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序读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北师大教授江怡关于《逻辑哲学论》的讲座,给全书七个部分加上了小标题:1.世界结构之分析,2.思想和逻辑图像论,3.语言结构之分析,4.命题的图像性质,5.语言和世界的本质,6.逻辑,7.逻辑主义批判。又将之分成四个层次:1和2是关于世界逻辑构造的逻辑原子主义,对应西方哲学的本体论;3和4 是关于命题与世界关系的图像论,对应西方哲学的认识论;5和6是关于基本命题的真假函项理论,对应西方哲学的语言哲学;7是关于不可说之物,对应西方哲学的实践转向。江怡教授讲座的标题是《逻辑哲学论》的秘密,他说秘密在于推理思路,传统的思路就是按正序,从世界-思想-命题-不可说,而构思的方式与写作的方式是相向的,由结论到用逻辑语言表达的过程,因此应当是倒序,从不可说-命题-思想-世界的深层推理思路。因此对全书关系重解:1.对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2.真值函项的一般形式也就是命题的一般形式,3.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4.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命题构成了思想,5.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命题显示了事实的存在,6.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事态的存在,7.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逻辑的世界,而不是经验的世界或客观的世界)。
这个思路非常的有趣,于是我在正序读一遍后又倒序读了一遍,并依此序作笔记,略去逻辑的认证过程,直抵维特根斯坦所要表达的哲学内容,如数学知道定理、原理和应用,不是数学专业的人,可以跳过专业的繁琐深奥认证过程。如此读来,甚妙。
7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6.54任何理解我的人,当他用这些命题为梯级而超越了它们时,就会终于认识到它们是无意义的。(在登上高处之后他必须把梯子扔掉。)
6.522确实有不可说的东西,它们显示自己,它们是神秘和东西。
6.51怀疑论不是不可反驳的,而是因为它试图在不能提出问题的地方产生怀疑,所以显然是无意义的。
因为怀疑只能存在于有一定问题的地方,一定问题只能存在于有一定解答的地方,而解答则只能存在于有某些东西可说的地方。
6.44世界是怎样的这一点并不神秘,而世界存在着这点是神秘的。
【人存在是神秘的,人怎样存在却不神秘,因此可以问人生究竟是为什么。人存在的意义,其存在就是意义,除了存在没有别的意义。但怎样存在却不是唯一的,多少人就有多少种存在,没有必要为此划出统一的标准。】
6.432世界上的事物是怎样的,对于更高者完全无关紧要,上帝不在世上现身。
6.4312时空之中的人生之迷的解答,在时空之外。
6.4311死不是生活里的事情,人是没有经历过死。
6.43如果善的意志或恶的意志可以改变世界,那么它只能改变世界的界限,而不能改变事实,即不能改变可以用语言表达的东西。
其结果必然是世界整个地变成为另外的样子,也就是说,世界必定作为整体而消长。
幸福者的世界不同于不幸者的世界。
【世界是怎样的,取决于每个人自己,一人一世界,人决定他的世界的大小。】
6.41 世界的意义必须在世界之外 ,世界中一切事情就如它们之所是而是,如它们之所发生而发生。
【站在世界之外的那个神秘者知其所是。人的意义亦在人外。认识这一点,让我们做我们可以做,即给自己怎样一个世界,给自己一个怎样的人生,这决定于我们每个人。这就是人在世界之中的意义。海德格尔特别强调“在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之中,人所为只对应在世界之中,而人在世界之中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可以领悟,可以筹划,可以思。在世界之中的主动权在人手中。不可为则泰然任之,可为的不放弃,这便是人生。】
6.375世界是独立于我的意志的。
6.374即便我们所希望的一切都会发生,这也只能说是命运的恩赐。因为在意志和世界之间没有保证这一点的逻辑联系。而假定的物理联系又不是我们自己所能意愿的东西。
【即便在世界之中,亦有已确定了的,与世界同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东西。人将如何识别?何者为可为?——区别即自然律】
6.373世界是独立于我的意志的。
6.372所以当代人们站在自然律面前,就像古代人们站在神和命运面前一样,把它视为某种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
6.371整个现代世界观都是建立在一种幻觉的基础上,即认为所谓的自然律是自然现象的解释。
6.36311太阳会在明天出来是一个假说,这意味着我们不知道它是否出来。
6.36111康德的关于右手和左手不能使之重合的问题,在平面中就已经存在,甚至也存在于一维空间中。
假如能在四维空间中旋转,右手套就可以戴到左手上面。
6.36要是有因果律,也就可以说“有自然律”,不过,这当然不可说,而是自己显露出来的。
6.3431物理定律借助其全部的逻辑机制间接地说及世界的对象。
6.342世界可以用牛顿力学来描述,这关于世界并无所说;但是恰如实际上所用的描述世界的这种确定方式,却告诉了我们关于世界的某些东西。用一种力学可以比用另一种力学更为简单地描述世界,也告诉我们关于世界的某些东西。
6.2数学是一种逻辑方法。
6.13逻辑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世界的一个映像。
6.1251逻辑中绝不可能有出乎意料的东西。
6.124逻辑命题描述世界的脚手架,或者不如说,它们展示世界的脚手架。
5.641哲学上的自我并不是人,也不是人的身体或者心理学所考察的人的心灵,而是形而上主体,是世界的界限——而不是它的一部分。
【没有二元说。没有唯心唯物的区别,本是一体,不可分割。是一不是二,与老子相近。】
5.633在世界上哪里可以找到一个形而上的主体呢?
你会说这就正好像眼睛和视域的情形一样,但是事实上你看不见眼睛。
而且在视野里没有任何东西使得你能推论出那是被一只眼睛看到的。
5.632主体不属于世界,然而它是世界的界限。
5.631没有思考着或想象着主体这种东西。
如果我写一本书叫作《我所发现的世界》,我也应该在其中报道我的身体,并且说明哪些部分报价我的意志,哪些部分不服从我的意志等等。这是一种孤立主体的方法,或者不如说是在一种重要意义上表明并没有主体的方法,因为在这本书里唯独不能谈到的就是主体。
【我们一直谈的也只能谈到主体的某一部分,就像物理定律说的都只是某些东西,某一部分一样。】
5.63我是我的世界(小宇宙)
5.621世界和人生是一回事。
5.62世界是我的世界,这表现在语言(我所唯一理解的语言)的界限就意味着世界的界限。
5.61逻辑充满世界:世界的界限就是逻辑的界限。
我们不能思考我们所不能思考的东西,因此我们也不能说我们不能思考的东西。
5.6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5.5542能否有意义地提问:为有某事发生,必须存在什么东西?
5.552我们为了理解逻辑所需要的经验,不是某物是如何如何的,而是某物存在,但这恰恰不是经验。
逻辑先于任何经验——某物是如此这般的。
逻辑等于关于“如何”的问题,而不是先于关于“什么”的问题。
5.5421没有像当今肤浅的心理学中所设想的心灵——主体等等——这类东西。
的确,一个组合的心灵就已经不再是心灵了。
【用逻辑推论出哲学的东西,好比物理定律的推论过程,非数学专业可以跳过认证直接进入定理或定理的应用。倒序读恰恰是直接看到定理或定律,也就是维特根斯坦关于哲学的思考内容,也就是关于哲学他要说的东西。】
5.1362意志自由在于不可能知道尚属未来的行为,仅当因果性像逻辑推论一样是一种内在的必然性,我们才能知道这些行为。——知与所知的联系是逻辑必然的联系。
5.1361我们不能从现在的事情推出将来的事情,相信因果联系是迷信。
5.136没有证明这样一种推论为正确的因果联系。
5.135从一种情况的存在无法推论出另一种完全不同情况的存在。
5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
(基本命题是自身的真值函项。)
4.1212能显示出来的东西,不能说出来。
4.116凡是能思考的东西都能清楚地思考,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清楚地说出来。
4.115哲学将通过清楚地表达可说的东西来指谓那不可说的东西。
4.114哲学应当为能思考的东西划定界限,从而也为不能思考的东西划定界限。
哲学应当从内部通过能思考的东西为不能思考的东西划定界限。
4.113哲学为自然科学划定可以在其中进行争论的范围。
4.112哲学的目的是从逻辑上澄清思想。
哲学不是一门学说,而是一项活动。
哲学著作从本质上来看是由一些解释构成的。
哲学的成果不是一些“哲学命题”,而是命题的澄清。
可以说没有哲学,思想就会模糊不清。哲学应该使思想澄清,并为思想划定明确的界限。
4.111哲学不是自然科学之一。
(“哲学”一词所指的东西应该位于各门自然科学之上或者之下,而不是同它们并列。)
4.11真命题的总体就是全部自然科学(或各门自然科学的总体)。
4.1命题表述事态的存在和不存在。
4.023命题对实在的确定必须达到二者取一,是或者否。为此命题必须完全地描述实在。
命题借助一种逻辑的脚手架来构造一个世界,因此如果一个命题为真,就可从中看出所有合乎逻辑的东西是怎样的,人们可以从假的命题作出推论。
4.016为了理解命题的本质,我们可以看一看象形文字,它图示着它所描述的事实。
4.01命题是实在的图像。
4.002人有能力构造语言,可以用它表达任何意义,而无须想到每一个词怎样具有指谓和指谓的是什么。——就像人们说话时无须知道每个声音是怎样发生的一样。
语言掩饰思想,而且达到这种程度,就像不能根据衣服的外形来推出它所掩盖的思想的形式一样,因为衣服外形不是为了揭示身体的形状,而是为了全然不同的目的。
4.001命题的总体即是语言。
4思想是有意义的语言。
3.5被使用的被思考的命题记号即是思想。
【文中多处直接对罗素的批评,但并不影响罗素一直在帮助、提携维特根斯坦,并为这本书作序和促使这本书出版。这是罗素的大度,同时也是罗素从学术和人品的角度对维特根斯坦的欣赏和高度评价。但我们也看到这些批评并不能动摇罗素应有的学术权威。这才是学术能够得到发展的良性环境,是每个学者都应有的学术态度。】
3.1思想在命题中得到了一种可由感官感知到的表达。
3.032在语言中不能表现任何“违反逻辑”的东西,就像在几何学中不能用坐标来表现违反空间规律的图形,或者给出一个并不存在的点的坐标一样。
3.031我们不能说一个“非逻辑的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3.03我们不能思想非逻辑的东西,否则我们就必须非逻辑地思想。
3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
2.19逻辑图像可以图示世界。
2.181若图示形式为逻辑形式,图像即称为逻辑图像。
2.12图像是实在的一种模型。
2.063全部实在即是世界。
2.06事态的存在和不存在即是实在。(我们还把事态的存在称为肯定的事实,把事态的不存在称为否定的事实。)
2.04存在的事态的单体即是世界。
2.03在事态中对象就像链条的环节那样相互勾连。
2.0251空间、时间、颜色(有色性)是对象的形式。
2.02对象是简单的。
2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
1.13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
1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
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有一些惊人的共同的地方,他们都出生于1889年,都是德语哲学家。都倾向于静思,并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建小屋独自居住,维特根斯坦的小屋建在挪威斯科约尔登的肖伦,海德格尔的小屋建在德国黑森林托特瑙山区。他们都师从名师——维特根斯坦的老师是逻辑大师罗素,海德格尔的老师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并且都是他们老师的爱徒,被他们的老师确定为自己的接班人。他们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老师的观点提出了批判,但并不影响海德格尔将自己的著作献给胡塞尔,而罗素则为维特根斯坦的著作写序并帮助出版。他们都在早年就获得了辉煌的哲学成就,掀起并推动一项哲学运动,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他们又都在自己的后期否定了自己的前期一些观点,在他们后期的论著风格也惊人的相似,甚至观点也一致地趋于神秘主义,并相信没几个人能够真正懂得他们,因为他们已经超越时代,或许应当属于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