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的瘟疫》|阅读记录
第一章 幻想的七具面具
1:幻想的先验图示
——幻想的最大危害?幻想对“欲望”的压抑?
幻想,并非用虚幻的方式实现愿望;而是,构成了我们的欲望、教会我们如何欲望(相当于将“欲望”修饰,例:我想获得异性的关注=(且只等于)拥有模特般的身材)
2:主体间性
——幻想为何会形成?为何每个都会不可控地产生幻想?
幻想,形成于“关系创伤”(恐惧/情绪);换句话说,幻想,是为了解决“关系创伤”而产生的
3:冲突在叙述中闭合【强加因果or因果倒置】
——幻想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视频、声音等一切“信息”)被“社会化”形成、传播的?
幻想,通过给予确定的“时间”顺序,让“现象”只具备一种标准答案(比如,通过“倒叙”,让人们认为“A是因为B而产生的”——尽管现实情况是,A和B并没有“因果关系”,换句话说,A和B是同时产生的)
4:堕落之后
——幻想是如何扭曲人类行为的?
幻想,可以改变“欲望”的排序,换句话说,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因为,欲望的排序,决定了人的行为)——幻想改变“欲望”排序的方法是:通过引导你“想象”一个根本没有的东西,放大你对这个东西的欲望。
如果没有“想象激发的欲望”,人的欲望就都是“体验激发的欲望”。当二者都存在的时候,前者更容易超越后者——毕竟,激发想象的方式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了……
“阉割并不在于夺取任何快感体验,而在于在这一系列体验之外再加上一个纯潜在性的、不存在于实际之中的X——这个X,使得原本实实在在的体验突然间显得缺了些什么……”
5:不可能的凝视
——幻想的基本逻辑是?
幻想的本质是“关系创伤”,“关系”的核心在于“对方是否可控”,因此,幻想的最基本逻辑是“有某个人/物希望我做某事,我只要满足了它的希望,它就可以被我控制”
所以,幻想总是要寄托于(以XX为产生基础)某人(或者某物)进行的
——幻想的逻辑漏洞是?
当你努力满足一个“本不存在的他人的希望(凝视)”时,一旦对方行为转变,一旦你对他的“希望”的认识发生改变,你过去的所有努力(为原来的那个“希望”做出的所有努力)就没有了意义——既不是为对方,也不是为自己——这时你会觉得,自己消失了
6:内在违约
——我们可以通过“理解”幻想、“解构”幻想的形成和幻想形成过程中依赖的“关系创伤”去消除幻想的作用(改变欲望排序)吗?
不可以!理解“幻想”,会让你的意识认为你“不再幻想”——此时,你才真正地进入了幻想、彻底地被幻想控制。想解除“幻想”(意识形态),最不能做的,就是去分析、理解、思考(也就是一切“意识”关注/注意力聚集)“幻想”——因为幻想就是通过“注意力聚集”起作用的。
“艺术,总要保持和幻想的距离”(而非描述幻想的无奈&不得不的形成过程)
“真正的艺术巧妙地操纵幻想,愚弄了幻想对思想的管制,从而揭露出幻想的虚假本质”
“同真正的艺术相比,流行剧和低劣的仿制品更接近于幻想”
7:空洞的姿态
——幻想在什么情况下会消失?
幻想存在一个“矛盾点”——幻想的“正反”两面发生冲突:“封闭”了实际的选择范围&“维持”着虚假的开放空间(制造出假象)。
这时,只要接受闭合的创伤——承认“不存在开放空间,一切都是必然的”——幻想就消失了……
《冲动之“永远回归到相同”》
——如果没有幻想,会更好吗?
如果,完全地“接受闭合的创伤”、完全地面对真实——那我们的“欲望”便完全不够用,就像古人一样,一辈子的“体验”反而很少;
如果,完全地陷入“幻想”——那便会生活在神灵、宗教、像恐怖小说一样的世界中……
那我们该怎么办?我们似乎没有能力切换“幻想”和“真实”的状态……
或许,我可能做的,就是“退出”对于幻想&现实的抉择——让他们处于幽灵地带(薛定谔状态)
《知识、欲望和冲动》
幻想,让“对A的冲动”转变为“对B的欲望”——这样,我们就不用再面对“匮乏A而产生的恐惧”,而是用“匮乏B而产生的恐惧”代替
当我们在现实层面“不再匮乏A”时,幻想就可以消失了,但是有2类人无法完成这个过程:
(1)对“努力满足B”上瘾的人——性倒错者:他们认为为B而努力是人生的意义,他们不能缺少B,他们依靠B而活。
就像,我不愿意接受“我需要减肥”的事实,而用“我需要他的爱”来代替——因为“他的爱”比“减肥”简单多了……并且,我会不断给自己洗脑,认为“他是我生命的全部”“我为他做什么都是快乐的”
(2)对“我随时可以通过努力满足B”的这种能力上瘾的人——歇斯底里者:他们沉溺于“我可以但我不做”带来的“权利”快感之中
就像,我总觉得我可以随时征服他——只要我愿意。并且只要我不征服他,我就永远拥有这种“决定是否征服他”的权力
《欲望中的真理,幻想中知识》
——幻想,将“冲动”转化成“欲望”,从“渴望A带来的快感”转化成“渴望B的带来的快感”。所以,幻想既不属于“在事实层面实现/消灭冲动”也不属于“在幻想层面凭空生成冲动”——幻想是一种“方式”,改变or统一某物原始进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