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相爱3
一梦而死,一念而生。似乎再没有比《牡丹亭》更戏剧的爱与死的叙事了。正如汤显祖在《牡丹亭》开篇所写“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斯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方生方死,不死不生,生死不渝。
爱与绝望
爱的绝望,本身只是死亡意象在爱中的影射。实际上与死一样,只有理解了爱之深刻的绝望感,也才能理解爱本身。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对这种绝望描述的一种经典叙事。如果终有一种无法成全的爱,我们如何抉择呢?是选择卑微的生,还是懦弱的死?是生更表现爱的执着,还是死更能表现爱的决绝?是生更能强调一种坚定,还是死更能体现爱的勇气?如果连死都可以付出却得不到爱,那么人对于爱的追求还有意义吗?何处逢春不惆怅,何处逢情不可怜,对于这些问题,叙事从来没有回答,或许它可能有回答,只不过隐藏在了叙事本身,甚或本来这些问题就没有答案,从来我们自负“人定胜天”,而面对切身的问题时,却总是如此孱弱。
爱的绝望的另一种内涵,是绝望后的豁达,豁达后的超脱,通过绝望给了人一种直面人生惨淡的时机,一种豁然的达观。理解爱不是生的全部,只是生命中一种美好的存在,没有爱情的生命仍然完全,尽管不够完美。爱本来就是一种追问生命意义的捷径——通过对方来了解自己,而当这种爱无法实现,人孤独的面对生命的存在的时候,只是使生之追问变得艰难而已。豁达后的超脱,则是另一种境界——我爱你,但与你无关。我愿意为你付出,却已不再要求结果。塞缪《雏菊》“我宣誓:我爱着放弃你,不怀抱任何希望,但不是没有幸福——只要能够怀念,就足够幸福,即使不再能够看到对面微笑的你……”。
爱的深刻的绝望感使人顿悟这样一种人生哲学——幸福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人只是应该追求如何过一种正确的生活。
爱使人从绝望的超脱,则是存在意象在爱中的影射。它通过爱而使人更深的了解到生存的价值所在,让人恍如隔世般的回忆生之艰难中透出的美好。曼德尔施塔姆“你还没有死,还不是孤独一人/暂时还有乞丐女友/你可以欣赏壮丽的平原/黑暗、寒冷和暴风雪…………”。在生命的蹒跚跋涉中,有人愿意与你一道踽踽而行,一起欣赏壮丽,一起承受黑暗、寒冷暴风雪,难道还有比这更美好的吗?
作为葬礼的爱情
爱是一场葬礼,这场葬礼的独特性在于它不光超度亡者,也洗礼生者。我们渴望只有生离没有死别的爱情,然而当死亡这场节日不期而至的时候,我们如何面对?生死两茫茫的时候,如何思量? 在这生与死的交接仪式中,爱使人有如何的表现?
爱的洗礼生者的意味,在于它使生者更明白失去的滋味,更明白失去的价值所在我喜欢那种于葬礼,鼓盆而歌的架势,本来死亡的意义就是双重的。是好与坏的两方面。所以于人前鼓盆而歌,人后泣血感怀这种至情至性超凡脱俗的架势,本来就是对于死亡与爱的最深刻的理解。他也在于它可以让生者展示自己更本真的一面,葬礼以为着所有感情的崩溃式表达,在这时人将难以掩饰,于是铮铮铁骨也有绵绵情意,如朱德悼念亡妻的对联“举案齐眉,颇自诩人间佳偶,离尘一笑,料仍是天上仙姝”平时的冷静理智,也会变的敏感细腻如金岳霖悼念林徽因“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季天”。
如果爱是一场葬礼,则悼亡诗则是花圈。很多时候,最令人感动的爱情,不是生者的甜蜜美满,恰恰是对亡者的怀念哀悼。 我常常为这样的一些句子感动,从诗经《绿衣》到潘岳到元稹“贫贱夫妻百事哀”。另外一些写悼亡的其他体裁表达出的对美好的怀念和一种真爱的永恒,也常常让人感怀。如《浮生六记》,甚至《项脊轩志》草草的一笔“庭有楷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也是感人肺腑。
符号式的爱
大多人都读过安徒生,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爱情。安徒生的爱情是一种叶公好龙式的爱情,尽管在安徒生笔下的爱情是那么的美好,安徒生却因为这种猝不及防的失落感而孤独终老。它呈现了人生中的诸多困惑:当我们有一天猝然发现原来自己一直默默喜欢的人与自己的理想相差太远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呢?那么两人相爱的时候是爱的爱之符号——爱情呢,还是只实实在在的爱着一个人呢?否则为什么,当我们最后与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为什么常常感到失落?爱的美好的另一方面,是否是永远的两个人寻寻觅觅,宁愿跂脚而望也不相拥而泣的那种距离感?当我一再追问自己这些问题的时候,只是发现自己并不能够解答。
母性之爱
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提出了恋父情节,与恋母情节(阉割情结)。这似乎是对母性之爱的最为学究式的回答。它或许起源于原初母性的欠缺,故而在爱情中寻找曾经的遗失。或者根本就是无法解释的问题。爱情的发生及其缘由本来就不一定可以认为解释的。
对于这种母性之爱,印象最深的是卢梭与华伦夫人的爱情:对你的爱很轻,所以选择拥抱,对你的爱很重,所以选择离开;我有很多情人,可是只有一个我唤作妈妈……
洛丽塔
按弗洛伊德来说如果母性之爱是恋母情节的体现,相应的应有一种恋父情节的爱情。事实上,很多叙事中更精确表达的却是成年男子对少女的爱情。如但丁,如彼特拉克,如爱伦坡等。而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则是对这种爱情的最为经典的描述。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或许少女身上那种独有的混杂了女人与婴儿双重气息,是每一个男人都难以抗拒的,或许这样的爱情,让人同时体味了父性和爱情。
爱与性
爱与性的关系,无非三种因爱而性,因性而爱,因爱而超脱于性,灵魂的追求超脱了固有的生物性欲望。
当然因爱而性,是最为理想的一种,休谟论述爱情这种“灵魂中最精致,最激烈的感觉的”的时候,谈到了爱情的三个要素:由美而产生的愉悦的感觉,肉体上的生殖欲望,浓厚的好感和善意。其中三者最理想的表达是由美而产生的愉悦的感觉,而产生浓厚的好感和善意,进一步的产生肉体上生殖的欲望。
因性而爱的爱情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更体现了爱本身的复杂性,是因为生物的本能的满足而由此跃迁到更高的精神上的满足吗?还是仅仅是一种偶然,譬如杨逍与纪晓芙可以由此生情,而尹志平与小龙女则只是由此生恨?
因爱而超越于性,也是一种美好。可是更为直接的是,现实中对于这种问题的事实性的拷问。尽管我们相信我们的爱情可以经受一切考验,没有性,我们依然相爱。但是当一个人有一天失去性能力的时候,他愿意相信这一切,可是他已然没有能力去相信这些。基斯罗耶夫斯基的电影《十诫》中就描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爱与绝望
爱的绝望,本身只是死亡意象在爱中的影射。实际上与死一样,只有理解了爱之深刻的绝望感,也才能理解爱本身。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对这种绝望描述的一种经典叙事。如果终有一种无法成全的爱,我们如何抉择呢?是选择卑微的生,还是懦弱的死?是生更表现爱的执着,还是死更能表现爱的决绝?是生更能强调一种坚定,还是死更能体现爱的勇气?如果连死都可以付出却得不到爱,那么人对于爱的追求还有意义吗?何处逢春不惆怅,何处逢情不可怜,对于这些问题,叙事从来没有回答,或许它可能有回答,只不过隐藏在了叙事本身,甚或本来这些问题就没有答案,从来我们自负“人定胜天”,而面对切身的问题时,却总是如此孱弱。
爱的绝望的另一种内涵,是绝望后的豁达,豁达后的超脱,通过绝望给了人一种直面人生惨淡的时机,一种豁然的达观。理解爱不是生的全部,只是生命中一种美好的存在,没有爱情的生命仍然完全,尽管不够完美。爱本来就是一种追问生命意义的捷径——通过对方来了解自己,而当这种爱无法实现,人孤独的面对生命的存在的时候,只是使生之追问变得艰难而已。豁达后的超脱,则是另一种境界——我爱你,但与你无关。我愿意为你付出,却已不再要求结果。塞缪《雏菊》“我宣誓:我爱着放弃你,不怀抱任何希望,但不是没有幸福——只要能够怀念,就足够幸福,即使不再能够看到对面微笑的你……”。
爱的深刻的绝望感使人顿悟这样一种人生哲学——幸福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人只是应该追求如何过一种正确的生活。
爱使人从绝望的超脱,则是存在意象在爱中的影射。它通过爱而使人更深的了解到生存的价值所在,让人恍如隔世般的回忆生之艰难中透出的美好。曼德尔施塔姆“你还没有死,还不是孤独一人/暂时还有乞丐女友/你可以欣赏壮丽的平原/黑暗、寒冷和暴风雪…………”。在生命的蹒跚跋涉中,有人愿意与你一道踽踽而行,一起欣赏壮丽,一起承受黑暗、寒冷暴风雪,难道还有比这更美好的吗?
作为葬礼的爱情
爱是一场葬礼,这场葬礼的独特性在于它不光超度亡者,也洗礼生者。我们渴望只有生离没有死别的爱情,然而当死亡这场节日不期而至的时候,我们如何面对?生死两茫茫的时候,如何思量? 在这生与死的交接仪式中,爱使人有如何的表现?
爱的洗礼生者的意味,在于它使生者更明白失去的滋味,更明白失去的价值所在我喜欢那种于葬礼,鼓盆而歌的架势,本来死亡的意义就是双重的。是好与坏的两方面。所以于人前鼓盆而歌,人后泣血感怀这种至情至性超凡脱俗的架势,本来就是对于死亡与爱的最深刻的理解。他也在于它可以让生者展示自己更本真的一面,葬礼以为着所有感情的崩溃式表达,在这时人将难以掩饰,于是铮铮铁骨也有绵绵情意,如朱德悼念亡妻的对联“举案齐眉,颇自诩人间佳偶,离尘一笑,料仍是天上仙姝”平时的冷静理智,也会变的敏感细腻如金岳霖悼念林徽因“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季天”。
如果爱是一场葬礼,则悼亡诗则是花圈。很多时候,最令人感动的爱情,不是生者的甜蜜美满,恰恰是对亡者的怀念哀悼。 我常常为这样的一些句子感动,从诗经《绿衣》到潘岳到元稹“贫贱夫妻百事哀”。另外一些写悼亡的其他体裁表达出的对美好的怀念和一种真爱的永恒,也常常让人感怀。如《浮生六记》,甚至《项脊轩志》草草的一笔“庭有楷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也是感人肺腑。
符号式的爱
大多人都读过安徒生,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爱情。安徒生的爱情是一种叶公好龙式的爱情,尽管在安徒生笔下的爱情是那么的美好,安徒生却因为这种猝不及防的失落感而孤独终老。它呈现了人生中的诸多困惑:当我们有一天猝然发现原来自己一直默默喜欢的人与自己的理想相差太远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呢?那么两人相爱的时候是爱的爱之符号——爱情呢,还是只实实在在的爱着一个人呢?否则为什么,当我们最后与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为什么常常感到失落?爱的美好的另一方面,是否是永远的两个人寻寻觅觅,宁愿跂脚而望也不相拥而泣的那种距离感?当我一再追问自己这些问题的时候,只是发现自己并不能够解答。
母性之爱
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提出了恋父情节,与恋母情节(阉割情结)。这似乎是对母性之爱的最为学究式的回答。它或许起源于原初母性的欠缺,故而在爱情中寻找曾经的遗失。或者根本就是无法解释的问题。爱情的发生及其缘由本来就不一定可以认为解释的。
对于这种母性之爱,印象最深的是卢梭与华伦夫人的爱情:对你的爱很轻,所以选择拥抱,对你的爱很重,所以选择离开;我有很多情人,可是只有一个我唤作妈妈……
洛丽塔
按弗洛伊德来说如果母性之爱是恋母情节的体现,相应的应有一种恋父情节的爱情。事实上,很多叙事中更精确表达的却是成年男子对少女的爱情。如但丁,如彼特拉克,如爱伦坡等。而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则是对这种爱情的最为经典的描述。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或许少女身上那种独有的混杂了女人与婴儿双重气息,是每一个男人都难以抗拒的,或许这样的爱情,让人同时体味了父性和爱情。
爱与性
爱与性的关系,无非三种因爱而性,因性而爱,因爱而超脱于性,灵魂的追求超脱了固有的生物性欲望。
当然因爱而性,是最为理想的一种,休谟论述爱情这种“灵魂中最精致,最激烈的感觉的”的时候,谈到了爱情的三个要素:由美而产生的愉悦的感觉,肉体上的生殖欲望,浓厚的好感和善意。其中三者最理想的表达是由美而产生的愉悦的感觉,而产生浓厚的好感和善意,进一步的产生肉体上生殖的欲望。
因性而爱的爱情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更体现了爱本身的复杂性,是因为生物的本能的满足而由此跃迁到更高的精神上的满足吗?还是仅仅是一种偶然,譬如杨逍与纪晓芙可以由此生情,而尹志平与小龙女则只是由此生恨?
因爱而超越于性,也是一种美好。可是更为直接的是,现实中对于这种问题的事实性的拷问。尽管我们相信我们的爱情可以经受一切考验,没有性,我们依然相爱。但是当一个人有一天失去性能力的时候,他愿意相信这一切,可是他已然没有能力去相信这些。基斯罗耶夫斯基的电影《十诫》中就描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