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失业日记
查看话题 >凯恩斯:在经济萧条时期,应当如何实现就业?


编者按:这个毕业季,1076万高校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而据智联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有求职计划的应届毕业生中,仅有46.7%已获得工作邀约,也就是说,将有53.3%以上的大学生将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截至4月中旬)。
自2015年起,就业人数见顶回落,到2019年底就业总人数7.54亿人,较2014年底减少902万人。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红利消失、刘易斯拐点出现,另一方面,疫情的两年间,我国就业总人数分别减少383万和412万人,就业总人数加速下降。

经济为什么会波动?为什么就业会有繁荣和萧条?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有什么办法来扭转萧条的局面?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失业的问题?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波动的时候,特别是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都面对的一个非常严酷的现实问题。
豆瓣时间主讲人张军,试图带我们从凯恩斯的框架当中寻找答案。
地下室,群租房
刚毕业,就成为了蜗居的蚁族
对于家境贫寒的年轻人来说,因为刚毕业手无积蓄,选择群租房,甚至地下室是最无奈的选择。激烈的人才竞争、恶劣的生存环境,成为了他们从象牙塔进入社会的第一堂课。

朝阳安立路一处租房地下室,密密麻麻隔出307个房间。
曾有学者对南京市7家“蚁族”聚集地——位于南京市栖霞区马群地区、水关桥、奥体中心附近和南京大学旁的“求职公寓”等地,深入调研了600多名毕业生“蚁族”,写出了10万多字的调研报告。有64.3%的受访“蚁族”没有吃早饭的习惯,有85.4%的人将一顿正餐控制在10元以内,大多数一天只有一顿到两顿饭,一顿饭超过5元都会嫌贵。——研究结论将一切归咎于教育与市场的错位,市场对拥有技能的高端人才需求不足,导致只有高学历没有技能的年轻人,在毕业后比较长的时间里不得不在底层挣扎着。
人才供给错配与求职困难,也导致了高学历的年轻人对未来择业的恐慌。由于知识、节能和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的不匹配引发的结构性失业,一方面让高校大学生“求职难”,另一方面工厂
“用工荒”,两种现象并存。

三和人才市场的打工者。他们大多是90年左右的一代,那是中国第一代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照顾,大多初中毕业甚至小学毕业就早早出来打工。他们没什么学历或者技术专长,工资日结,干一天,歇一天,直到手里没钱吃饭,才打起精神再找工作。
为什么就业越来越难?
在1997年以前的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有一家机器,名叫菲利普斯机器(Phillips machine)。这个机器的发明者菲利普斯,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通过流体力学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不仅预测经济波动,甚至可以预测经济危机,更重要的是这架机器可以根据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处方,可以来调节经济的波动,维持经济稳定所需要的政策的力度等等,都可以用这架机器来加以模仿。这是因为流体力学的原理跟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原理其实是共通的。
经济的萧条、经济的危机,往往都是因为总需求严重的不足。总需求的不足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其中可能最严重的问题,不仅仅国家的经济产出下降,会导致更多的失业。失业成为各个国家政府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往往在政策层面上,保就业肯定会成为最优先的选项。
经济萧条,政府要做什么?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如果经济发生了萧条,发生了危机,那么对政府而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私人部门,包括家庭、企业,有的时候也可以把国外的经济体看成我们所讨论的本国经济所面临的一个海外市场,它也可以看成是一个部门。这几个部门,任何一个部门发生不可预期的改变的时候,都可能导致同样的问题,就是国家的总需求可能会突然下降。
比如如果我们的出口由于海外市场遇到了一些问题,那么会突然减少。即便我们国内的私人经济、私人部门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仅仅出口这个部门出现了快速的改变,也会引发国家经济在总需求层面上出现巨大的下降,尤其是当这个国家非常依赖出口的时候,大家可以想象,出口突然的下降,会对国家经济造成多大的影响?事实上会产生很多的事业。
这次海外的疫情不断蔓延,对中国的出口也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很多向美国向欧洲的出口,因为那边疫情非常的糟糕,必然会出现严重的下降。我们有很多省份出口占当地经济的比重很大,比如像广东、浙江,出口占当地的经济比重很大,由于出口发生了比较大的下降,必然对当地经济造成比较大的压力。比如像广东、浙江,大量的中小型出口企业,可能就遇到了寒冬,遇到了问题,造成巨大的财务上的压力。所以任何一个部门可能出现的变化,都会引发经济整个波动。在这种情况之下,都会表现为所谓总需求的下降。
所以凯恩斯可能是现代经济学当中第一个关注需求,而且是关注宏观层面上的总需求的经济学家。他把总需求看得特别重。因此如果经济出现萧条,出现危机,从而造成产出的减少、收入的减少、失业的增加,对政府而言就不能袖手旁观,必须出台相应政策来拉升国家的总需求。
如何拉升国家的总需求?
什么叫拉升国家的总需求?其实就是说,在私人部门的需求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而不能够维持原有水平的时候,政府在短期里必须要迅速补上一块额外的需求,来对冲由于各种冲击所造成的国家所面临的总需求的下降。
考虑到凯恩斯那个时代,他所看到的绝大多数的发达的经济体,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经济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公共部门,所以在凯恩斯之后的经济学家,特别是像著名的保罗·萨缪尔森,他在写经济学教科书的时候,不再单独去讨论自由市场经济,而是讨论一个所谓的混合经济。

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
所谓混合经济,也就是说,这些经济体不仅仅有私人部门,它还有一个庞大的公共部门,而公共部门不仅仅为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而且为国家的社会福利做出很大的贡献。比如这些部门当中有很多涉及到基础设施,有很多涉及到公用设施,比如电力、煤气、城市的用水等等,这些都是所谓的公共部门,还包括像医疗、社会保障等等。所以其实在凯恩斯那个时代,西方的发达经济体已经演变成公共部门跟私人部门高度并存的混合体。
所以保罗·萨缪尔森把这种经济叫做混合经济,因此当经济出现危机,出现总需求急剧下降的时候,政府不能袖手旁观,政府可以通过调动资源来支持公共部门的需求,让公共部门的需求在短期里有大幅度增加。这样在总量上,就可以来磨平经济所需要的总需求水平。换句话说,如果由于各种各样的外部冲击,导致经济发生波动的时候,那么它的总需求水平一定是波动得比较厉害,而政府用调节总需求的工具,通过借助于公共部门的需求的增加,那么就可以来烫平经济的波动。
“萧条经济学”
所以我们经常说,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其实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萧条的经济学,是研究萧条场景的经济学。那么也可以把它看成什么呢?看成是一个需求管理的经济学。换句话说,凯恩斯的经济学比较关注短期的情形,关注短期经济遇到冲击而发生波动的时候,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对冲冲击,来保持总需求的平衡。
所以凯恩斯的经济学在1930年代,特别是他的《通论》发表以后,在英国也好,在美国也好,出现了一大批追随凯恩斯的经济学家。英国有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研究经济思想史著称叫马克·布劳格(Mark Blaug)。马克·布劳格曾经在多卷本的经济思想演变的书里,说恐怕经济学的发展史上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阶段,就是一个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理论以后,几乎在10年里引领了经济思潮,引领了经济学家的兴趣。也就是说,在凯恩斯《通论》发表以后,在英美这些发达国家,经济学家一边倒地成为了凯恩斯主义者,连弗里德曼著名的货币主义大师,他就曾经说过,今天我们都是凯恩斯主义者。这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巨大的冲击波和影响力。
如何消除由于经济波动造成的大量失业问题?
说到我们如何来对付经济萧条、经济危机,如何来消除由于经济的波动所造成的大量失业问题?后来就有了美国的经济学家,在这个问题上推动了凯恩斯的经济学,形成了非常重要的对政策有影响,同时也是成为制定政策的基础的重要的发现。
我这里想提两个:一个叫奥肯定律(Okun's law)。奥肯是美国的一个经济学家,他根据很多国家的实际数据,通过统计的方法,发现了一个国家的失业率跟GDP增长率之间的稳定关系。当然这个关系一定是负向的关系。他在统计上拟合出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关系,这个关系可以用来预测很多宏观经济的结果。奥肯定律就成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标准政策处方。那么这个标准政策处方是什么?因为失业的变动跟GDP的变动是反向的,而且奥肯在统计上,基于很多国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经验数据,发现了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反向的关系,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系数可以来表达出来,所以它就迅速成为很多国家的政府或者央行制定政策时所依赖的非常重要的基础,这个基础的源头当然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
根据这个关系,如果要把降低失业作为政府的目标。那么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含义是,必须要维持GDP比较快的增长,而要维持GDP的比较快的增长,需要维持比较高的总需求。那么要维持一个比较高的总需求,根据凯因斯关于总需求的理论,比如货币政策上必须降低利率,增加流动性;另外可能需要增加投资需求,增加消费需求,所以通过这样一系列办法,就可以维持GDP的增长,GDP的增长有助于消除更多的失业,或者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所以奥肯定律于今天,我们觉得好像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情,但是在当时,其实是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做了一个可操作的转换或者转型。
另外一个比较有名的理论叫做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关于通胀的变化跟失业变化之间的关系。也是基于大数据,发现了两者之间的稳定的关系。这个变化也是反向的,也就是说,一个政府或者一个货币当局,可以把通胀跟失业这两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如果这个时候面临的初始的状态是失业非常严重,那么政策的目标肯定是要降低失业,要降低失业,必须容忍物价的上涨,也就是要容忍一定的通胀。
反过来如果初始面对的局面是通胀比较严重,这时候的目标应该会把降低通胀作为优先考虑。那么根据菲利普斯曲线,要降低通胀,就要容忍更多的失业。所以我们经常说,在美国相当一段时间里,共和党跟民主党之间,他们在治理宏观经济的目标上一直保持着差异,民主党更多考虑的是就业,把降低失业作为优先的选择;而共和党更多的是要控制通胀。所以共和党执政的时候,因为把控制通胀放到优先的位置,作为优先的目标来考虑,那么所以执政期间的失业率往往都会高一点。反过来民主党执政的时期,因为把降低失业作为优先考虑的目标,所以在民主党执政时期,我们从历史上看,往往会经历比较多的通胀。
所以通胀跟失业之间的反向关系,背后都是基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转换出来的是一个可操作的,特别是对政府的政策制定有参考或者参照价值的。所以一直到今天,菲利普斯曲线也好,奥肯定律也好,都是各国政府或者央行制定政策时所依赖的一个基本逻辑,这个逻辑是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演变、转换出来的,所以是非常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