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女儿想要逃离我的控制,正如当初的我,想逃离父亲的控制一样
本篇作者 | 淼儿妈妈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当值编辑 | 玄鹤

“解决人生一切烦恼的智慧——镜子的法则!”《镜子的法则》中的这句话一直吸引着我读完全篇文章。
文章读完后,我流下了眼泪,感到心里好像被清洗了一般。这是一本充满爱与感动,带给我无比勇气与启发的心灵佳作。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故事展开的。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妇幸子正在为儿子的问题而担心不已。她上五年级的儿子武志在学校受人欺辱,却不肯向她承认,更对她的关心非常不耐烦。
幸子决定向精通心理学的友人铃木求助,而铃木竟一语道破幸子之所以面临这一难题的原因——她一直在内心深处无法原谅一个人。幸子在铃木的神秘指引下,逐步探究,才发现自己多年来和父亲之间未曾愈合的心灵裂痕,始终深深影响着她的人生。
在阅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流下了眼泪的读者,估计都如我一样,在内心深处潜藏着要倾诉的某种感情吧。

我和主人公一样,正在经历着与青春期女儿的相处。女儿步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出现质的变化。
青春期的孩子对于“自我”的体验和感受前所未有地清醒,她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独立,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因此经常固执地与父母顶撞。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的女儿,常常令我手足无措。
面对女儿的“叛逆”,我陷入焦虑、迷茫,学习的过程中有幸碰到了《镜子的法则》这本书。
我开始自省,书里面的一段话说得很好,我摘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现实人生,是映照我们人生的一面镜子,存在内心世界的因,造成了现实世界里的果,当我们照镜子时,如果头发乱了会怎么做,当然是伸手去抚弄自己的头发,而不是去整理镜子里的头发。
同样的,要解决人生中遇到的问题,一味在外界找原因是徒劳的,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你的内心。过去的记忆和创伤,通过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实人生。认真体察自己的内心,聆听他们,接受他们,慢慢放下和宽恕,种种现实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就是镜子的法则。”

我和女儿的关系,映射着我和父亲的关系
我突然意识到,在我和女儿的关系当中,映射着我和父亲的关系。
我的父亲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却对自己要求严格,他的口头禅是“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爱好读书、喜欢旅游。
从小到大,父亲对我们兄弟姐妹的教育非常重视,他认为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他总是不苟言笑,和《镜子的法则》女主人公的父亲一样,一个人工作养活一个大家庭。
生活的磨难让父亲对我们子女的教育非常“苛责”,他用他认为对的方式要求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父亲很少对我们的进步表示肯定,我们也总是感觉他要求我们达到的高度,我们永远也达不到。
到了我的青春期,我就有强烈的想要摆脱父亲这种控制的想法。于是大学期间,我从大西北到了大西南,直至今日,我已经在云南生活了二十六年了。
有了女儿以后,我起初的想法,是想让女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健康快乐的生活,但是随着女儿上了小学,各种教育的内卷也让我不由自主地带着女儿迷失在各种培训班当中,钢琴班、美术班、绘画班、舞蹈班......别人学的,女儿也要学,别人会的,女儿也要会。
我没有注意到女儿的疲惫,没有注意到女儿的笑容越来越少,没有注意到女儿看着其他小朋友无忧无虑玩耍时羡慕的眼神。
直到女儿到了青春期出现各种“叛逆”行为,我才意识到自己不由自主地带着父亲的教育理念教育我的女儿,还美其名曰“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女儿感受到了我的控制,想要逃离,就如当初的我想要逃离父亲的控制一样。

还好还好,女儿给了我当头一棒,还好还好,一切都还不晚。感谢女儿,让我重新回顾了自己做妈妈的十六年:没有自我,整天围着孩子,孩子就是我的一切,不懂得爱自己,容易焦虑,常常被情绪所控制。一个不能照顾好自己的妈妈,怎么能照顾好孩子呢?
《镜子的法则》告诉我们,人生中的现实,是反映我们内心的明镜。境由心生,我们糟糕的处境就像镜子里的头发。同样的,要解决人生中遇到的问题,一味在外界找原因是徒劳的,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你的内心。
我开始像《镜子的法则》主人公一样,写下“自己对父亲绝不原谅的心情”、“感谢父亲的事情”、“请父亲原谅的事情”,用这样的办法,我逐渐回忆起父亲对我们子女的各种付出,也逐渐理解了父亲对我们子女教育的迫切心情,我接纳自我并且放下了执念,停止对父亲的责备,选择那一瞬间的心灵平静。
我想,当我真正放下了对父亲执念的那一天,也就化解了我内心对女儿教育和人生道路的控制欲吧。
最后,我想再和大家再次分享一段书中的话,这段话也一直激励着我前行:“人生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为了让人们注意到某件重要的事情。绝对不会产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不管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都拥有解决它的能力,而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得以学习某些重要的事情。”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