个印跟原来的那种版画概念完全不一样,基本上每个印的都不一样。这和通常的木版画所有出来的画都一摸一样是有区别的。
A:具体怎么做到?
L:那就是我自己来发挥和处理了。我可以来回的印,叠印……是可以这么玩的。
A:见到过你做的一幅翻制梵高的邮递员肖像的版画,似乎几个版本都有差别,比如颜色的深浅之类,你说的就是这种变化吗?
L:对。像那个实际是比较单一的,变化少一点。做风景题材的时候,我就可以变化很多了。因为风景不确定性的东西更多。
A:这类作品“盗版”就很难了(笑)。
L:盗版不可能,我自己都盗不了。
A:都是唯一的。
L:对,那种随机性基本是无法复制的。
A:一般一版印几套?
L:反正没超过10张的,基本上5、6张,每张也都不一样。
A:你想过去尝试雕塑创作吗?
L:想过,可就是一直没做。反正所有的材料,我都备好了,就是没动手。
A:没想好?
L:嗯。也可以做,例如把自己平面的图像立体化。但我希望能更纯粹一点。
A:想象不出你所做的雕塑会是什么样的。
L:在没动手之前,我也是真的想象不出来。因为去做的时候,很多东西才会清晰起来,能想清楚的话就不用做了。不过总的来说,我很喜欢罗丹(Augeuste Rodin)的东西,包括德加(Edgar Degas)后来做的一些小雕塑(那些舞女),我也挺喜欢的。我觉得我做雕塑的话可能有点儿类似那种感觉,肯定还是比较原始的一些造型,然后主要看手感了,我想内在方式上还是和我画画一致的。
A:那你做的雕塑应该不会很大了?
L:不会很大,我觉得不超过1米比较有意思。反正雕塑台我也有,什么都不缺,就是没动手做,我觉得可能做不好。
A:你是不是必须心里特别有把握才会去做某件事,不会轻易去尝试?
L:也不是,有时候就是特别想做某件事,但可能一犹豫,慢慢也不在乎了,觉得做这个不重要了。你想想还能怎么着吧,说破了天就是那些东西。比如传统中国画,不就是山水、人物、花鸟,其他的这些西画,不就是人物啊、静物啊那些。题材就这些,就是到时候看手感和感觉如何,命题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历史题材一直跟我没什么关系,现在也没有。
A:那你近几年画的这些题材,风景的那一系列是如何考虑的?
L:处理这个题材的时候我觉得很难。你别看是风景好像很简单,但要做出你自己的一个东西来的时候还是要面对很多问题,比如构图方式,然后你怎么去进行一种必要的复杂化的处理,有些东西你掩饰不了,尤其越是简单的东西,但你又不能让它只是那样。
A:掩饰?
L:就是有的时候你画的不好的地方,它是可以被掩盖掉的,但像那些简单的东西,你却掩盖不了。我觉得这个简单的东西比那些难的、复杂的东西要难处理的多。一个简单的风景,你怎么做好,让人看到感觉不一样,完全是带着你很个人化的东西,这个是很难做的。别人一看就是你的风景,是你自己得到的,不是别人的,不是那种常规的东西。
A:你画室里有几张作品画的是蔬菜水果,是否也很喜欢静物题材?
L:那些还没画完呢,都是以前的。这些不就是生活吗,咱们是靠这些活着的对吧,那应该画什么?
A:这些静物的感觉有几份像塞尚(Paul Cezanne)。
L:只是学习,但是最后谁也不像,还是像我自己。
A:像国外的艺术家,对你影响比较大的有吗?
L:没有。都会去看,但是没有你说的那种大的影响。不可能说像某个人了,因为这么久了,我已经形成我自己的很多方式方法了,没有必要刻意去像什么了,不会了。可能以前年轻的时候会,现在肯定不会了。我喜欢的艺术家太多了,比如印象派。年轻的时候,可能读印象派好象很表面,不太了解,但是现在让我看,我觉得真是太好了,莫奈(Claude Monet),他晚年简直画得好的不得了。我觉得比他早期画的更好。因为这是他沉淀出来的东西,就是越沉淀越纯粹了,你看那些画都是非常纯粹的。
A:有人觉得莫奈晚年绘画的感觉像国画的写意那么自如。
L:对,我觉得是吧。国内很多画油画的,老觉得油画是外来的东西,必须怎么画才叫油画,很多人一动手,马上就下意识的有一种概念:这是油画,要向欧洲的传统看齐。我原来一开始也有过这种概念,觉得那是西方的方式,应该按照那个方式。现在觉得这些东西对我都无所谓,反正只是一些媒介,我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管什么材料都是为了表达自己,你怎么用的顺手就够了。反正我从来不会强调,我是在画油画,或者版画。我就是认为我是在画画,不管用什么材料,我都是在画画。
A:你的画室里还有画国画的画案,平时也画水墨作品?
L:你是说我在临的古画?其实不完全一样,我只是找了那么一个样子,但是实际画的东西肯定跟那个完全不同。只是想从中借些东西。
A:体验一下那种笔墨韵味的感觉。
L:现在是有很多想法,但还没真正开始做呢。因为我想来年要展览的话,完全是中国画。
想做一个关于中国画的,但我现在来做的话,脑子里是不会有太多传统的概念的,不论是技法上还是观念上,我又不是搞传统国画的人,从来没学过那些。所以一出手肯定不会那么多国画的道道在里面,但是我肯定也会找,比如中国画的韵律之类的,但肯定是以我自己的方式。
A:材料上也都是完全传统的吗?
L:都是最传统的,我用的墨都是自己研的,不用现成的墨汁。
窗外的MINI 他已经有三辆
热点排行
0断裂与反思——李军、李飒联展 0“茕茕孑立”梁洁作品展 7红心公社“16年”艺术展 7It’s Here – 韩宁作品 7童年照相本 — 旁滨作品展 9[费特] 梁硕个展 9《文本•空间》—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学生优秀作品展 10Angela de la Cruz个展 打破绘画与雕塑的界限 10爱的頌歌——印度兄妹巴拉特丽金联展 10睬你都傻——当代艺术在广东 精选艺术品
访谈中的刘炜
“VIP会客室系列”之:刘炜 (上)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届最早蜚声海外的画家之一,刘炜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这二十年来的风云变迁。从嬉笑怒骂到沉静内省,刘炜的画风不断转变,但始终忠实于个人的真性情,以近乎苛求的标准经营着自己的每一幅画作,将才情汇聚于绘画最本真的部分。而自小生于京城,京韵熏染,精于生活乐事则是刘炜的另一大特点,文玩古物、茶道音画、花鸟鱼虫无一不爱、无一不精。他在宋庄的居所犹如一个古董杂货店,更像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私人乐园,刘炜喜欢以“玩具”来称呼他的各种收藏,言谈中透着些许自得。这种玩乐的心态正是刘炜对于生活和艺术的激情所在,不随波逐流,始终游离于主体之外,优哉游哉,快活似神仙。采访伊始,坐在茶桌对面的刘炜略显几分清瘦,神情淡然,戴一副宽边眼镜,不停修理摆弄着手中的钓具,桌面上摆满了小型的石雕残件,连待客用的茶具杯盏也是宋元时期的老物件……
时间:2010年5月13日下午
地点:刘炜在北京通州宋庄的工作室
采编:H4
(以下用A代表艺术仓库,L代表刘炜)
A:近来在忙些什么?
L:钓鱼。到季节了,我就天天去钓鱼,没别的事儿。
A:听口音你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L:实际上我属于二代北京人,我们家是部队上的。父母不是北京的,我是在这儿出生的,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小时候虽然在部队大院里生活,但基本都是跟“胡同串子”们一起玩大的,所以还是很北京的。
A:部队大院里的故事挺多的,有很多这类影视作品。
L:对,像姜文他们,以前都是大院里头长大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血色浪漫》之类的片子都是讲大院里头孩子的事情。
A:老家是哪里的?
L:河北霸州。离北京很近,开车也就一个小时吧。
A:家里有人画画吗?
L:没有。父母是研究导弹的,跟画画完全没关系。
A:那你应该属于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了。
L:还行,基本上没受过穷。
A:小时候怎么想起来要学画的?
L:上美术课,自然而然喜欢上的。那个时候军队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宣传创作组,我有时候就去看他们的活动,觉得很有意思。
A:当时报考美院容易吗?
L:还可以,我考了两次考上的,算是比较顺利了。
A: 你是哪一届的?
L:85级的。
A:美院的4年是怎么渡过的?
L:还真的没什么,那个时候就是玩,挺开心的。学生比较少,也没有什么压力。
A:你们班多少人?
L:9个。其他班也有五六个,七八个的,好像没有超过10个的。
A:男生多吗?
L:基本上都是男生,女的很少,而且仅有的两三个也跟大老爷们似的(笑)。我们班俩女的全抽雪茄。我们这一届的漂亮女生基本都集中到美术史系去了。
A:你当初选择版画专业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L:因为版画有很多的类型,你做每一个版种的时候,都要换一种思考方式。所以它比较有意思,比较丰富。油画就显得过于单一了。
参访过程中正好逢朋友来访
A:从你们班出来的都有哪些艺术家?
L:好几个都是,比如老方(方力钧)、洪浩、杨茂源都是我们班的。
A:你毕业后除了画画,做过其他工作吗?
L:没有。我从毕业就是画画,没干过别的,也没上过班。
A:没什么生活压力?
L:还好,没为吃饭发过愁。
A:据说在校期间你就开始卖画了?
L:那个时候也是好玩,卖些小东西给老外,能挣到些钱,养了一堆人,每天“撮”。那个时候,每天收入差不多在200外汇左右。
A:很高的收入了!
L:对啊,我们上学的时候,一个月100块钱的生活费基本就够了。所以挣的那些钱基本都用来喝酒,每天一大帮朋友,五六个人在一起吃吃喝喝,神聊,很开心。
A:你们毕业是哪一年?
L:刚好是89年。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原因,我们那一届找工作都很麻烦,非常难找。所以找到工作的人很少。必须要填各种表格,说清楚每个时间段自己在干什么,非常麻烦。我当时就没去找工作。后来很多同学都去外地了,但出国的并不多。
A:没找工作也是因为骨子里想当艺术家吧?
L:其实也想找工作,但当时的确找不到啊!所以就先混吧,后来发现混着混着就不用找工作了。
A:你参加的第一个展览是哪个?
L:是我和方力钧的联展。在万寿寺的那个博物馆,那是最早的一个。
A:是栗宪庭策划的吗?
L:不是。是个外国人,当时意大利文化处的。
A:在此之后呢?
L:那就是“后89”大展了。张颂仁和老栗(栗宪庭)他们弄的那个。然后慢慢地就出来了,后来参加了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
A:你应该属于最早参加这个国际大展的中国艺术家之一吧?
L:属于第一批。包括参加1994年圣保罗双年展,也算中国最早的。
A:你好像参加过两次威尼斯吧?
L:对,两届。95年的那届是百年回顾。当时亚洲就我和张晓刚两个人参加。
A:当时的展览规模和数量和现在比还不是特别多,尤其中国正处于当代艺术展览的一个上升阶段。
L:对,从九十年代中期到2003年,这10年左右的时间,展览真是铺天盖地的往外冒。
A:你两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风格好像也不太一样?
L:对。1993年的是最早的那批东西,和军人、家庭有关。1995年展的是“肉”,风格已经变化了。我从九四年就开始不画军人题材了。九四年的时候,画一些关于女人和色情的题材。后来又开始画肉,乱七八糟的一个阶段,到现在就是属于更唯美一些了。现在可能是中国化的东西更多一点儿。
A:你那个时候一年能参加多少展览?
L:平均一年至少两三个吧,其实也不算很多。
A:国外的还是国内的?
L:基本上都是国外的。但现在国外的展览我基本都不去了,烦了。我现在对参加展览没有太大兴趣了。我今年就把展览邀请全部推掉了。
A:你早期的绘画风格常常被归入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的路线。
L:按老栗他们的分析,我最早是被归入“玩世”的。但那对于我只是很短的一个时期,之后我就不断在做别的东西,没有特别固定的路子。当时最固定的就是最早军人题材那一批作品了。后来我基本上就是逐步放开,每年的东西都不一样。
A:风格非常多样。
L:对。我觉得这样活着才有意思,要不然早死了。必须对得起自己内心的感觉,重复或固定某种形式我会崩溃。我不喜欢那种方式,我最享受的是能画出点新鲜的东西。
A:你好像一直也没找过助手?
L:没有。自己本来就这么点儿乐趣,再拿出一部分给别人用,那我干嘛去啊?(笑)。
A:从去年9月的展览到现在你都没怎么创作,真挺沉得住气的。
L:基本上没有画画,想歇歇。也是因为没自己喜欢的。没感觉的话,我基本上不会工作,因为你做也是徒劳的。等真正有感觉的时候,慢慢去做的时候,状态就好多了。现在就是没感觉,所以也懒。
A:2001年前后好像也是你停滞的一个时期。
L:对,歇了有两年吧。
A:那么久?
L:差不多。从2001到2003年,基本什么也没干。
A:一张画也没画?
L:对。就是吃喝玩乐。然后从零三年底“非典”的时候,才开始画一点儿东西。
A:栗宪庭说你是个有才情的画家。那你是怎么理解艺术上的这种所谓的才情的?
L:怎么理解?随心所欲吧。我做东西就是随心所欲,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我怎么做都可以。但是经营一个画面,肯定是要控制力的,这个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
A:你比较依赖直觉创作?
L:对。我很感性。我自己做的东西,你让我再去重复画一张,我都重复不出来。
A:但是这样的话,作品的市场会不会有一些问题,就是别人对你作品的识别度……
L:这些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市场我也没有觉得对我有多么大的影响。因为肯定是,我每个时期的东西都不一样,有的时候可能会好,有的时候可能会差。大家自己去判断吧。但是我相信有种内在的东西,你一看还是我的。不管我怎么变来变去,还是能看出是我做的。那些东西改变不了。
A:我觉得,你属于那种很讲手感的画家。可能和毛焰、何多苓他们对绘画本身的强调比较接近。
L:有可能吧。
A:尝试纸本创作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L:很早了。因为从上学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在纸上画来画去。一直都这样,包括平时做一些草图,都基本是在纸上。从学画就没离开过纸。
A:版画也始终是你创作的一种类型?
L:对。这两年基本一直在做,差不多有一年多没画油画了。你在工作室里看到的这些油画都是以前没画完的。只是现在拿出来慢慢看,准备要继续画的。
A:很多作品看上去像综合材料啊。
L:因为它是丝网印的,第一道底是丝网,使的都是水性材料,但我这个印跟原来的那种版画概念完全不一样,基本上每个印的都不一样。这和通常的木版画所有出来的画都一摸一样是有区别的。
A:具体怎么做到?
L:那就是我自己来发挥和处理了。我可以来回的印,叠印……是可以这么玩的。
A:见到过你做的一幅翻制梵高的邮递员肖像的版画,似乎几个版本都有差别,比如颜色的深浅之类,你说的就是这种变化吗?
L:对。像那个实际是比较单一的,变化少一点。做风景题材的时候,我就可以变化很多了。因为风景不确定性的东西更多。
A:这类作品“盗版”就很难了(笑)。
L:盗版不可能,我自己都盗不了。
A:都是唯一的。
L:对,那种随机性基本是无法复制的。
A:一般一版印几套?
L:反正没超过10张的,基本上5、6张,每张也都不一样。
A:你想过去尝试雕塑创作吗?
L:想过,可就是一直没做。反正所有的材料,我都备好了,就是没动手。
A:没想好?
L:嗯。也可以做,例如把自己平面的图像立体化。但我希望能更纯粹一点。
A:想象不出你所做的雕塑会是什么样的。
L:在没动手之前,我也是真的想象不出来。因为去做的时候,很多东西才会清晰起来,能想清楚的话就不用做了。不过总的来说,我很喜欢罗丹(Augeuste Rodin)的东西,包括德加(Edgar Degas)后来做的一些小雕塑(那些舞女),我也挺喜欢的。我觉得我做雕塑的话可能有点儿类似那种感觉,肯定还是比较原始的一些造型,然后主要看手感了,我想内在方式上还是和我画画一致的。
A:那你做的雕塑应该不会很大了?
L:不会很大,我觉得不超过1米比较有意思。反正雕塑台我也有,什么都不缺,就是没动手做,我觉得可能做不好。
A:你是不是必须心里特别有把握才会去做某件事,不会轻易去尝试?
L:也不是,有时候就是特别想做某件事,但可能一犹豫,慢慢也不在乎了,觉得做这个不重要了。你想想还能怎么着吧,说破了天就是那些东西。比如传统中国画,不就是山水、人物、花鸟,其他的这些西画,不就是人物啊、静物啊那些。题材就这些,就是到时候看手感和感觉如何,命题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历史题材一直跟我没什么关系,现在也没有。
A:那你近几年画的这些题材,风景的那一系列是如何考虑的?
L:处理这个题材的时候我觉得很难。你别看是风景好像很简单,但要做出你自己的一个东西来的时候还是要面对很多问题,比如构图方式,然后你怎么去进行一种必要的复杂化的处理,有些东西你掩饰不了,尤其越是简单的东西,但你又不能让它只是那样。
A:掩饰?
L:就是有的时候你画的不好的地方,它是可以被掩盖掉的,但像那些简单的东西,你却掩盖不了。我觉得这个简单的东西比那些难的、复杂的东西要难处理的多。一个简单的风景,你怎么做好,让人看到感觉不一样,完全是带着你很个人化的东西,这个是很难做的。别人一看就是你的风景,是你自己得到的,不是别人的,不是那种常规的东西。
A:你画室里有几张作品画的是蔬菜水果,是否也很喜欢静物题材?
L:那些还没画完呢,都是以前的。这些不就是生活吗,咱们是靠这些活着的对吧,那应该画什么?
A:这些静物的感觉有几份像塞尚(Paul Cezanne)。
L:只是学习,但是最后谁也不像,还是像我自己。
A:像国外的艺术家,对你影响比较大的有吗?
L:没有。都会去看,但是没有你说的那种大的影响。不可能说像某个人了,因为这么久了,我已经形成我自己的很多方式方法了,没有必要刻意去像什么了,不会了。可能以前年轻的时候会,现在肯定不会了。我喜欢的艺术家太多了,比如印象派。年轻的时候,可能读印象派好象很表面,不太了解,但是现在让我看,我觉得真是太好了,莫奈(Claude Monet),他晚年简直画得好的不得了。我觉得比他早期画的更好。因为这是他沉淀出来的东西,就是越沉淀越纯粹了,你看那些画都是非常纯粹的。
A:有人觉得莫奈晚年绘画的感觉像国画的写意那么自如。
L:对,我觉得是吧。国内很多画油画的,老觉得油画是外来的东西,必须怎么画才叫油画,很多人一动手,马上就下意识的有一种概念:这是油画,要向欧洲的传统看齐。我原来一开始也有过这种概念,觉得那是西方的方式,应该按照那个方式。现在觉得这些东西对我都无所谓,反正只是一些媒介,我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管什么材料都是为了表达自己,你怎么用的顺手就够了。反正我从来不会强调,我是在画油画,或者版画。我就是认为我是在画画,不管用什么材料,我都是在画画。
A:你的画室里还有画国画的画案,平时也画水墨作品?
L:你是说我在临的古画?其实不完全一样,我只是找了那么一个样子,但是实际画的东西肯定跟那个完全不同。只是想从中借些东西。
A:体验一下那种笔墨韵味的感觉。
L:现在是有很多想法,但还没真正开始做呢。因为我想来年要展览的话,完全是中国画。
想做一个关于中国画的,但我现在来做的话,脑子里是不会有太多传统的概念的,不论是技法上还是观念上,我又不是搞传统国画的人,从来没学过那些。所以一出手肯定不会那么多国画的道道在里面,但是我肯定也会找,比如中国画的韵律之类的,但肯定是以我自己的方式。
A:材料上也都是完全传统的吗?
L:都是最传统的,我用的墨都是自己研的,不用现成的墨汁。
窗外的MINI 他已经有三辆
热点排行
0断裂与反思——李军、李飒联展 0“茕茕孑立”梁洁作品展 7红心公社“16年”艺术展 7It’s Here – 韩宁作品 7童年照相本 — 旁滨作品展 9[费特] 梁硕个展 9《文本•空间》—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学生优秀作品展 10Angela de la Cruz个展 打破绘画与雕塑的界限 10爱的頌歌——印度兄妹巴拉特丽金联展 10睬你都傻——当代艺术在广东 精选艺术品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