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3读书会分享笔记

昨天的读书会我分享的书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的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起初我对两位作者的名字也很陌生,写到这里了就顺手百度了一下,前者是美国的学者、教育家、编辑,后者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来离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两人合写了这一本书。这本书的首版是在1940年出版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依然有很强的影响力,曾居北大图书馆的年度阅读排行榜第一位,所以自己作为一个有几年阅读经历的“读书人”也忍不住要读一下,也洗完能得到更多的阅读技巧来提高一下读书的效率。拿到读书会上分享之前,我也小小犹豫了一下,书友们都是老“读书人”了,每个人都养成了自己的阅读习惯,不知道这本书的内容对大家有没有帮助,但分享完之后觉得效果还不错,至少获得了很多共鸣。所以回来后打算记录下来,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帮助到刚刚开始阅读的朋友们。
这本书有点厚,四百多页,读的时候总体的感觉是有些繁冗,因为从书名来看是一本实用型的书,翻开这本书的大多数读者都是急于找到清晰的答案的,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学识渊博、人生经历丰富的老者一样,或许也怕读者听不懂吧,很有耐心地东拉西扯(不含贬义,此处为中性词)、娓娓道来,比如讲主题阅读,书里面举的例子是“爱”这个主题,作者一定要先深度剖析一下“爱”,什么是爱,人类为什么有爱,爱有多少种类型等等。
我也要像作者一样东拉西扯了,写了两段了还没有进入正题。赶紧转回来说说书的“干货”,我就不按照书里目录的顺序介绍了,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整本书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阅读的普遍方法;第二部分,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第一部分是我们要重点介绍的,虽说我们把它叫做普遍方法,但主要是针对论说性的书而言的方法,因为阅读的目的有很多,比如书里提到的获得资讯(或是提升认知)、求得理解(也就是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其实除此之外阅读还有休闲娱乐之类的功能,但后几项都不作为本书讨论的重点,因为本书是教大家更有效地阅读,顾名思义就是教大家怎么才能从阅读中获得更多。
作者在讲主要的阅读方法之前还讲了一点特别重要的,就是主动阅读。作者认为阅读分主动的和被动的,只有主动阅读,发自内心地去读一本书才能跟书有个更好的交流,这也是提醒读者在阅读一本书之前有一个态度上的准备。作者认为阅读也是一门艺术,并且给阅读艺术下了个定义:“这是一个凭借头脑动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作者认为阅读是一项老师缺席的、自我发现型的活动,所以学习如何阅读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段真正开始讲“干货”了。作者把阅读分为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依次递进的,更高的层次包含前面比较低的层次。
一、基础阅读
这是最低级的阅读层次,小学生就可以做到。只要认字、能读懂一个句子,就能完成基础阅读。所以说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读一般的中文读物,很容易完成这个层次的阅读。但是我刚刚说了,是读一般的中文读物,那么二般的呢?比如一些专业书籍,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专业术语,例如,化学元素、数学符合、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学的概念等等,当然要先弄清楚这些术语都是什么意思,才能在阅读的时候畅通无阻,当然也可以边读边百度。另外,读外文书的时候,单词和语法的积累就是至关重要的。是不是基础阅读也不像大家之前想象的那么简单了呢,足够的积累非常重要。
二、检视阅读
作者定义的检视阅读就是略读,确切说是比略读还要略的略读。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像绕口令。检视阅读也就是一个挑选书的阶段,就是要快速判断这本书要不要读,可以通过书腰的简介,书里面的推荐词、目录、序言、导论等,这些内容来快速判断本书的大概内容,是不是符合自己的阅读需求。这个层次的阅读就包含了第一个层次的基础阅读了,以上提到的这些内容都是比较简单的,能认字就能读懂,也许导论除外,会有一些专业术语。
昨天在读书会上,聊到这一块的时候,我问了一些大家,读书的时候是否会读目录、序言、导论这部分内容。有几位朋友回答,不会读,直接从正篇开始;有一位朋友说,以前不会读,自从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就开始读了,那位朋友也是读过这本书的,并且写过一篇1500字的读书笔记。当时我感觉到了分享这本书还是很有意义的,至少很多朋友在这之前会忽视这些很重要的部分,直接进入正篇,这样就像在茫茫的沙漠或草原中慢慢去寻觅这本书的精髓,也许要读完大半才能对书有个总体的认识。目录就是一本书的总体结构,就像一座房子的框架一样,能让我们很清楚的看见房间的全貌和布局。序言中往往会包含一些创造背景、对书的评价之类的信息,有作者自序也有他者序,有的书他者序会是整本书的亮点,在国内有些急于求成的作者,自己写的书内容平平,但能找到自己的导师或是一些业界大佬帮忙写个序言,所以这篇序言往往成了整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这类的书我也遇到过几本,在这里就不举例子了。费孝通先生有一本学术价值很高的书《生育制度》,里面有篇潘光旦先生写的序言《派与汇》就有强的文学性与艺术性,所以我认为这本书的序言和正文都是很值得读的。导论可能包含了书的重点或是改怎么去读这本书的导航。
三、分析阅读
经过了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一本书就挑好了,如果觉得对这本书特别感兴趣或是对自己很有价值,就要进行精读了,那么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分析阅读。其实分析阅读也许是大家最熟悉的了,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要提出问题与书对话。我们阅读的过程往往被认为是单向传播,因为好像觉得作者不会及时对我们的想法进行反馈,很难产生交流,其实不然。很多作者都是会引导读者去思考的,在读者读完一个部分解决了一个问题的时候,自然会因为下一个问题,让读者的头脑中产生疑问,接着解答疑问,所以读书还是能体验到一种交流感到。
精读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辅助阅读,也就是去查阅周边,书的创作背景、其他作品对书的评价之类的。例如,我在读弗兰茨·卡夫卡的《城堡》的时候,起初只知道这是卡夫卡未完成的一本书,所以在读到书中间有一些冗余的对话,不合逻辑的情节的时候,就觉得这可能是作者还没有来得及打磨,但后来查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些卡夫卡的性格特点、写作的习惯以及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能更加理解了《城堡》那种没有逻辑的逻辑。但是作者建议的是一定要先读完书再去查周边,否则有可能会被误导。比如,我没有读《资本论》,就读了大卫·哈维写的《马克思与<资本论>》;没有度过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就读了《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评论指针》一样,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当了解了整本书的全貌后,可以对书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作者强调了一定是了解了书的全貌之后,而不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急于去评价。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一本书,形成了自己的独立见解,才算是真正“吃透”了一本书。
四、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故名思议就是针对同一主题阅读不同的读物,可以概括为略读+精读的方式,也就是要用到前面三个阅读层次,从基础阅读到检视阅读,再到分析阅读,当然这里所说的精读就不是指对整本书的精读了,而是局部精读。所以在主题阅读阶段,检视阅读就相当重要了,要判断哪些读物值得读、哪些值得读、哪个部分值得精读、哪个部分可以略过。
我们以写论文之前的文献阅读为例来谈谈主题阅读。当确定一个写作主题时,要现在海量的文献中进行挑选,快速判断出哪些文献是自己需要的,而很多文献的篇幅都很长,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逐字逐句读。所以我们只要仔细阅读摘要部分、开头、结尾,摘要是整篇文字的缩影,文章开头往往是提出问题,略读中间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再精读结尾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或是结尾的讨论中提到的研究局限性。找到这些信息对我们来说就差不多了,当然这是针对社会科学的文献而言的,其他科目的可能略有不同。另外主题阅读,也有以作者为主题、以时间为主题等多种主题。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上篇,也是主要部分,下篇书中介绍了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例如,实用型书籍、想象文学、故事、戏剧、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等。在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阅读实用型书籍跟我们在上篇中介绍的阅读方法差不多,就是要多去理解作者所说,努力去和作者产生共鸣,找到思维的共同点,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意思并把作者建议的方法付诸实践。读想象文学的书就恰恰相反了,不需要过多地去找跟作者的共同点,可以尽可能留给自己一些想象的空间。读故事、戏剧类的,最好一口气读完,有些长篇小说一天读不完,也要尽量缩短时间,如果隔太久时间,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可能会忘掉。读历史书的时候建议多角度,这样主题阅读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就一个历史时期或一个历史时间多读几本书。哲学类的书大概有对话、论文、散文、辩论、系统化(数学组织形式)、格言等五种形式,对哲学作品最关键的是要找出中心思想。读社会科学的书,跟读历史书差不多,也是建议进行主题阅读,社会可以的书又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的书。以我个人的阅读经验,还是先从基础理论读起比较好,因为这些基础理论就像工具一样,只要先掌握好这些工具,再去读一些用这些理论进行研究的书,才能有自己的判断,形成独立的思考。
讲到这里就该收个尾了,本书的附录里推荐的一些书目也是很不错的。希望大家都能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