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智人——现代人——丧智人
因为刚通关了《小小梦魇2》,所以对游戏中第四章黯淡城的表现略表震撼,因此找来这本《娱乐至死》来阅读观摩,以致敬意。
1、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一九八四》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一边是恐惧,一边是堕落,两个极端,人类社会在平衡木上艰难发展,但事实上,这不就是萝卜或大棒的经典控制么?
2、14世纪开始,钟表是怎样使人变成遵守时间的人、节约时间的人和现在拘役于时间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漠视日出日落和季节更替,因为在一个由分分秒秒组成的世界里,大自然的权威已经被取代了。确实,正如芒福德所指出的,自从钟表被发明以来,人类生活中便没有了永恒。所以,钟表不懈的滴答声代表的是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的日渐削弱,虽然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其中的关联。也就是说,钟表的发明引入了一种人和上帝之间进行对话的新形式,而上帝似乎是输家。也许摩西的“十诫”中还应该再加上一诫:你不可制作任何代表时间的机械。
——定义这个行为的确可以带来很多理解上的便利,那通过定义形成的繁杂规则不可避免地在消除人类的想象力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就比如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想象力逐渐被剥夺,性格被同化,希望的感觉也越来越渺茫,这就是代价。
3、一条被逐渐污染的河流会突然变得有毒,大多数鱼类都灭绝了,游泳成为了一种危险。但即使是这样,这条河看上去还是正常的,人们还可以在上面划船。换句话说,即使河里的生命都已经死亡,这条河还是存在的,它的用途也还没有消失,但它的价值大大降低了,并且它恶劣的条件对于周围环境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我们的符号环境也是一样的情况。我相信,我们也已经达到了一种临界点。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媒介决定性地、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付号环境的性质。在我们的文化里,信息、思想和认识论是由电视而不是铅字决定的。我们不否认,现在仍有读者,仍有许多书在出版,但是书和阅读的功能和以往是大不相同了。即使在铅字曾经被认为具有绝对统治地位的学校里,情况也未能例外。有人相信电视和铅字仍然共存,而共存就意味着平等。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想法。
印刷术的发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印刷术树立了个体的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印刷术创造了散文,却把诗歌变成了一种奇异的表达形式;印刷术使现代科学成为可能,却把宗教变成了迷信;印刷术帮助了国家民族的成长,却把爱国主义变成了一种近乎致命的狭隘情感。
——以前我们的知识传播通过口口相传,然后通过文字阅读,现在的电子媒介已经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作者并不反对电子媒介的普及甚至是泛滥,但他忧虑的是,现在电子媒介造成了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我也觉得,相比较文字的谨慎表达,电子媒介的过度娱乐化的确在造成着持续消极的影响,这就是任何事物的利弊平衡。
4、梭罗说过,电报使相关的东西变得无关。这些源源不断的信息与它们的受众之间很少或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这些信息并没有可以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柯勒律治关于“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诗句,也许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电报可能已经使这个国家成为“一个社区”,但这个社区却是奇怪的,因为这里住着一群除了了解一些最表面的情况外彼此之间几乎一无所知的陌生人。
——信息化的进步,让人从主动接触知识和思考问题,逐渐变成了信息的被动受体,相对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去获取什么的行为而言,从信息海洋中反向去甄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显然变得更为艰难。慢慢地,满足人偷窥欲的需求倒是被逐步放大,因为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关心跟自己毫无关心的事情。
5、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新闻都是不起作用的,至多是为我们提供一点儿谈资,却不能引导我们采取有益的行动。这正是电报的传统:通过生产大量无关的信息,它完全改变了我们所称的"信息-行动比“。
——这个我不太认可,因为光从谈资的层面,是能产生许多影响的,特别是对个体的心理层面。再庞大的无关信息,人总会偏向于关心某些类别的内容,不要小看信息轰炸的影响力。但硬要说信息-行动比,那的确应该很低吧。
6、电报对公众话语的贡献就是使它变得无聊而且无能。还不只这些,电报还使公众话语变得散乱无序。用刘易斯·芒福德的话来说就是,它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电报的主要力量来自它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不是收集信息、解释信息或分析信息。在这方面,电报和印刷术截然相反。
——电子媒介的便利性恰巧是它的弊端,阅读书籍的最大障碍也正是它的优点,信息获取越便利,途径越多元,会导致信息受体越无法集中注意力和运转自己的理解能力。这就好比一对一家教,怎么样也比一对多来的有效吧?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脑容量可没有增长啊。
7、我是想嘲笑那些妄想利用电视机来提高文化修养的人。这样的愿望正是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的“后视镜”思维:认为一种新媒介只是旧媒介的延伸和扩展,比如汽车只是速度更快的马,电灯是功率更大的蜡烛。在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中,这种人犯的错误就是完全误解了电视如何重新定义公众话语的意义。电视无法延伸或扩展文字文化,相反,电视只能攻击文字文化。
——后视镜思维,就是眼睛里看到的,都是已经走过的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把走过的路当作未来的路,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当作继续会发生的事情。所以拿历史来预言未来,还是极其不靠谱的,更何况,这个历史还是篡改记录过的。如果认识到这点,你会发现,好多大道理就变得一文不值了。而且,我一直坚持认为,如果要读书,就拿着书本看,而不是依靠电子阅读器或者APP软件听书,现在电子化的便利性恰恰会导致知识的速食主义,对待知识,我认为无论从形式和过程,都应该严肃,因此才需要遵循最原始的方式。当然,最终时代会改变一切,这点我非常清楚。
8、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
——虽然很极端,但我们最本质的愿望不就是快活么?
9、如果我写到这里停下来,告诉你我过一会儿再继续我的讨论,然后开始以联合航空公司或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名义写几句话,你会怎么看待我,怎么看待我的这本书?你肯定会认为我不尊重你,不尊重这本书。如果我把上述的假设在每一章中重复几次,你一定会认为这整本书根本不值得一看。但是,我们为什么没有觉得电视节目不值得一看呢?其原因,我想是因为我们希望书和其他一些媒介(比如电影)应保持口气上的一致以及内容上的连贯,而对电视节目就没有这样的要求,尤其是对电视新闻。我们已经习惯了电视的不连贯性,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不会因为播音员在播完有关核战争无法避免的新闻之后说“巨无霸广告后我们再见”而晕倒。我们几乎无法想象这样的情况会对我们的世界观产生怎样的危害,尤其是对那些过于依赖电视了解这个世界的年轻观众。
———作者要是活到这个年代,他就可以放心 了,随着电子网络的发展,电视这种形式已经被淘汰了,说实话,广告要是不好看,依然会被认为是不尊重观众,导致节目观感下降。相比较本书作者对于电视传播信息时不严肃性的忧虑,在现代更忧虑的是舆论操控着人民的理智。
10、假信息并不意味着错误的信息,而是意味着使人产生误解的信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我并不是说电视新闻在故意蒙蔽,我想说的是,当新闻被包装成一种娱乐形式时,它就不可避免地起到了蒙蔽作用。
——即使是现在,相比较真相而言,大家还是更喜欢热点,而这个热点,往往就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会很大程度误导人们的理解和判断。但想想也可以理解,按道理人们本来就不关心和自己不相关的事件,但新闻通过“博眼球”的加工后,人们就会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感,于是需求就被“无端"创造出来了。
11、如果你以为用某种形式表达出来的东西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毫不损害意义地表达出来,那你就过于天真了。很多散文可以成功地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但我们知道诗歌很难做到这一点了,我们也许能够大致了解一首译诗,但其中一定有什么东西已经丧失了,特别是赋予诗歌美感的那种东西。通过翻译,它已经成为另一首诗歌。还有一个例子:我们也许发现送一张安慰卡给失去亲人的朋友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如果我们认为卡片能够表达我们当面哽咽着说出的话的相同意思事,那就是自欺欺人了。卡片不仅改变了我们要说的话,而且还改变了赋予这些话意义的语境。
——这应该说明了共鸣的重要性,而共鸣又是对信息理解的重要加层因素,毕竟信息本身是不具有情感的,但赋予了共鸣后,就能超越文字的表达,实现情感的互通和理解。所以最基础的沟通技巧就是能面谈不打电话,能打电话不发文字信息,能发文字千万不要默不作声。
12、电视的三条戒律:1、你不能有前提条件。每一个电视节目都应该是完整独立的,观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不需要具备其他知识。我们不能说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也不能强调知识的积累需要一定的基础。电视通过摒弃教育中的顺序和连贯性而彻底否定了它们和思想之间存在任何关系。2、你不能令人困惑。在电视教学中,让观众心生困惑就意味着低收视率。遇到难题的学习者必然要转向其他频道。这就要求电视节目中不能有任何需要记忆、学习、运用甚至忍受的东西,也就是说,任何信息、故事或观点都要以最易懂的方式出现,因为对于电视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者的满意程度,而不是学习者的成长。3、你应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阐述。在电视教学的所有敌人中,包括连续性和让人困惑的难题,没有哪一个比阐述更可怕。争论、假设、讨论、说理、辩驳或其他任何用于演说的传统方法,都会让电视变成广播,或者更糟糕,变成三流的印刷材料。
如果要给这样一种没有前提条件、没有难题、没有阐述的教育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那么这个名字只能是”娱乐“。
——这段对我而言,还是有所震撼的,我也一直认为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是一种开放式的进步,让孩子们寓教于乐有什么不好的呢?但这样看来,影像教育是存在它特有的弊端的,这就是它是为了讨好学习者而存在的,它只能辅助,但无法成为主流。就好比上网去随机问十个人,估计有六七个肯定说自己对心理学感兴趣,有一定的研究,但追其根本,大都连一本正经的心理学教科书都没看过,只是通过各种爽文或者短视频,就自以为对心理学有所了解一样。似乎没有一门知识,本身是具有趣味的,只是人们将其娱乐化了以后,才被更广大的人所认识,但娱乐化的知识,还是知识么?应该也算吧,只是不太正经罢了。但要让学习者变得有思想,这种不正经的知识显示是不太够深度的。
13、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呼应一开始的两种极端,要么利用文化控制,要么利用文化堕落。
14、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描述了最后的终点,丧智。
通篇看完,大量篇幅是在描绘美国的现况以及忧虑,加上书本著作时间较早,有的理念相对已经印证过时了,但某些部分上仍不失一本不错的思想读物。
另在下方摘抄网络上有人总结的各个媒介表述:
允许怎样的对话存在?
电报:
- 适用于传播转瞬即逝的信息。
- 引入的公众对话是新闻式的,耸人听闻、结构零散、没有特别受众。
- 促成伪语境,让脱离生活、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的用处。
摄影:
- 是一种描述特例的语言,构成图像的语言是具体的,无法再现无形的、内在的和抽象的一切。
- 与字、词、句子不同,摄影无法提供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概念。
- 和电报一样,照片把世界再现为一系列支离破碎的事件。
电视:
- 对话方式助长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
- 关心的是给观众留下印象,而不是给观众留下观点。
- 单方面被动的信息接收。
互联网:
- 去中心化,表达的门槛大幅降低,人人皆可创作。
- 超链接,让信息孤岛没有那么严重,也让「连接」的概念深入人心。
- 搜索让信息的获取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社交网络则关注动态多于思想。
手机:
- App,让原本公开透明的互联网变得分散、封闭。
- 手机上各种传感器促成表达的形式越来越多,但文字仍然是创作门槛最低的形态。
- 推送、推荐日益流行,信息应接不暇,且获取的内容带有不确定性(算法推荐,非静态页面)。
鼓励怎样的智力倾向?
电报:
- 其力量在于传播能力,而不是收集能力、解释能力、分析能力。
- 电报式话语不允许人们进行历史的回顾,也不鼓励深入的分析。
- 只需要「知道」它们,而不需要「理解」它们。
照片
- 文字需要能理解,照片只需要能辨认。
- 照片没有句法,这使它无法同这个世界理论。
- 「看」取代「读」成为了人们进行判断的基础。
电视:
- 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得到很好的展现。
- 认识论的中心,影响着人们对于所有话题的理解。
- 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
互联网:
- 信息多元化,严肃深刻的内容,在互联网上至少是可以存在的「长尾」。
- 新产品层出不穷,不同的产品迎合了不同群体的心理距离,加速构建人际交流的新模式。
- 「共鸣」,技术促成了相近观点人群的连接,不断产生「爆点」。
手机:
- 支离破碎的时间完全被 App 占据,不断「刷新」,输出直觉(「赞」、「踩」),不鼓励分析。
- 手机的介质和形式,导致了没有耐心、很难专注、放弃思考、理解力下降。
- Filter Bubble,个性化算法推荐,导致用户越来越看不到他们不同意的观点或信息,认知单向化,并处于意识形态气泡之中。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14 19: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