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看戏及其他
七月,推迟许久的演出又在剧场中活络起来。突然兴起,我就会去找找各类广告。 有时候,我是偏爱看些中国戏曲的。有些剧种、剧目,更小众一点,更安静一些。当然,也有些戏是“热闹”非凡的。不仅台上热闹,台底下也是热闹。不知道一些观众到底是懂行还是聒噪。比如,京戏是极欢喜舞台上下的互动的,这也源于某种“民族习惯”,能极大地满足台上人与台下人的虚荣心。可是,这是否给“剧中人”的表现带来些许影响,就不得而知了。如果说,这样的互动已约定俗成,那台下肆无忌惮的喧闹总是引起旁人反感的,毕竟,这也不是过去那般的茶馆酒肆。我虽然牢骚几句,可总体上,人们也越来越学会文明看戏了。 此时节,正值暑期,剧团总会排些热闹的戏,好挣得票房。我却反其道而行之,那些耳熟能详的戏,我倒不大愿意去看了。总在 “四郎探母”、“苏三起解”、“锁麟囊”、“失空斩”之间游走,久而久之,也会形成审美疲劳。不是说这些戏份不佳,只是想着,如今的人们,审美已经足够多元,再好的东西也会有乏味的时候。所以,我就择两出昆曲来观瞧了。 其实,这两出戏,一为《烂柯山》,一为《狮吼记》,我也看过相关的视频资料。看视频时,就觉得短小精悍,不失为精品。我虽不懂得许多曲牌曲调,可只从剧情、词藻、身段、神情的角度来看,也是美不胜收的。我只单说剧情与情感。 《烂柯山》又名《马前泼水》,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剧。大家都知“覆水难收”,却不知还有这样一出典故。剧中,朱买臣是深受封建制度影响的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庸庸碌碌四十载,却未得到赏识与举荐。于是,崔氏逼他休妻,另嫁。后,朱买臣做了会稽太守,衣锦还乡之时,崔氏于马下相求,指望他能顾念糟糠之情,朱买臣只是泼了一盆水,告知崔氏若能将水收回盆中,方可复合。自然,覆水难收,崔氏悲痛疯癫,终于选择跳河自尽。只看表面这简单的剧情,人们自然容易被蒙蔽了眼睛,把所有的罪责都加于崔氏一人的身上,论她嫌贫爱富,咎由自取。其实呢,仔细一想,背后的辛酸苦楚,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想当初,崔氏也是富庶人家的千金小姐,自是少不了与之相配的如意郎君,却偏偏欣赏朱买臣的才学,与其结为伉俪,倾覆一切助他读书,忍辱负重也有二十载。这曾经的恩爱是断不可忽视的。只是后来造化弄人,生活所迫,把恩情全都抛却。
在昆曲之中,一直把崔氏塑造成一个泼辣刁蛮的妇人。而翻找各类史料之中的记载,不难发现,她也有恻隐之心,而朱买臣发迹之后也不是完全不留情面的。他们之间的悲剧,有着某种两性之间的必然性,加之时代环境的渲染,终于分散。 其实,我觉得《马前泼水》经改编后,其京剧版本更符合当今人们的情感认知。里面加入了倒叙与插叙,其中一折就描绘了当初二人恩爱、朱买臣奋发读书的场面。任何一段认真付出过的感情,都值得被认真看待,而不是由外人片面地指点一二。
和《烂柯山》相比较,《狮吼记》本可以算作喜剧。可我读过一位网友的随笔后,仔细想想,其中也有某种悲凉意味。只不过,这不是一种表面上显而易见的悲剧吧。 陈慥纵然爱妻,却少不了眠花宿柳、欺瞒妻子的恶习,为了一时的快活,也曾在京城挥霍一场。而柳氏,为了持家,为了教夫婿上进,加上性情使然,难免会有些骄横。可是,在旁人看来,这却成了一位声如狮吼的妒妇。其实,柳氏并无过错,实在是一位贤妻,虽然有点小脾气,却也不失可爱。可天下的男子,全都幻想着“芸娘”那般的存在,却不曾扪心自问,在爱恋关系中,是否可及沈复的一二?说到底,爱情关系总是那么不可靠的,纵然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思念与悲歌,也终究抵不过后续的生活。剩下的,只有空荡荡的回忆。
这位网友也提到,除了一些传统曲目,北昆编排了一些新戏,对于情爱有着不一样审视。如,“《墙头马上》中,初时欢好后时弃,待得知妻子的高贵身份后,又以儿女相逼,破镜强行重圆。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怜香伴》中,两女子在佛殿中一见互生倾慕,分离后各患相思,再重聚后,为了长久厮守,二女同嫁一夫,从此后宵同梦,晓同妆,镜里花容并蒂芳,深闺步步相随唱”。去年,我也看过一出《金雀记》,小生在秦楼楚馆垂怜一位名妓,并将发妻的定情信物金雀相赠,此妓女为了这段爱情的纯贞,不再接客,逃入尼姑庵中,不料与原配相遇,互生怜惜。原配因其忠贞之心容纳了她,而娶得新欢之时,只有原配在旁啜泣。悲哀,悲哀,两名女子都未得到丈夫的专一用心。这些戏中并没有什么琴瑟和谐,相敬如宾,反而揭开了所谓爱情的真实面纱,有过美好,也更有现实的凄凉。
我不禁反思许多传统戏中的情感倾向。比如,《碧玉簪》、《凤还巢》、《御碑亭》等,都因男子心胸狭隘,为小事或挑拨离间而冤枉妻子(未婚妻),做出些伤人至深的事情来,后又在某些利益关系的驱使之下,请求女子的原谅。我不知道这样的请求之中,是否带有些许爱意,大概是没有的吧,所以,我总为那些女子感到不值与惋惜。而这些传统戏中,总要求得一个圆满的大结局,于是便有人出来劝解,说出些世人常挂在嘴边的“大道理”,使二人重归于好。这些团圆的大结局背后,不是带有更深的讽刺吗?
一些传统戏中,《盘妻索妻》是较少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约束的。我尤其喜爱梁玉书对娇妻的百般宠爱,更喜他对于妻子的保护与坚守,最终不惜双双离家出走。可是,这么完美的情景,也只能是戏中才会出现的。越剧尤其善演这些才子佳人的戏份,所以才会赢得许多女性观众——戏梦一场,以消解现实中的残酷真相。
不知为什么,看些传统的戏曲,也由得我观出这许多情感间的变幻莫测。不过,这些戏还是太浅太单一,没有把男女关系写得那么透。若想看得更透彻,还是如众人所说的那般,要去读曹公与爱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