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化是一种经济病——读《Makers and Takers: The Rise of Finance and The Fall of American Business》

金融的本来目的是服务于实体商业活动,是将个人和企业的储蓄集中投入到企业生产,从而推进创新,增加就业,创造财富,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但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已经脱离了它的传统角色。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金融业一直被认为是金字塔最顶端、最先进的产业,远远高于农业和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但多项研究表明,这种带误导性的信念正对整个世界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由于40年来的政策导向错误,目前市场上金融机构的资金只有约15%是用于实体商业投资的,其他的都在金融体系内空转。
——目前金融业占美国经济的比例大概在7%左右,1980年这个数字只有4%。金融业占所有企业利润达到25%左右,但其创造的就业却只占4%。
——税收政策倾向于债务而不是股权。债务是金融的命脉,举债融资已经成为实体经济增长的代替品,而美国经济已经对此上瘾。
——公司通热衷于回购自己的股票,人为提高股价,而不是把这些资金投资于产品研发这类有助于公司长期发展的事情上。
作者将美国的这种经济病症称为“金融化”(Financializatin)。这是一个为华尔街而起的学术名词,体现为一个整体经济的大趋势。它不光渗透了金融业本,也备受美国企业的追捧。它包括金融和金融活动在整个经济体中的规模和范围快速增长;用于投机的债务融资超过实业贷款;股东价值最大化成为基本模式;金融业及其CEO的政治影响和权力在不断上升;“市场导向”理念盛行。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一些研究表明,金融业发展到今天这么大的规模,已开始抑制实体经济发展。对于“金融化”的趋势,很多人忧心忡忡。
密歇根大学教授杰拉尔德·戴维斯将“金融化”类比为一场“哥白尼革命”,在这个过程中实体企业重新定位金融部门的运行轨迹。人们往往将这场革命归责于银行家。但其实它更多是由国家政策导致的,是政府官员、政策制定者和监管部门一手造成的。
在本书中,Makers(创造者)是指真正创造真正经济增长的人、公司和想法;Takers(索取者)是指那些利用市场体系的失灵,为一己之利而致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