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及所有》上映之前的一些碎碎念
在《骨及所有》不出意料地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之后(可能要感谢导演的关系在威尼斯比较硬),大家都在对本片的预告翘首以盼,但是令人失望但意料之中的是,目前为止并没有什么预告,所以很可能要等到八月底威尼斯电影节开幕之前再发预告了。为了挨过这段难熬的时间(逃避我的工作),我决定把作者的视频翻译一遍。我在翻译了两三个视频之后在reddit上发了帖子问作者的扩展列表在哪,没想到作者本人竟然回复了我并希望我能把中文字幕发她一份!!!在欣喜万分的同时,我也感到疲惫:居然给自己挖了个大坑,现在必须得翻译下去了……

当然在翻译的间隙,也抽空跟G线老师疯狂挖料,挖到了一些诸如“not ready!!!”、心碎emoji和“really,really challenging and emotional”之类的试映反馈,而且这些反馈似乎都对的上……再结合卢卡瓜前作《阴风阵阵》的尺度,不由得对预告和成片更加好奇了,不知道会不会重复当年《生吃》上映之际的盛况。

总之在过去的五天里,我马不停蹄地把这8期视频的字幕打了出来。不得不承认,我搞自己的工作从来没这么有干劲过。
去年12月当我第一次在道客巴巴上打开Bones & All的网页时,它的豆瓣译名还叫《骸骨与一切》。随着电影即将上映的热度被粉丝群体再次炒起,以及出于对自己工作任务的逃避,我再一次回头反复咀嚼这本书的含义。对于其他读者来说它可能只是一本在书店角落里落灰的狗血青少年读物而已,虽然我已经很久没有读青少年文学,却与这本书产生了与它的名声极不匹配的强烈共鸣。在我去年读完并翻译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这种共鸣来自于何处,在过去的几天里我重新翻译并复盘了一下售后服务极佳的Camille DeAnglis(也就是本书作者)的视频,我觉得自己可能终于挖掘到了为何对这个故事如此痴迷的原因。

作者Camille DeAnglis是一个典型的左翼白人女性,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友善热情、喜欢做针线活的素食主义者,主要写奇幻小说,但同时也写游记和心灵鸡汤读物。她在一系列视频中从多个方面解析了她赋予这个故事的各种意义。我自己认为,这部小说里最迷人的部分,是弥漫在整本书里和剧照里的阴郁和丧,女主Maren因为无法遏制自己吃人的本能,即使在她不吃人的时候,她的怪癖也给了她强烈的心理暗示,因此她在正常生活中受制于自己的问题,没有朋友、无法融入群体,当她看到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时,她只会想到这里面没有她生活的位置。在读整个故事时,我能很明确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女性主义的故事,Maren使用自己的本能去反抗那些企图占她便宜的人,甚至是那些对她有好感的人,当然这一点也是她痛苦的根源。抛去她的本能,她做出的选择也是非常独立甚至莽撞的选择,她把李赶走部分出于嫉妒他对前女友的爱从而跟他怄气——Maren的社会经历和能力其实还并不足以独立生活,但是她独来独往的习惯令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作者在自述视频中也表示,她在写这部作品时是带有强烈的泄愤情绪的,因此她塑造了一个利用男人的性欲而大杀四方的柔弱女孩形象。

在书中没有明确表述,但却处处可见的一点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讽刺,通过作者的视频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她是一个不赞成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人。她完全剥去了美国社会的光鲜外衣,也没有像《无依之地》里那样美化穷人或美化流浪生活。在Maren和Lee的旅行中,两人吃的食物非常简陋,文中也很不常见地经常出现食物的品牌名称(找这些食物品牌费了很大功夫),比如麦当劳、乐至宝沙发椅、蓝带啤酒等,尤其是当这些眼花缭乱的商品名称出现在巴里肮脏的室内时,我们发现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品并不意味着温馨舒适的生活,在这里商品的冗余和生活的贫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花了很大的笔墨来描写路上遇到的人的模样:涂指甲油的售货员、老烟嗓的服务生、穿着发黄背心的醉汉等等……活脱脱一幅美国平民阶层社会图鉴。就像威尼斯组委会主席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远离美国梦神话的美国,远离大都市、最贫穷的农村,也远离人们所能想象的美国中心。”想必这也是电影将重点着墨的部分。

同时让我以及所有人不断思考的还有书里“食人”的隐喻,在《生吃》中,女孩对人肉的渴望隐喻了青春期女孩萌发的性欲。本书食人的隐喻其实非常复杂,隐喻的不只是食人本身,还有食人这一行为的对象、状态和影响。结合作者素食主义者的背景看,我本认为食人隐喻的是她自己对肉的渴望,但又受限于道德感因此对自己食肉的行为感到罪恶。但作者自己表明,她其实是在用被吃的人隐喻被吃的动物,被吃的动物和普通宠物的生命不应该有贵贱之分,就像食人族受害者的生命和没有被吃掉的人的生命是平等的一样。Maren食人族的身份和心理同时也以极端的方式代表了社会边缘群体,以及所有感到孤独的人的心理状态,每一个孤僻不合群的人都能从女主的状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Maren的故事也能代表着每一个对亲密关系有疑虑的人,和一种在情感关系中毁灭他人也毁灭自己的做法。
然而,就我个人而言,Maren食人最重要的隐喻是,它代表了自我厌恶的情绪。Maren一直因为自己的这一本能厌恶着自己,也被母亲厌恶,不敢让她接近别人,从而更加导致了她自卑的情绪。Maren从Lee身上学到的重要的一点就是接纳自己,不让自己的价值被别人的肯定所影响。人对自己的价值的认知往往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认同,一个没有进入恋爱关系的人通常被社会看作是异类,和有问题、不幸福的人。作者是一个40岁未婚的单身女性,她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不能因为自己是否结婚所定义,她的价值并不来自男性或者伴侣的认可。于是,她将自己的主角设置成一个异类,她的本能没有因为遇到Lee就得以克服,她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并不是由Lee是否爱她决定的。故事结局的重点并不在于她吃掉了Lee这一悲剧身上,而是在于她并没有靠Lee对她的爱实现了自我价值的认知。她从Lee身上学会了如何正视拥抱自己的本能,在所谓“黑化”的同时也走出了自我厌恶的怪圈,从而获得了自信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我不得不承认,最让我产生共鸣的,其实是Maren无法与他人构建亲密关系这一点,她向往着亲密关系,她最后也没有通过获得男人的爱而构建起自我价值,但茹毛饮血正是她的性与爱,她从这一点里得到满足便也足够。或许我和Maren都会单身一辈子,如果社会要因为这一点而排挤我们,那么我们也要因为这一点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厌恶,并无限期地排挤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