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茂名县都图考
明代茂名县都图考
从探究我的祖先——明代茂名县狼兵的历史启始,进而逐步拓展到整个明代茂名县的人文历史,成为我不间断过的乐趣。明代的茂名县有着怎么样的图景,虽然在我脑海中已经隐约呈现,但即使付出巨大努力都未必会厘清。能够提供给我们研究的文献资料,除了一部最重要的明万历年《高州府志》之外,亦散见于各种地方志、文人著作、族谱、地名、口述传说、考古等资料之中,甚至我亦采纳了现代科学——分子人类学的基因检测样本分析。其中见到方志、姓氏族谱等资料中记载的明代茂名县都、图、甲、乡、堡、村、寨、山等地名资料时,未看到有现成的古今地名对照,故此又萌发了我探寻之心。
在2000年《高州县志》第一篇“政区 建置”有这样的记载:“唐代,县内实行乡、里制。宋代熙宁时,改乡、里为都、堡。元丰时,废都、堡,复乡、里制。元代,实行乡、都(堡)、社、图制。明代区划沿元不变,实行都图制。”《嘉定县志》叙述了改乡里为都图的原因:“图即里也,不曰里而曰图者,以每里册籍首列一图,故名曰图是矣。”
明万历《高州府志》卷一“都市”记载茂名县分坊1,乡9、都图24:“地安、怀得、朗韶,俱乡;延一、延二、延三、延四、延五,俱延铭(乡);上一、上一二、上三、上四,俱上博(乡);中一、中四、中四二、中五、中六,俱中博(乡);隆一、隆四、隆五,俱隆顺(乡);铭一、铭三,俱铭信(乡);遵一、遵三、遵四,俱遵台(乡);坊内、厢外,俱附郭。”之前在明成化四年,由于电白县城迁神电卫,茂名县域调整,乡都有增减,“据旧电所辖者,附郭、韶朗等、地安、怀得六乡及后迁县改属茂名,因遗下博五乡属电白。”(见明万历《高州府志》“卷一”),可见旧电白附郭、地安、怀得、朗韶等乡坊后来为茂名县东北、东部区域所在,但所记只有坊1乡3。据1996年版《电白县志》“建置”记载:“成化三年(1467年,注:万历府志记为四年,我以之为准)九月,电白县移治于神电卫(今电城镇),调附郭、朗韶、朗肆、地安、怀德等6乡以属茂名。茂名县下博乡地(原良德县部分地和南巴县地)划入电白县。”多记录一个“朗肆”乡,而“怀得”记为“怀德”。我在《明朝万历十四年割茂名县地入西宁县新图考——高州北部三镇归属旧茂名县历史考》一文中发现今日高州北部三镇深镇、古丁、马贵明朝时应属旧电白县,后划入茂名县,明万历五年又划入西宁县飞地,由明万历《高州府志》记载的茂名北部“都图”的演变来推测,北部三镇是不是原隶属“朗肆”乡还是其它?后来由于划走,万历府志就不再有“朗肆”等的记载?
而在明朝嘉靖黄佐编撰的《广东通志》“卷十五·舆地志三·城池·坊都”中记载,“茂名县坊一,曰附郭。乡八,曰铭信,曰隆顺,曰遵台,曰上博,曰中博,曰地安,曰怀德,曰延铭。”不知为何少一个“朗韶”,另外记录的也是“怀德”。
都图是“以人户划分为主,属黄册里甲编制”,然而明、清两代却与之同时又存在“都堡(保)”的区划建置系统,这在我过往的研究中有引述,重述于下。
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中论述了清代的图甲制是明代里甲制演变过来的,其基本架构保留着明代的一些特征,特别是一图分为十甲,每年轮流由一甲负责赋税的催征等事务。刘志伟认为明初朱元璋设计的里甲制,只履行了征派赋役等功能,里甲其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域性社会组织,里甲组织事实上没有能够真正发挥基层行政组织职能,行政、司法、教化等社会职能,大多数是通过设立乡约保甲来实现。里甲未必与既有的村落社区组织重合(里甲虽一般在自然村落基础上编成,但并不等于说里甲制度是一种村落制度,它其实只是一种相对独立于村落和地域性社区之外的户籍制度),相反里甲制作为一种户籍制度,里甲从开始就隐含着不按村落编制的倾向。
栾成显《明代里甲编制原则与图保划分》中更加清楚地阐述了都图与都堡(保)(即刘志伟所述的里甲与村落)是并存的乡村建置系统,他说“明代江南许多地方乡村建置十分复杂,都图与都保并存。都保并非保甲制的两级单位。而都图亦与都保有别,二者既有交叉,又各成系统。都图以人户划分为主,属黄册里甲编制;都保为地域区划,属鱼鳞图册系统。里甲编制与自然村的分布并不一致,但二者存在一定的统一性。”栾成显又在文中引用嘉靖《浦江志略·疆域志》载来说明之:“大明洪武十有四年,定图籍,隶于隅都。民以一百一十户为一图, 共图一百六十有六, 每图设里长一人, 十年一役。 …… 都分十保。县共三十都,每都设都长一人。每都各分十保,设保长一人,专管田地山塘古今流水、类姓等项印信文册,防民争夺。……浦江地裹百里,以县统乡,以乡统都,以都统图,如身使臂,臂使指,势联属而民用一矣。不但是也,保分矣,而经界之法不素;区画矣,而税粮之责有归。分画之详,维持之密,即古者井邑丘甸之遗制也。”
清道光《电白县志》也非常清晰地记载了“里图(都图)”与“村堡(都堡)”两套不同区划建置系统的地名。至于明代茂名县“都堡”地名,有见清同治《广东图说》“卷五十五·茂名”收录了清朝茂名县村堡名称,显示了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区划为“巡检司—大乡(堡)—村”三级,或为“大乡(堡)—村”二级。这些巡司、乡、堡、村并不属于里甲制度的行政单位,里甲称“某都(图)某甲”,显然就是栾成显所说的明代“都保(都堡)”制演变过来的,是与侧重在户籍管理层面的里图(都图)制并行的注重社会组织层面的区划建置系统。当然都图与都堡名称也存在相同(重叠)的地名,比如怀德、隆四、隆五等,可能是两者地域相同等因素造就。
明代茂名县都堡可从清同治《广东图说》得到大概的了解,我在前文已有记述。当然由于清代人口的大幅增长,扩展居住地和耕地,族群的迁徙和归化,以及战争、迁界、瘟疫等因素,清代都堡地名存在增益、损耗、变更。至于明万历《高州府志》记载的茂名县“都图”所处今日何处,是本文主要的探讨目标,这有益于旧茂名县的移民、地理、区划沿革、地名、军事等历史和文化的研究。
有关明万历《高州府志》卷一“都市”记载的茂名县坊1,乡9、都图24的大概所处的地理位置探计如下,由于缺乏全面资料,部分结果只能推测,仍有待继续补充资料来求证:
(1)地安。
据《苍梧总督军门志》卷之三“兵防六·营堡”记载了高州府的营堡说:“高州府城。高州所官军■■员名,民壮茂名县■十■名,吴川县三十二名,电白县二十一名。茂名县东门营。大鹏所官军一百七十五员名,今止。旧电白堡。在地安乡,离县四十里,高州所官一员,军余四十名。”
另在张岗编著的《南粤张氏通考》记载了高州云潭张氏始祖张暹公,于明天顺年从江西上饶迁茂名县云潭乡籍地安一甲。
注:所此判断地安在今日的高州市长坡镇、云潭镇,以及两地相连接的新垌镇等地。
(2)怀得。
清道光五、六年《重修电白县志》卷一“沿革”记载:“又旧郡志,亦以良德县在茂名北怀德乡。”
清嘉庆二十四年秦沅、王勋臣《茂名县志》卷二“舆图”记载旧茂名县北部有“(北)鹤垌堡,四十村;朗韶堡,十一村;黄塘甲,廿八村;水渡闸,卅九村;连垌闸,五十九村;怀德里,廿一村;大井堡,八十八村;蕉林堡,四十三村。”
2008年版《高州周氏族谱》的《初修周氏谱原序》记载:“始祖讳秉彝,生宋宁宗朝,登嘉熙戊戌进士,出知良德,元易,命殉节于任。三世祖始徙高凉。时尚未土城,祖开辟成聚,名为周村,自上宫至县学左旁一带,皆吾祖基地。东北界有墨沼,澄清彻底,每日出见,下有双砚。及增建府城,将墨沼填塞,仅余半在城外,祖于沼旁建一馆署曰“天文社”,集四方人士逊业其中,今遗址犹存。历元而明,生聚日众,遂著籍于坊内、朗韶、怀德三都,其闽中嗣后来粤者,或相因附籍,或别立户籍于电、茂、化、信各邑,不能备志。”族谱记载今日高州周氏主要聚居在高州城、平山镇、东岸镇、荷花镇等地。
注:“怀得”,又作“怀德”,从后来的方志以及姓氏族谱资料来看,“怀德”应该是正确解读,其大概是从良德县演变得来。从以上资料判断,怀德位于今日东岸镇等地。另外周氏族谱的记“著籍于坊内、朗韶、怀德三都”推断朗韶乡包括了今平山镇。
(3)朗韶。
清同治《广东舆图》记载茂名辖下“朗韶堡,城东北一百里,内有小村二十九。曰双牌,曰河坑,曰桂枝,曰木山,曰平定,曰鹤垌,曰高凉垌,曰桔季,曰六成,曰桃山,曰黄竹,曰污石,曰坡头,曰坡罗,曰车头,曰塘圳,曰良坑,曰杏花,曰来浪,曰白坡,曰石壁,曰白境,曰5990;鹑,曰梧桐,曰大坡,曰门楼,曰吉亨,曰平明,曰大垌口。地最险阻,有大坡墟,5990;鹑墟。东界阳春县,北界信宜县。”
清朝道光高州黄塘《韦氏族谱》记载:“始祖讳昊公,本贯西粤田州府归德州之狼籍人也。大明成化二年(1466年),特旨调用我祖来于高郡,……随蒙皇帝恩宠,赐世袭千户侯,拨朗韶田米一百肆拾石奇,以为我祖犒赏军需,留高待用,镇守猖獗,有事则听从调从戎,无事则务农守隘。我祖以普天率土之义,遂卜筑于黄塘甲朗韶乡焉。”
注:朗韶地名直到建国前都存在,就在今日大坡镇。根据周氏族谱和韦氏族谱,应该还包括今日平山镇、长坡镇部分。
(4)延铭。
茂南区金塘镇文林陈氏族谱记载始祖陈迪(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于广东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迁居广州府东莞县南栅,传九世始迁祖陈翠庵、陈竹庵(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兄弟二人携子带侄子,举族搬迁,迁居到高州府茂名县延铭五都文林村开基。清朝咸丰年间,实行路、局、乡三级行政制,延五都改为文田分局辖三乡:文田乡、金塘乡、陈垌乡。文田乡治位于如今的金塘镇白土村委会沉陂墟村,金塘乡治位于如今的金塘墟正南街;陈垌乡治位于如今的高州市金山街道陈垌墟。
据《高州里麻车氏奇山祖族谱》记载:“始祖礼兴公宋朝历官东平节度使,诰命奉政大夫,取太常卿黄迁藩嗡之女诰封夫人。生二子,曰冷仔曰三子,由博罗车村迁增城上下湾村焉。……五世……观保自明成化十九年由增城迁茂名居堂美村……满成自明成化十九年由增城凤池村迁茂名禄村……法真曰积金曰富金自明成化十九年由增城迁茂名建籍延五里十甲田秀总居里麻村……”
《茂名泗水良锦堂陈氏谱手稿》(1989年编)记载:“成化间,始祖陈琼,号一郎,由闽珠玑巷迁至高凉茂邑泗水良锦堂,始祖妣牡丹龙孺人。祖开都图延二里七甲。尔后迁至谢霄瓦窑窝定居,我祖至此之宗支繁衍均有详细记录。一股往西岸,一股良锦堂,一股谢霄瓦窑窝,一股往温水。”
2020年《高州邓氏族谱》的“前言”记载:我祖法达公出生于明朝宣德庚戌年(公元1430年)。明朝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携祖妣刘氏,带开霖、开泰、开国三子,由闽省汀州府上杭县苏姑坑(今改上杭县仙村)奉调入粤,卜居高州府茂名县蕉林堡马兰樟木根(今高州银子镇),籍隶延四里五甲。二世初分三大房。大房开霖移居坡积,二房开泰移居新垌,三房开国年纪尚幼,由父母携带,留居马兰。
注:根据以上资料延铭乡包括今日茂南区金塘镇、山阁镇,高州金山街道办、泗水镇部分、分界镇、根子镇等地,地域广阔。其中延五在金塘镇、金山街道办,延二在泗水镇,延四在根子镇、分界镇。
(5)上博。
《永寿庵记》撰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记中载“其龙滘墟,则在上博乡,去〔茂名〕城南百四十里而遥,去梅绿一里,故又称梅绿圩”。
高州城冼太庙保存有乾隆十四年(1749)八月中秋日所立的《捐租记事碑》,记载一群杂姓人买田祭祀冼夫人的事情曰:“谯国冼太夫人,丰功伟烈,彰彰史册。其永□高凉者,千有余载,高人敬为万年香火,户户皆然,可谓诚矣。念梁秀祯、卢灿平、李现鲜、丘居彦、刘我彤、聂禹章父祖六人,生于高凉,同居梓里,纯赖圣母洪恩。于康熙甲子年合捐分资,积贮数年,买受田米四斗二升,载租二十石零八斗,土名坐落杨耳坑、插花等垌,久经税割呈明,奉批拨入上三道甲,另立冼长明名下输纳。”
注:清朝康熙年间工部尚书杜臻撰《粤闽巡视纪略》记载梅菉附近之“博茂村”:“以钱博、潘茂名二人合取之。先是有道士潘茂名者,功成上升,因以名县,贞观中,改潘州。道士尝入山,遇二人奕,道士顾谓之曰:‘子亦识此乎?’曰:‘入犹蛇窦,出似雁行。’道士笑,可其説,因授以服黄精之法。县南二里有茂岭,亦以此名。《南越志》汉末建安十六年,衡毅、钱博拒歩隲于髙要县,毅投水死,博与其属亡于髙凉。吕岱为刺史,博因请降,遂以为髙凉都尉,髙凉置郡始此。邑之乡名有上博、下博。”
成化四年(1468),因受山贼骚扰,电白县治迁往神电卫(今电城),原县治旧城的附郭及地安等6乡(今高州东北部)划给茂名县,原茂名县的下博乡(原南巴县地霞洞、林头、大衙、麻岗、羊角、坡心等,今电白西面)划给电白县。
而上博乡为今日吴川市梅菉等地,大概还包括今日兰石、镇盛、公馆等镇,及长歧镇、浅水镇部分。《捐租记事碑》所记的上三道甲,应是上博乡辖内的上三都,但碑记未说明具体地方,待查。
(6)中博。
茂南乡情系列丛书《新坡》中有谭泽环“新坡谭氏发源”一文记述:广东谭氏始祖,讳虔,字宏帙,号清波,原居江西省虔州虔化县西俊村,于五代宋初之间,与众避乱至广东南雄珠矶里沙水村,子孙分迁广东各地,……茂名地区的谭氏由福建迁来,老祖谭公嘉言:“嘉言公自福建福州府福安县朱紫村,直迁高州府茂名县,落籍中五里五甲卜宅拿屋埇(即今吴川市覃巴镇内)。”
注:中博乡包括今日吴川市覃巴镇,大概还包括周围的王村港、小良、兰石、鳌头、袂花、高山、新坡等镇。其中中五里在今日吴川市覃巴镇。
(7)隆顺。
2010年编撰的《高州古氏族谱》“原丹洒古氏祠堂记”记载:“吾氏族自唐通判云应公始由豫入粤居南雄,传六世至全望公徙增城,十四世至宽堂公从增城来平隆,遂为高凉一支之始祖,其子三,长廷珠公,次廷玉公,三廷琏公。二百年来,支分派衍,统平隆丹洒,久居故土数十家,及散处于西岸、石鼓、化州、隆五与夫东,踞红花坡者,将几千人。”
清同治《广东舆图》记载:
隆四里堡,城西北五十里,内有小村十七。曰坡头地,曰龙树,曰大坡,曰田尾,曰湖尾,曰大田坡,曰逢坡,曰云树,曰南塘,曰高山,曰石泉,曰北洒,曰下山,曰崩塘岭,曰担坑,曰旧坡,曰横树岭。地最险阻。有南塘墟。
隆五里堡,城西北五十里,内有小村二十。曰木坑,曰水垌,曰冯村,曰凉坑,曰凉垌,曰底村,曰樟木,曰 湴 bàn塘,曰担坑,曰华塘,曰谭罗,曰鹅岭,曰大塘僻,曰长坡,曰大塘,曰星塘 坬,曰宝墟村,曰大合,曰平棉,曰塘尾。地最险阻,往来大道。有宝墟,平棉墟汛。西界广西北流县,北界信宜县。
荷花、石板《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始祖始迁徙到茂名县隆四堡。
2012年《东岸何氏族谱》记载,始祖明洪武东莞伯何真,始祖母郑氏携二子何富、何贵迁于茂名县,始祖母终葬于隆四堡(今石板)。
注:隆顺乡下辖的隆四都在今日高州市南塘镇、石板镇,隆五都在今日高州荷花镇,大概隆顺还包括大井镇、潭头镇、荷塘镇、沙田镇、宝光街道办、镇江镇等鉴江以西地区。
(8)铭信。
《高州文堂梁氏族谱》记载:文堂始祖梁坚,字中立,号肇端,增城县秀才,1483年移徙电白县六段乡苦草村暂住,明弘治11年(1498年)签领茂名县铭信乡两个里五个甲的户口和荒地,改用文堂乡新名(注:今高州金山街道办米塘村)。
注:明万历《高州府志》卷一“津梁,水利附”记载:塘二十有八,长界,南五里;南燕,南二里;独树新田,莲子,荔枝村,乌鱼,潭浮,俱遵台。莲塘,平山,俱铭信。关塘,七里村,黎塘,张界,外村,挞石,卢塘,梁粘,大坑,丁坑,彭塘,下屋,俱地安。龙井,甘塘,山径,屋面,俱怀德。菖蒲,蕲菜,俱隆顺。屋下,朗韶。圩岸八,吴山,卖冠,上涧,地安,延铭,怀德,朗韶,隆顺。
这个铭信应是今日高州泗水镇、金山街道办等地,大概还包括谢鸡镇、曹江镇。
(9)遵台。
2020年编修《桂山江氏族谱》记载:“我高祖康受公,生曾祖居亨公,讳久祉公,生二子,长国兴公,传至曾孙柏达,始移家来茂,卜居莫村;次即我祖国祯公,讳映,卒于莞,厥考葬东莞荔枝岭。祖妣方太孺人,实女中君子,经营基业,携五子迁茂,落业邑南桂山村,世乱迁文楼及南关钉鼓街,亦余再卜福祉,寻还桂(山)居,乘贯遵台乡四邻都第九园民籍。”
明代王佐作《林雄传》,记录林雄事迹:“林雄,茂名县遵台乡四都民,自幼以义勇称于乡里。天顺末年,本府地方流土贼寇方殷,救军未至,民知必死,皆相率从贼以缓难。或弃其父母妻子,委添沟壑,去之,无复生望。于是,雄乃集其弟侄圭、泽,及同乡少壮符琼辈,三百余人,立会保境,以待大军。盟牲歃血,誓与同死。……各乡亦皆立会抗贼。去而从贼者,稍稍引复,而民始知有图生之望矣。”
吴川长岐镇山秀村委会铺仔村的李氏年例纸记述到“今据广东高州府茂名县遵台乡永嘉里铺仔新宜境平安土地下居奉醮为上元年例迎祥集福事,会丁李富满、李富……”
注:明万历高州府志孔镛传也记载了林雄、符琼“林符会”的事迹,林雄是今日高州石鼓、公馆一带林氏始祖。遵台包括了今日金塘镇部分,茂南区公馆镇部分,高州市石鼓镇,化州南盛镇部分,吴川浅水镇、长歧镇部分等。
(10)附郭。
旧茂名县的附郭,即今日高州城潘州、山美、石仔岭等街道办等地。
明代茂名县的社会比较动荡(见我的《明朝成化年间高州地方社会的转变》),虽然见到政府制定了完善都图、都堡等区划建置系统,但实际上政府对基层社会的管治非常薄弱,一是政府没有足够的财政资金支持在基层委派足够的人手,连一个县政府也没有多少官员,基层的巡司功能没有清朝那样全面。至于军队,早期世兵制下,卫所官兵大部分人手是去种田养活自己(《明会典》说守城三、耕田七),中后期实行募兵制也需要财政支持,无法支撑养活庞大的军队;域内瑶兵、狼兵系统较为独立,政府难以掌控。二是当时人数众多的瑶民分布在全县境,其中北部山区势力最盛,其中一个现象就是存在很多的瑶山。即使有部分能够融入本地社会成为编民,但多数瑶人仍以游耕为主,“烧畲耕山,刀耕火种”,迁徙流动性大,他们不入籍、不服徭役,是造成明朝茂名县剧烈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于是政府从桂西征调狼兵,屯戍在东北部、北部、西北部地区(建立了狼寨),来维护社会治安,但是政府无法完全约束狼兵,他们也未成为都图制下的户籍之编民,久之他们又成为一方独大的势力。即使是基层的编民(入户籍之民)社会,掌握基层的话语权的可能多是族群首领、士绅、宗教族老等,而不是政府官员。三是频繁的动乱,冲击了行政组织系统的管理效能,这在我的《明朝高州府军事史研究》系列文章、《明朝成化年间高州地方社会的转变》中做过探讨。
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从外地迁徙而来的姓氏家族,在族谱当中有都图的记载,我认为,或许这些表明了政府可能接纳了他们,可以落籍或定居(狼兵,有本地土著招主向政府提出,然后征调到来屯戍),体现了都图制存在一定的管理上的作用,因为都图是“以人户划分为主,属黄册里甲编制”。当然在明朝的严格的户籍制度之下,加上如果触动了土著的利益(田地、科举等),客籍之民入籍难度不小,这已不单是我能讨论的范围了,可参见黄志繁、肖文评、周伟《明清赣粤闽边界毗邻区生态、族群与客家文化——晚清客家族群认同建构的历史背景》、郑锐达《移民、户籍与宗族清代至民国期间江西袁州府地区研究》等专著的研究成果。
2022年7月6日,茂名桐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