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4——iPad Air 5 上手体验(1)
——————————动机——————————
手头的iPad 5th是2017年的,虽然也很好用,单已经明显性能跟不上了,经常性的卡顿,也是时候换一个新的了。
——————————考虑——————————
因为对于iPad的要求不高,强娱乐(视频/阅读),轻办公(文本),所以其实完全不需要pro系列,mini肯定太小,所以,直接上最新的两个款式比较(iPad Air 5 VS iPad 9),就可以了
——————————选择——————————
最终,很愉快滴选择了iPad Air 5,不仅仅因为性价比更高,而且因为有一些扩展性,是iPad 9不具备的,而一般iPad需要用上几年,扩展性是很重要的,毕竟随着软硬件的发展,设备不停滴跟上新的软硬件,才是一个有成长性的设备。
——————————iPad Air 5相比与iPad 9胜出的核心要素——————————
USB-C:在满世界(苹果自己也是)都在推广USB-C的时代,买一个Lighting接口的iPad无异于给自己挖坑,无论是充电,还是连接其他设备,还是后续的多平台兼容,个人判断Lighting都基本上无福消受了,尽管贵了1800,但USB-C这个特性,个人感觉就值1000了
更大但却更轻:由于采取了等边框设计,iPad Air 5相比iPad 9更多地利用了显示器周围的空间,正面基本和pro一样了,主要是得益于Touch ID的置顶,省去了一个大大的HOME键,屏幕提升到了10.9寸,却比10.2寸的iPad 9更轻,而且屏幕质量基本到顶,平时不用动态刷新跟Pro就一样了,个人感觉值500以上
性能的飞跃:iPad Air 5最突出的亮点,应该是其直接把pro的M1芯片,给配上去了,相比于A15,这M1的强大,已经不需多说了,个人感觉这个也要值1000以上了,毕竟CPU可没办法后期更换升级
其他扩展性优势:iPad Air 5支持apple pencil 2,也支持妙控键盘系列(apple自家独立的触控板和键盘,非常好用),当然,经常看到的Pro智能双面夹也支持,说实在的,看到这个时候,我个人已经隐约觉得,对于不是非pro不可的专业用户,其实Air 5已经能够当成一个轻量级的Pro来用了,这些看似区别不大的点,或许在单纯的iPad看视频之类的娱乐场景,不会有感觉,但一旦个人使用iPad的场景开始丰富了,失去这些优势的iPad 9会让人抓狂,到时候尽快换掉它将会是唯一的选择,既然如此,一步到位岂不是更省心,个人感觉扩展性上,至少也值800以上,取决于个人使用iPad的场景丰富度
个人不关心但聊胜于无的优势:4K视频,更高的像素,蓝牙5.0,8G内存等等
——————————上手体验——————————
第一:M1的流畅性
M1的强悍在它当初取代了Intel成为Mac的CPU之后,就带来了连连的惊喜,对于一个定位4-5年的【娱乐为主,办公为辅】的设备,我是信得过它的。
到手后的操控流畅性,比旧的iPad 5th不知道强了多少倍,但是因为没有专门评测,所以性能上,现在的场景,应该是完全过剩的。
第二:Liquid视网膜的清爽
到手之后,第一感觉就是这个iPad可以当镜子用了,整个屏幕特别清亮,显示的时候,因为眼睛对于视网膜分辨还没有那么精细,所以倒是感觉还好,单刷起抖音来,明显比手机要清爽太多了
第三:最大的惊喜USB-C
尽管知道这个接口,将会带来很大的便利性,但也没有想到这么便利,首先,官方配的充电器,就用不上了,家里一堆的USB-C接口充电器,输出电压一点儿也不比官方的低,少了一个插头和一条线,其次,竟然能够直接输出到HDMI上,打开电视,iPad数据线一插,直接就镜像过去了,而且,比Mac更牛逼的是,不需要调整显示分布,而且音频流也直接默认切换到电视自带的音频上了,iPad本身完全可以关上屏幕,就当场一个电脑主机(比在iPad上播放视频还更省电),歌照唱舞照跳,简直就变成一台电视了,我相信,后面将会有更多由USB-C接口带来的惊喜。
第四:扩展性兑现了
疫情期间居家办公,入手了妙控键盘和妙控板,解放了脖子,在iPad Air 5上,果然两者都支持,而且,不需要任何的提前无力匹配,蓝牙直接就连上开始用了,得益于iPadOS的生产力改造,妙控板几乎可以实现和Mac上接近的效果,所有手势几乎都迁移过来了,方便的不得了,之前想起iPad的简单办公,就觉得很难受,必须要用Pro,用双面夹,现在可好,随时打开我的妙控键盘和妙控板,就开始办公了(这一篇日志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或许,有一天,当办公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甚至需要把场景从家里迁移到咖啡厅,就需要入手一个双面夹了,真是败家。
第五:一点点遗憾
尽管iPadOS提升了生产力方面的便利性,但是相比于Mac,现在还是有挺多不如意之处:没有终端(iTem),无法命令行操作;没有Alfred,失去了一个极致效率神器(自带Spotlight终归太弱了);要coding的话,还是比较麻烦,更别说要搞一些model training之类的了;对于文件的操作,还是没有Mac那么透明/直观/高效,iPad更多还是保留了iPhone的App特性,而Mac明显OS特性占主导;
期待哪一天iPad可以让我安心低放下Mac,就可以少带一点东西出门了。
——————————后续——————————
后续应该会体验一下其他几个方面:和苹果设备的互动性(iPhone/Mac);在coding上的极限性;在拍摄上的便利性和场景感;在有网环境下成为个人主设备的潜力(除了电话短信,基本替代了手机);一些特殊场景的奇奇怪怪的验证(如:汽车导航…);等等;
——————————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