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时期,松门卫周边的海盗世界
一、松门卫周边海岛海盗生成的社会背景
清朝初年,郑成功南明军与清军在台州沿海展开拉锯战,战事漫长而激烈,太平县城、台州府城几度易手。松门卫对面的石塘山也被郑成功南明军辟为山寨,长期盘踞。而松门一带的渔民更是直接卷入了这场“反清复明”战争。
“顺治十四年丁酉正月,成功督舟师北上,住三都。四月,令水师后镇施举同李顺往浙江,招抚松门一带渔船为乡导,以便进取长江。”
——《台湾外记》卷之四
公元1657年,松门一带的渔民被郑成功招募,成为南明军水师进入长江口的向导,直接参与了围攻南京的军事行动。
为禁绝沿海百姓加入或接济郑成功部,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颁发严厉的禁海令,将浙江沿海居民内迁几十里。当时近海的松门卫城被毁弃,城内居民被迁移一空。
“迁界禁海”持续了二十多年,太平县沿海人口驱赶流散殆尽,周边海岛当然也成为荒芜的无人岛。
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郑氏政权归降,东南沿海的军事威胁解除,朝廷准许百姓迁回界内。虽然此时台州沿海已陆续复界,但石塘、玉环等孤悬海岛却没有立即复界。
第二年(公元1684年),朝廷又颁布了禁止民众赴外洋岛屿搭寮居住的命令,松门周边岛屿依旧属封禁之地,不许百姓上岛居住。因为自明朝以来,这些近海岛屿常常成为福建人的聚集地和“贼盗”的据点,这被清廷视为纷乱的根源。
松门周边岛屿的开禁是在清雍正年间(1722-1735)。一直孤悬海上的玉环、石塘等岛屿,终于设置了行政区划,属温州府玉环厅管辖(乾隆六十年(1795),石塘、横门等岛从玉环厅划归太平县)。
而对上岛垦荒的居民,官府有着严格的身份限制,一定要是“太平、乐清两县籍贯的无过之人”,并要求有族人、邻居的担保。至于上岛搭棚居住的福建人,一经发现,立即驱离。官府依旧对福建人成见甚深,限制他们落籍玉环、石塘等岛屿。
乾隆晚期,福建闽南地区的人口压力、自然灾害、民众反叛相继出现,饥民通过闽浙海路前往浙南沿海的人数激增,而当地官府却继续把他们视为贼盗,不给户籍,任凭他们成为海上流民。
闽南海上流民长期积压的不满,终于在“乾嘉之交”爆发——大量北上的闽南人开始投身海盗,占据松门沿海岛屿,组成海盗大帮,造成了清廷自平定台湾郑氏以来浙江沿海最为严重的海上危机。
二、松门周边海域活跃的三类海盗:土盗、洋盗和夷盗
清中期,松门周边海面的海盗以福建人居多,台州、温州人次之。
就如浙江巡抚刘韵珂向朝廷上奏的:“至土盗一项, 臣查浙洋当春夏之交,渔汛旺盛,渔户四集,每有闽省及本省台州府属匪徒溷迹其间,伺隙劫掠。”
土盗
土盗也称浙盗,一船指浙江本地的海盗。
例如,在乾嘉之交,有以箬横人江文武为首的土盗“箬黄(横)帮”,活动在太平县狗洞门至松门一带,拥有海盗船近20只。
箬横离松门十几里远,这个地方自古就产土盗海匪。
土盗的成分相当复杂,主要由沿海的渔民、农民组成,但很多是属于被胁迫的加入者、被鸡奸者和被逼在船上干活的[1]。
土盗主要从事海上抢劫与绑票勒索等犯罪活动,鲜少登岸,基本上都是洋面劫掠,不久即去。为了避免清军水师围剿,他们往往落脚于偏僻的、有水源的孤岛。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水上世界,土盗帮派往往依附一些海盗大帮,比如“箬黄帮”就一度依附于本地最大的洋盗大帮“凤尾帮”[2]。

洋盗
闽粵大帮海盗一般被称为“洋盗”或“洋匪”。
自明朝中叶以来,就有闽南人迁入松门周边的海岛。随着闽南人的不断迁入,清中期松门周边海岛的盗匪迅速发展,出现了实力雄厚的海盗大帮。
其中实力最强的是以闽南人林彩、庄有美为首的凤尾帮[3]。鼎盛时拥有海盗船70多艘,就连后来的“海盗王”蔡牵都曾依附于凤尾帮。
凤尾帮就是典型的“洋盗”。它的人员构成以闽南人为主。早在明末,他们就盘踞在离松门不远的大陈岛一带,“伪立头目,刊成印票,以船之大小为输银之多寡,或五十两,或三十两、二十两不等[4]。”向过往船只收取保护费。
随着“洋盗”这种海盗大帮在台州沿海兴起,零星的海上抢劫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就是定期收取保护费、护航费。海盗大帮不惧清军水师,在海上往往会与水师船对峙。

夷盗
越南海盗被称为“夷盗”,也被称为“艇盗”、“艇匪”。
嘉庆元年(1796),三十余艘越南夷盗船借道福建,在闽粤洋盗的引导下进入浙江海域。越南夷盗的进入,极大地改变了此间海上力量的均衡态势。
这时的夷盗受“越南西山政权”[5]招募,以劫掠中国东南沿海来充作西山军的军饷,他们 “船大而高,炮多而壮”[6],有着巨大的船只和精良的装备。
面对这种压倒性的军事优势,本地的土盗和洋盗开始依附于越南夷盗,并为其提供航道引导、物资供给、泊船取水等方面的协助。
三、海盗大帮时代的终结
自嘉庆初年起,土盗、洋盗和夷盗,这三股海盗势力在浙东沿海相互纠结。
嘉庆五年(1800)六月,海盗联军合兵近万,进犯松门城。就在海盗联军准备登陆的前夜,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降临(官方称之为“神风”),一时间“大风暴雨,黑浪山立,漂全股盗船于台州松门杳冥间,若有神人追逐。沿海守兵,乘风威击下,如屠豕羊、捕蝗蝻然”[7]。
越南夷盗在这场飓风中遭到灭顶之灾,几乎全军覆没,其首领“大统兵进禄侯”伦利贵被清军虏俘,处决。其它各股洋盗和土盗也损失惨重,实力最强的风尾帮,经松门一役,一撅不振,其头目庄有美不久就带领一部分帮众向清军水师投诚。
松门山下“神风荡寇”,夷盗与风尾帮的相继覆灭,引发了浙东海盗帮派间的新一轮权力斗争。
此时浙东洋面还有侯齐添、蔡牵帮、小臭帮、小猫帮、卖油帮、补网帮等海盗帮派,其中以侯齐添和蔡牵帮的实力最强。
侯齐添原为凤尾帮小头目,松门一役后,他收容凤尾帮、水澳帮残余30多条船,自立一帮。
蔡牵原依附于凤尾帮,松门一役,他侥幸逃得性命。之后他修好了越南海盗船和船上火炮,吞并凤尾帮、水澳帮余众[8],成为浙闽间一股实力强劲的海盗帮派。
嘉庆六年(1801)十月,蔡牵夫妇在离松门不远的石塘洋面谋杀了侯齐添。侯死后,其帮派分裂成三个小帮,不久后即被蔡牵吞并。
蔡牵吞并各帮残余势力,迅速壮大实力,其活动范围包括福建厦门到山东的广阔海域,成为了东南沿海的海盗王——每年春夏之际,蔡牵帮乘南风北上行劫浙江、江苏等地;秋冬时节,扬帆南下,进入福建台湾海域。蔡牵还规定,凡出洋商船须纳通行税,称为“出洋税”,交税者可得“免劫票”,不纳税的商船则予以扣留,勒取赎银[9]。
蔡牵以暴力手段私收渔税、商税,强行改变官方制定的海上秩序,让朝野震惊。嘉庆帝认定,蔡牵为郑成功之后的“ 海洋首逆”。
嘉庆十年(1805)前后,蔡牵的势力达到极盛,船百余艘、部众上万人,并自号“镇海王”。
为剿灭蔡迁帮,朝廷花了将近十年时间。其间折损水师将领无数,包括温州镇总兵胡振声、闽浙水师总统李长庚(时为闽浙水师最高军事长官)。
蔡牵帮覆灭于嘉庆十四年(1809)。
那一年,蔡牵又一次率船队进攻松门,结果被浙江水师提督邱良功击退。旋即浙江水师和福建水师合兵追击败退的蔡牵帮,在黄岩渔山洋,逼得走投无路的蔡牵“举炮自裂其舟,沉于海”。
蔡牵的自杀,标志着浙江海盗大帮时代的终结,其余各股残余势力也在此后相继投诚或是被清军水师剿灭。
蔡牵帮覆灭以后,台州沿海的海盗活动趋于缓和。至此,大规模的海盗帮派逐渐退出松门周边海域,小打小闹的海盗抢劫再次成为水上世界的生活常态,而这种常态,将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

[1] 《明清史料戊编》第6册,内阁抄出浙江巡抚蒋奏折:嘉庆十四年十一月,黄岩镇总兵童镇升等带领兵船追捕盗船,生擒盗犯二百一十四名,其中蔡成等一百名讯系被劫难民,或被胁在本船接赃,或任作拉蓬、起碇、炊爨、洗衣等务,或被逼胁鸡奸。
[2] 焦循《神风荡寇记》:时浙贼凤尾、闽贼水澳最强,蔡及箬黄附之。
[3] 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七:凤尾、水澳帮皆闽盗;箬横小帮,浙盗。
[4] 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五,张延登请申海禁
[5]越南西山政权即西山朝,又称作西山阮朝,是越南在1778年至1802年间存在的朝代,享国祚二十四年。
[6] 《皇朝经世文编》卷85 兵防十六*海防下 汪志伊《议海寇情形疏》
[7]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七
[8] 魏源《圣武记》卷八 嘉庆东南靖海记:牵既得夷艇夷炮,凡水澳、凤尾余党皆附之,复大猖撅。
[9] 魏源:《圣武记》卷8 嘉庆东南靖海记。
时有风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蒋介石庙:高雄大陈眷村的蒋公信仰 (8人喜欢)
- 1949-1953年温岭县逃亡潮纪实 (10人喜欢)
- 孤臣与岛:1950年代蒋经国的大陈岁月 (8人喜欢)
- 乡缘与效忠:“反共救国军独立第卅六纵队”的人员构成与社会网络(1950) (7人喜欢)
- 大陈游击区调查,时间1950年,来源:《冷戰下的國軍游擊隊:反共救國軍》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