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之五百八十六——《百喻经》中的愚人愚事
读《百喻经》。其中《乘船失釪喻》(釪指钵盂)与《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故事极其相似。中国故事是在舟上作记号,印度故事原文为“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堕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诸人问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觅取。’问言:‘于何处失?’答言:‘初入海失。’又复问言:‘失经几时?’言:‘失来二月。’问言:‘失来二月,云何此觅?’答言:‘我失釪时,画水作记,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画水作记应是指把这片水面画下来,等又看到一片水面与其画中之水面一致时,即下水觅釪。时空都变了,失物怎么可能找回呢?于是两则故事的结局是一样的——愚人被嘲。两相对比,似乎印度愚人更可怜一点,中国愚人舟上作记起码省事。 《百喻经》一般以蠢人蠢事为喻,但有的故事值得商榷。《认人为兄喻》说一个人,在人家有钱时认人为兄,无钱时不认,这是蠢吗?这不是道德低下的小人嘛。《愿为王剃须喻》说王的一个亲信于军阵中救了王的性命,王从其所欲,此人说:“王剃须时,愿听我剃。”文中说:“如此愚人,世人所笑。半国之治,大臣辅相,悉皆可得,乃求贱业。”这哪是愚人!这是一等一的聪明人。还“从其所欲”,帝王说的话你真信啊。你分王一半国家,王不和你拼命才怪。大臣辅相也得有那个能力造化,你不是那块材料,一旦有个闪失,命都没了。别小看给王做剃须匠,王把咽喉——致命部位暴露给你,是对你的绝对信任。有了王的绝对信任,什么利益不能获得呢?但不知这位聪明的剃须匠是不是还有下一步计划——挣够了钱赶紧溜,因为伴君如伴虎啊!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