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法笔记
搭建你的目标全景图
高效能学习的第一步,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对通过学习达成的结果,有一个清楚、准确、全面、细致的认知,需要搭建一幅“目标全景图”
简言之,必须先搞清楚,你想学成什么模样
那么,什么是一个清晰详细的学习目标呢?它并不是“我要提高业务能力”“我要通过托福考试”“我要学会剪辑视频”这类笼统的宣言。这些宣言应该作为题目,被写在“目标全景图”的顶端——这仅仅是设立目标的开始。
那么,什么是详尽的解释和分解呢?我们需要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你想通过这次学习,达到怎样的结果?
第二,为了达成这个结果,你需要满足哪些具体的条件?
第三,对于这些条件,它们各自有什么要求?
学习计划
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者,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目标,更要充分了解目标下的自己。
在规划学习时,与其用一份不可能完成的“完美计划”来刻意“压制”自己,不如和自己的弱点“和解”,并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一个人如何度过一天,就会如何过一生。”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一个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放在学习上,就是对学习目标不明确、不坚定,或者虽然明确,但目标繁多,过于急功近利。
学习计划不必好高骛远,一天的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去糖衣时间,重要的是有效时间,把番茄设置成2分钟,哪怕这25分钟分解成小目标
知识原料
高效能学习的本质,是在任务框架和设定的条件下,对知识的输入、加工和输出
在学习上我们也要学习极简主义者的“断舍离”,清空“资源收藏夹”,让学习需求自然而然地产生,不要在知识输入的途中人为地制造“堵车”。
知识输入
1、随时随地有“问题意识
第一,在学习厚重的学习资料之前,先对这些资料做一个大体的了解,通过阅读论文的摘要、引言、结论等综合关键信息的部分,或者一本书的前言,第一章与最后一章,再或者网上对于某书某资料的评论,对自己即将输入的知识内容有一个粗略的理解。并根据这种理解,提三到四个在阅读时需要留意的问题。
对于事件类的知识,比如历史类,可以从“起因、经过、结果”几方面入手提问:这一事件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导火索是什么?具体经过是怎样的?造成了怎样的短期和长期后果?
对于偏流程类的知识,比如某规定下该如何处理某事,可以用“5W-1H”的思路(Who/When/Where/What/Why/How)来提问:谁来做?何时做?何处做?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
2、知识输入是从宏观到微观
知识的输出
费曼学习法,多问为什么,然后自己回答,或者讲给别人听
框架的重要性
知识输入,离不开对宏观框架的把握,也离不开对细节的掌控,更离不开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不断迭代和升华
“宏观”地输入知识,本质是要学习者掌握信息的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所体现的第一个方面,是懂得如何从一大段信息中迅速提炼出“框架”。把一个功能复杂的“身体”,剥皮、割肉、拆骨,以找出身体的框架。
也唯有从宏观入手,抓住框架,才能更有把握地对新知识产生“问题意识”
如果在知识输入时,你的脑海里不具备一个宏观的系统结构,那么学习时就会像在搬家时没有对杂物的收纳策略,既浪费时间又很杂乱。但如果依照用途、种类、价格、新旧等分类标签把杂物分类好,那么收拾起来就会快很多。
如何提炼框架
第一,先揪住学习材料中,对知识整体概括、浓缩程度最高的部分。
如果是一本专业书籍,应该先阅读前言;如果是一篇论文,那么应该先阅读摘要、引言以及结论;如果有目录的资料,那么目录中的大标题和分级标题便是一份现成的“骨架”……
第二,注重每一个关键概念的定义,从定义中摸索知识逻辑。
第三,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每一段信息,重点看首位以及关联词、序数词后的信息,并以关键词句的方式在段落旁边标注。
在初步掌握了宏观架构之后,我们便可以进入到钻研细节的环节,去埋头研究附在骨架之上的血肉发肤,甚至可以细微到每一个细胞——毕竟,此时即使钻研得再深,也不会茫然迷失。因为,有了框架结构的知识基础,就相当于在研究具体知识时有了一个经纬度坐标,时刻都知道自己学到了哪里。
为了加深知识输入的深度,我们应当不断反问自己:眼前的这个知识点,属于知识结构中的哪一部分?属于哪一个“父”知识点的“孩子”?它和其他知识点是如何勾连起来的?
我们不断地提醒、描摹和重复知识框架图和具体知识之间的关系,输入大脑的信息才会逐渐血肉丰满而不是松散地堆拢在一起。
知识怎么深度加工
1、学会举一反三,举例子也可以据很多种
2、简化凝练:所有的道理,都能用一句话概括
如果非得要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整个知识体系的内容,我会精炼为哪一句呢?学习知识要学会抛开现象看本质,抛开形式看实质。试图用一句话来概括一门知识,其实就是逼迫你压缩所有的现象、形式、例子、解释,剥离出最本质的规律。
3、学会复盘
复盘是主动复习知识,在面前放一张纸,把昨天学到的知识点画出轮廓,调动主动学习
4、苏格拉底反诘法
Why:为什么——某个结论是怎么得到的?某个现象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它的根本基础是什么?进一步解释它是怎么回事?“Why”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追根溯源,反思某个知识的本质来源,避免只是表面理解知识,甚至是误解知识。What:什么——某个结论还有什么其他相关的结论?A概念还有什么相关概念?A和B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在“What”中,我们追问自己还有什么知识和目前的知识相关,这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知识之间的连接线。What if:假如——假如换了某前提,结论还成立吗?假如应用到某极端情况,结论还存在吗?假如增加了某个条件,会怎样?假如去除了某一限制,会怎样?“What if”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条反诘思路,在这个不断更换假设、条件和限制的反思中,我们相当于把组建好的模型拆掉几个部分,再试图组装成其他的形状。这种灵活组合的能力,是整体性学习不可或缺的,也是考试、应用等输出过程重点考察的。
怎么做到专注
专注的状态所需要的是让自己保持“处理信息的速度”和“所做事情的速度”的一致。只有这两个速度保持良好的齐头并进的态势,而非互相摩擦,我们才能长时间地保持专注。
具体方法操作:
1、让手参与,眼随手动,脑随手动,这样才能保证眼脑处于同一速率。
2、课前要预习
3、番茄工作法。25分钟
远离诱惑
唯一能有效抵挡诱惑的方法就是远离诱惑——既然我们战胜不了本能,那么我们就去战胜自己。看不到。既然我们控制不了自己去做正确的选择,那么就不要给自己选择。
有一个故事,航海做贸易的人遇到一片海域,有一位女精灵,每次她都用每秒的歌声和动人的舞姿吸引船员,让船员放松警惕,航海失败,没有人能够抵住诱惑,有一个船长,在经过这片海域的时候,让船员堵住而过蒙住眼睛,用绳子绑起来,听不见看不见,自然不被诱惑干扰,成功度过
既然抵抗不了诱惑,就去手机放远一点看不到,app卸载
塑造学霸人设
b站上的直播学习up主时刻想着自己有观众,这种将自己的努力表现给许多人看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成就感,成了枯燥的学习过程中独特的精神鼓励。
这种提升注意力的方法,让人不得不想到心理学上的“表演型人格”。其实,大多数人都渴望被关注、被欣赏,隐隐都有表演型人格。而且,这种表演型人格会让我们比较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善于捕捉他人的情绪线索,并且根据这些线索迅速进入“角色”。
一旦我们在“表演学习”的时候,接收到外部对自己努力的赞赏,感觉到他人给出的“这个学习者真努力”的情绪,就会刺激我们向着观众眼中的理想形象靠拢——这样的刺激,无疑会对我们的学习产生良性的反馈。
如果我们自己不能约束自己,不妨去寻找外部的约束力,同时锻炼自己的自制力。
把自己当成综艺节目里的学霸人设,假象你是别人眼中的学霸,甚至就告诉自己,你就是高智商美少女的学霸,心理上会让你更朝着这种有价值感的方向靠近
较真的态度
所谓的较真,其实是一种专注、认真、负责的态度。它主要体现为,对于我们弄不懂的问题,一定不能糊弄。即使是采取一种死磕的态度,也要彻底将其钻研明白
在你死磕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虽然表面看上去可能并没有产出什么学习成果,但在你的大脑内部,“知识引擎”正在疯狂地高速转动。
冒名顶替
假装你已经假装成自己可以做到的样子”而放手去做,我们才能不断锻炼、挑战和磨砺自己的能力
我非常喜欢艾米在演讲中说的一句话:“Don't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Fake it until you become it”——我们不要只是假装自己达成了目标,而要假装到自己假装的状态成为事实。
假装厉害,你就会真的变得很厉害
正是通过“假装成自己可以做到的样子”而放手去做,我们才能不断锻炼、挑战和磨砺自己的能力。
正是因为我们不得不去“假装”,才有动力不断去补足自己尚缺的经验
正是因为我们最终将我们“假装”出来的样子,内化为自己真实的素质,才能以负面的心态督促自己达到一种能力上的正向循环。
这跟我上面说到的塑造学霸人设差不多的意思
在《吸引力法则》这本书中也有类似的理论
“宇宙不会回应你喜欢的东西,宇宙只会回应你一直挂在心里面的东西”
当你心里面一直想着你就是学霸,宇宙会回应你的订单
嫉妒心
本来要静心考研的小兰,见到准备直接工作的舍友小涵接到了多家知名企业的通知书,比较心顿起:为什么她能够得到这些,而我不能?于是,小兰也忍不住去投了几份简历,参加了几场面试。可是,她浑然忘了,即使小涵拿到令人垂涎的工作机会,和自己也没有丝毫关系——因为小兰的目标是考研,即使她拿到了比小涵更好的工作机会,也谈不上什么“胜利”。
忙于和自己所嫉妒的对象做比较,却忘记了自己最初要追求的是什么——嫉妒心可怕就可怕在这里——它会诱导我们做出不适合自己的决定,在偏离自己初心的方向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一旦泥足深陷,我们甚至会活在别人的目标里。
防止被嫉妒施加障眼法,需要一个“清心正念”的过程。
第一步,问问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嫉妒对象的目标是什么,它们是否有相同之处或者存在重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自己就会意识到这种比较的可笑之处:双方都不在同一赛道上,有什么好比的
然后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现在的学习目标?你的内心是否还存在着自己未曾意识到或者拒绝承认的真实目标?
第二步,如果自己与嫉妒对象有着相同的学习目标,既然同为竞争者,就应当通过对对方的观察,评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善。
关于焦虑
高效能的学习者将大脑塑造成了一个马力全开的“工厂”,但是,这“工厂”的运转并不是依靠惯性而毫无代价的。在此,我们可以将焦虑看作“工厂”努力运行的代价。
走在焦虑的莫比乌斯环上,未必是一件坏事。至少这说明,你还没有向内心的平庸屈服,还没有失去探索未知的好奇和追求卓越的信念。
在这场绵长的、枯燥的、看不到尽头的学习之路上,总会有那么一些闪光时刻,让你觉得不虚此行,让你觉得内心充盈。
人为什么要学习
因为学习能够提供情绪价值,能够陶冶情操,能够让我们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更重要的是,学习是大多数人唯一可以做出的超越命运的选择。
努力学习,考入大学。
努力学英语,看到更大的世界。
努力学专业知识,顺利通过面试找到工作,做到经济独立。
努力阅读,遇到问题时,有能力去分析现象之下的成因。
……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不被既有的定式捆绑、束缚,才能不随波逐流,不断地向上走、向前看。
有人曾对我说,学习总不会害你,因为知识永远是力量。
是啊,能够学习,其实是一件幸运的事。甚至,能够意识到知识是力量,可以改变命运,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高效能学习,其实是属于每个人的“思维潜力”,而用一种高效能的方法去学习,可以说是对这种幸运的最大尊重
尽管我们可能用不到这些知识,但是,我们在高效能学习法中锻炼到的种种思维和性格的特质,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总结
在痛苦中成长,是高效能学习的必经之路
只有勇于突破舒适圈,才能为自己创造更大的生存环境
任何一个你克服掉的恐惧,都会为你的未来创造出更多的选项
学习的压力,就是我们“超级进化”的催化剂。
在制订学习目标之前,我们必须要逼迫自己,学会正视自己和目标之间的差距。
为目标而学习之前,想象一下有哪些具体的困难需要被克服……这种审视带来的压力,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并非处于一条平坦的通天大路的起点,而是站在一座险峰的脚下。
-
好好做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29 06: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