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瑟纳尔文献综述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作为二十世纪杰出的法语作家,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300多年第一位女院士。她的作品类别涵盖了诗歌、戏剧、小说、回忆录和随笔,其中又以历史小说最为有名。她博览群书,通晓多门语言,阅读了大量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古典原著。她的作品很多取材于古典神话或古代人物,同时运用了许多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如“叙事”技巧的革新和精神分析法,并与20世纪哲学流派和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手法如女性主义、荒诞派和存在主义有所呼应。她的作品除折射出“现代主义”之外,仍带有古典文风的痕迹。更为重要的是,尤其是中后期作品对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进行了探索和反思。她本人一直拒绝任何文学流派的标签,但她的作品体现了法国文学的古典传统与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融合和对抗,从这个角度进行剖析,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接受与研究现状
1、国内现状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国内对她的作品以小说译介为主。国内较早介绍尤瑟纳尔的是柳鸣九,他主编的《尤瑟纳尔研究》对她的部分作品和国外的评论文章进行了译介。2004年段映红翻译的《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创作人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部关于她的传记作品。她最有名的两部作品《哈德良回忆录》和《苦炼》有多个译本。而散文诗、诗歌、部分短篇小说和文学批评只有东方出版社的译本,且存在一定错误。她的戏剧、部分短篇小说和文学批评尚无中译本。中国作家当中,比较推崇尤瑟纳尔的是王小波、余华和陈染。喜欢她的读者一般为“小资”群体。
国内编撰的法国文学史一般将尤瑟纳尔界定为历史小说家或人文主义作家,对她的戏剧、散文、诗歌和文学评论几乎没有任何介绍。柳鸣九在《超越荒诞——法国二十世纪文学史观》中,将其描述为继承法国人文主义传统的作家,“咀嚼古老经典的历史文化并有全新的体验与创见”(4),认为她以同性恋为主角的小说《阿列克西或一场无效战斗的条约》和纪德的《背德者》一样,都反映了“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危机”(7)。 短篇小说《一弹解千愁》超越了对立的阶级和党性立场,对人物进行道德伦理的批判,展现了真实的人性状态(119-124)。郑克鲁在《现代法国小说史》中,认为她通过描写重要的政治家和先进思想代表人物来呈现历史进程,其家族史反映了资产阶级19世纪以来的发展轨迹(767-774)。
国内对尤瑟纳尔的研究主要针对她的小说展开,关于其他作品的研究则较少。目前中国知网收录的研究尤瑟纳尔的博硕论文一共有17篇,其中16篇硕士论文,1篇博士论文,另有一些期刊论文。国内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一是专门针对尤瑟纳尔的作品展开研究。性别研究:又如杨杰蛟的《陈染与法国文学》,研究尤瑟纳尔小说对女性成长主题创作的影响研究。叙事特色研究:如王婧的《由历史走向永恒》研究了《苦炼》对历史和时间的关系以及对超验性和永恒价值的思考,探讨了主人公泽农永恒的普世价值。陈东的《尤瑟纳尔小说的历史叙事研究》研究了她对历史小说叙事传统的继承。止庵的《缺席者的使命》则认为她的小说无论采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事,都试图让读者感受不到作者的存在。人文主义:如陈雪论文《黑暗中孤独前行的骑士》分析了泽农的人文主义形象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泽农的死预示着对真理的终极追求,以及对命运的抗争和不屈服。段映虹的《一部共生的回忆录》指出尤瑟纳尔在塑造哈德良形象时,加入了个人经历和体验,并在今后生活中一再与哈德良对话,体现了不同寻常的共生关系,以及尤瑟纳尔本人的价值观和追求。
二是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展开。如东西方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尤瑟纳尔小说集《东方奇观》,研究最多的是《王佛脱险记》中的道家思想和中国画美学。还有变异学研究,比如欧婧的《尤瑟纳尔的东方想象——变异学视域下的〈王佛保命之道〉与〈源氏亲王的最后一次爱情 〉》提出作者笔下的东方其实是她吸收了道教思想和物哀等东方文化后,结合自身民族文化背景创作的结果。刘莹莹的《从尤瑟纳尔的哲学宗教融合思想看人类的生存状况》研究了世界迷宫三部曲中的东西方哲学宗教观的影响,围绕“死亡”和“自然”两大主题,分析其作品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呈现。许一明的《水之镜:尤瑟纳尔<东方故事集>中对人类自我完成的追寻》结合了以加斯东•巴什拉尔哲学为基础的主题学批评思想,研究《东方奇观》的写作特征及作品中对人类生存命运的思考。西方女性主义视角:如张莉的《论尤瑟纳尔的男性崇拜》从男性叙事视角和伍尔夫在《自己的一间房》提出的雌雄同体观出发,研究其作品中的男性气质。
2、国外现状
国外对尤瑟纳尔作品的研究涵盖了她的所有体裁。古典主义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作品,一般公认尤瑟纳尔的作品带有明显的(新)古典主义特色。但她的作品并非纯粹的古典文学作品再现,也受到20世纪西方文学潮流的影响。也有学者研究她如何将古典作品现代化,比如和心理分析、性别认知相结合。女性主义研究则多集中在其散文诗和戏剧上。她的作品体现了男性崇拜,激进女权主义者甚至认为她有厌女思想,但一些学者认为她的部分作品仍体现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尤瑟纳尔的散文和随笔也包括了对其作品和其他作家作品的阐释和分析,但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
详细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门研究尤瑟纳尔的专著及论文,但不考虑文学史或比较文学视角。从叙事的不可靠性和非线性叙事视角展开。如“Le cours des devises in Marguerite Yourcenar’s Memoires d’Hadrien”探讨了皇帝叙述其登上皇位和宠儿之死两件事的不可靠性。“The power and pitfalls of Mythical Vision: Ritual Structures in Marguerite Yourcenar’s Memoires d”Hadrien”以怀疑的眼光审视文中对献祭行为的阐述,认为皇帝在引导读者接受宠儿之死是一种纯粹的自我牺牲行为,掩盖自己的冷酷造成了宠儿死亡这一事实。“Giving birth to Marguerite Yourcenar” 解读母亲之死对叙事的影响,指出尤瑟纳尔在描写母系祖先时总是以某位女性家庭成员的死亡开始或结束,并且在不断重复母亲死亡相关的描写,其叙事时间线是跳跃的。从象征主义手法展开。如“Mirrors and Masks in Marguerite Yourcenar’s Denier du reve”从镜子和面具的象征意味入手分析剧中人物的幻想和伪装,并探讨了人们内心的孤独,寻求理解、反抗压迫或限制等主题。“The erotic in Marguerite Yourcenar’sAnna Soror and Alexis: transgression and discretion”探讨禁忌之恋引起的挣扎、折磨和痛苦。结合作家生平进行研究。如“Zénon, sorcier avorteur, sorcier créateur, ou le double”认为泽农的身后隐藏着尤瑟纳尔的叙事。
二是比较文学的视角。如从古典主义的理想英雄角度展开。Whaley 的“Memoires d'Hadrien : A Manual for Princes”剖析哈德良作为理想君主的形象,并探讨他成为现代社会领袖的可能性。研究历史小说的写作手法。Furbank的“On the Historical Novel”将《哈德良回忆录》与其他历史小说放在一起研究,指出尤瑟纳尔采用第一人称是为了避免加入自己的想法。不过他也提出这部作品和Robert Graves的I,Claudius(1934)有些相似,有时其实是用现代人的观点写古人。也有学者如Syme曾在自己的数篇论文中批评《哈德良回忆录》不合史实,认为尤瑟纳尔参考的主要史料Historia Augusta存在严重的虚构问题。
性别研究视角。首先,由于尤瑟纳尔作品多以男性作为主角,女性大多被边缘化,有学者将尤瑟纳尔视为厌女主义者,或从反面研究其作品中男性崇拜,并认为这种崇拜受到法西斯主义的影响。如Michael Rothberg 的“Documenting Barbarism: Yourcenar's Male Fantasies, Theweleit's Coup”指出男主人公杀死索菲,象征着他也杀死了索菲的哥哥康拉德,及自己最后的人性欲望。尽管尤瑟纳尔一直声称与女权主义者划清界限,一些学者还是在她的作品中找到了对女性的同情以及女性话语权的重塑。如“We’re here too, the ones without names” 将《火》中的Clytemnestra放到当代女作家的四部作品中一起讨论,指出当代女作家重述希腊神话是为了重塑女性话语权。”Changing the script: Women writers and the rise of autobiography”则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女性作家的自传书写是为了重塑自己作为女性的命运。但是,也有学者指出她也揭露了女性的虚伪。如论文“Feminine Justice and Morality in Giraudoux's Electre and Yourcenar's Electre ou la chute des masques”关注尤瑟纳尔和吉罗杜对伊莱克特拉神话的改写,认为这两个剧本都反映了女性正义观的虚伪性和荒诞性。另外还有性别认同障碍和模糊的视角。如Milne的”(Fe)male Impersonation and Transcendence in Marguerite Yourcenar’s Memoires d'Hadrien”一文描述了尤瑟纳尔笔下的哈德良兼有男性和女性气质,并指出皇后普罗蒂娜具有雅典娜一般的英武气质(virility)。Sarnecki在“When Our Gender is a Lie: Marguerite Youcenar's ‘Achille ou le mensonge”中详细分析了散文诗《火》中的阿喀琉斯参加特洛伊战争前男扮女装的故事,阐述了其性别认同障碍。
古典主义的现代化角度。如Colvin的Baroque Fictions: Revisioning the Classical in Marguerite Yourcenar一书重点分析了其四部小说,认为尤瑟纳尔将博学和个人偏好转化为作品中令人不安的美和颠覆性的力量,努力突破古典主义的束缚。Smith在“The Goddess and the Underworld in Modernism: Marguerite Yourcenar’s Feux”中分析了其散文诗《火》中的神话原型,如淮德拉乘地铁通向死亡象征穿越冥河,将古典神话与现代社会中的科技发展联系起来。
(三)主要参考文献
1、尤瑟纳尔作品、传记、访谈和相关研究
小说和纪传体小说
Yourcenar, Marguerite. Mémoires d’Hadrien[M].Paris: Gallimard, 1951.
Yourcenar, Marguerite. L'oeuvre au noir[M]. Paris: Gallimard, 1968.
Yourcenar, Marguerite. Denier du rêve[M]. Paris:Gallimard, 1971.
Yourcenar, Marguerite. Alexis ou le traité du vain combat[M]. Paris: Gallimard, 1971.
Yourcenar, Marguerite. Nouvelles orientales[M]. Gallimard, 1975.
Yourcenar, Marguerite. Souvenirs pieux[M]. Éditions Gallimard, 1974.
Yourcenar, Marguerite. Archives du Nord[M].Paris: Gallimard, 1977.
Yourcenar, Marguerite. Coup de grâce[M]. Macmillan, 1981.
Yourcenar, Marguerite. Anna, Sorror[M]. Gallimard, 1982.
Yourcenar, Marguerite. Comme l'eau qui coule[M]. Editions Gallimard, 1982.
Yourcenar, Marguerite. Quoi ? L’Éternité[M].Paris: Gallimard, 1988.
戏剧
Yourcenar, Marguerite. Théâtre I[M].Paris, Gallimard, 1971.
Yourcenar, Marguerite. Théâtre II[M]. Paris, Gallimard, 1971.
散文和文论
Yourcenar, Marguerite. Les songes et les sorts[M]. B. Grasset, 1938.
Yourcenar, Marguerite. Le temps, ce grand sculpteur[M]. Paris: Gallimard, 1983.
Yourcenar, Marguerite. Sous bénéfice d'inventaire[M]. Paris: Gallimard, 1978.
Yourcenar, Marguerite. Mishima, ou, La vision du vide[M].Paris: Gallimard,1980.
Yourcenar, Marguerite. En pèlerin et en étranger[M]. Paris: Gallimard, 2015.
诗歌和散文诗
Yourcenar, Marguerite. Les charités d'Alcippe[M]. Paris: Gallimard, 2015.
Yourcenar, Marguerite. Feux[M]. Paris: Gallimard, 1995.
作品集
Yourcenar, Marguerite. Essais et mémoires[M]. Paris: Gallimard, 1991.
Yourcenar, Marguerite. Œuvres romanesques[M]. Schoenhof Foreign Books, 1982.
访谈和演讲
Discours à l’Académie française, Réception de Mme Marguerite Yourcenar, Discours prononcé dans la séance publique le jeudi 22 janvier 1981[en ligne],
<http://www.academie-francaise.fr/discours-de-reception-et-reponse-de-m-jean-dormesson>.
Galey Matthieu. Les yeux ouverts: entretiens avec Matthieu Galey[M]. Le Centurion, 1980.
英文研究
专著
Armbrecht,Thomas J.D.At the Periphery of the Center.Sexuality and Literary Genre in the Works of Marguerite Yourcenar and Julien Green[M]. Amsterdam New York, N.Y. 2007.
Colvin, Margaret Elizabeth.Baroque Fictions: Revisioning the Classical in Marguerite Yourcenar[M] .Rodopi, 2005.
Georgia, Hooks Shurr. Marguerite Yourcenar,A Readers Guide[M]. New York: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7.
Joan,E Howard.From Violence to Vision: Sacrifice in the Works of Marguerite Yourcenar[M].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1992.
论文
Bradley, Keith. Hadrian, Yourcenar,Syme[J].Mouseion, 2008, 3(8):39-53.
Furbank,P.N. On the Historical Novel[J]. Raritan,2004,23(3) 94-114
Milne L . (Fe)male Impersonation and Transcendence in Marguerite Yourcenar's Mémoires d'Hadrien[J]. Women in French Studies, 1999, 7(1):209-218.
Poniewaz K A. Alcestes and Her Sisters: Feminism, Sorority and Tragedy in Yourcenar and Simone's Alcestes[J]. Women in French Studies, 2013, 21(1):56-67.
Whaley J . Memoires d'Hadrien : A Manual for Princes[J]. University of Toronto Quarterly, 1980, 50(2):221-237.
中译本和研究论文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致命的一击[M].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6.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东方奇观 一弹解千愁[M]. 刘君强等译. 漓江出版社, 1986.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时间,这永恒的雕刻家遗存篇[M].东方出版社, 2002.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哈德良回忆录[M].陈筱卿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火/一弹解千愁[M].李玉民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苦炼[M].段映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虔诚的回忆[M].王晓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北方档案[M].陈筱卿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何谓永恒[M].苏启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尤瑟娜. 哈德裏安回憶錄[M].洪藤月译.臺灣光復書局,1987.
保尔·瓦雷等.法兰西院士就职演说:亨利·德·蒙泰朗和莱维·米尔普瓦,玛格里特·尤瑟纳尔和让·多尔梅松[M]. 桂裕芳,吴康如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柳鸣九编. 尤瑟纳尔研究[M].漓江出版社,1987.
若斯亚娜 · 萨维诺.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创作人生[M].段映虹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
论文
陈雪.黑暗中孤独前行的骑士[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段映虹. 一部共生的回忆录——《哈德良回忆录》中作者的生命体验与人物形象之交织[J].欧美文学论丛.2005 年 00 期 255-272.
段映虹. 尤瑟纳尔的”事物的秩序”[J].外国文学评论.2012 年第四期 175-186.
刘莹莹.从尤瑟纳尔的哲学宗教融合思想看人类的生存状况[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柳鸣九. 我所见到的“不朽者”[J].读书,1982年05期.
吴美丽.多重记忆与文学世界[D].广西师范大学,2006.
许一明.水之镜:尤瑟纳尔《东方故事集》中对人类自我完成的追寻[D].华东师范大学,2015.
王婧.由历史走向永恒[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张莉.试论尤瑟纳尔的男性崇拜[D].南京大学,2013.
张静雯.《世界迷宫》与尤瑟纳尔的自传性书写[D].首都师范大学,2012.
2、文学史、批评史和哲学史
安东尼・肯尼等. 牛津西方哲学史.第4卷[M].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布兰代斯.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 [M].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范大灿. 德国文学史.第3卷[M]. 译林出版社, 2007.
范大灿. 德国文学史.第4卷[M]. 译林出版社, 2007.
范大灿. 德国文学史.第5卷[M]. 译林出版社, 2007.
郭英德. 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哈罗德・布卢姆. 西方正典[M]. 译林出版社, 2005.
户思社. 法国现当代文学: 从波德莱尔到杜拉斯[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吉尔伯特·海厄特. 古典传统[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勒内・韦勒克. 批评的诸种概念[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勒内・韦勒克. 辨异:续批评的诸种概念[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勒内・韦勒克. 近代文学批评史. 第1卷[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勒内・韦勒克. 近代文学批评史. 第7卷[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勒内・韦勒克. 近代文学批评史. 第8卷[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柳鸣九. 超越荒诞: 法国二十世纪文学史观[M]. 文汇出版社, 2005.
马泰・卡林内斯库.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 商务印书馆, 2002.
钱青. 英国19世纪文学史[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王守仁. 20 世纪英国文学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汪子嵩. 希腊哲学史.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 2010.
汪子嵩. 希腊哲学史.第四卷(上)[M]. 人民出版社,2010.
汪子嵩. 希腊哲学史.第四卷(下)[M]. 人民出版社,2010.
张玉书. 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 第六卷[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张泽乾等. 20世纪法国文学史[M]. 青岛出版社, 1998.
郑克鲁. 法国文学史[M]. 上海外语敎育出版社, 2003.
Aaron J, Ardis A L, Armstrong T 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wentieth-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Auerbach E, Said E W. Mimes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in Western Literature-New and Expanded Edition[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3.
Bradshaw, David, and Kevin JH Dettmar, eds.A companion to modernist literature and culture[M]. John Wiley & Sons, 2008.
Furness, Raymond, and Malcolm Humble, eds.A companion to twentieth-century German literature[M]. Routledge, 2003.
Leavis F R. The Great Tradition: George Eliot, Henry James, Joseph Conrad[M]. Faber & Faber, 2011.
Levi Anthony. Guide to French Literature: 1789 to the present[M]. St. James Press, 1992.
Kallendorf, Craig W., ed.A companion to the classical tradition[M]. John Wiley & Sons, 2010.
Kenny Anthony. A new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Nietzsche F W.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and Other Writing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Nietzsche F W.The Anti-Christ, Ecce Homo, Twilight of the Idols: And Other Writing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Nietzsche F W. The Birth of Tragedy[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0.
Plato. The Republic[M]. Translated by Desmond Lee . Penguin Classics, 2007.
Plato. Phaed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99.
Plato. Phaedrus[M]. Translated by Robin Waterfie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9.
Richter, Simon J., editor.The Literature of Weimar Classicism[M].Boydell & Brewer, 2005.
Russell, Donald Andrew, and Michael Winterbottom, eds.Classical literary criticism[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98.
Showalter, Elaine.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e to Less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n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Unwin, Timothy. ed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French novel: from 1800 to the present[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Watanabe-O'Kelly, Helen, 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german literatur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Wellek. “The Term and Concept of 'Classicism' in Literary History”, In Aspects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M]. ed. Earl R. Wasserman. Baltimore, 1965:10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