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装白领-6: 798我的朴素艺术观
在北京实习的日子已经过去三周,我依然在不断的体验着意识不断更新的快感。我喜欢每个周末到处走走,去体验那些不同城市所拥有的不同,无论是犄角旮旯的地道小吃,还是那些被无数媒体渲染的新奇与繁华。这周,我的去处是:798。
作为一个学习艺术专业的大学生,798应该是我计划之中的一个目的地。但其实,端着笨重的镜头走在硕大的798艺术区里,我真的不知道该用它记录些什么?看着那些,在各种新奇雕像前兴奋拍照的南腔北调。我忽然觉得,周围这些怪异的雕塑和涂鸦,不过只是某个巨大艺术品商场里吸引眼球的广告招贴。
其实,我并非摆什么清高。恰恰相反,我认为798这样一个标榜艺术,吸引大众的地方,与艺术,与大众艺术并没有那么强的关系。走进那一个个画廊与工作室,眼前那些油彩的涂抹、金属构件的组合,给我唯一的感觉便是诧异。当然,也许我依然是个俗人,我真的很难从那些怪异的作品里读出些什么。我虽不算勤奋,但好歹我学的是艺术,我和艺术还有那么一丁点关系。我不知道那些,压根和这些怪异的表达没有联系的游客,能从中看懂什么?其实,我并非在抱怨和质疑,我只想记录我走在798中,想到的些许对艺术的理解。
看着那些作品,我想到一个词:观点。我以为那些作品只想表达某个观点,这并没有错,但我觉得这些创作很多都缺失了一个疑问:观点需要什么支撑?我的答案是:情感。一个没有情感做基础的观点,是不会为大众所理解的,更不要谈对大众产生如何的提升与震动。因为大家都未曾感同身受,何谈理解,何谈震动。
就说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时间胶囊”,若我打开每一个箱子拿起一张报纸,我能说说:“发生此事的这天我在西雅图出差,和当地朋友喝到深夜。”我觉得这就是感同身受。这样的作品才是活的。只有活的创作才可以被称为艺术(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我觉得这些观点化作品出现的背后,有一个艺术家的问题。这些创作者的个人主义都太强了,创作在他们手中缺失了生命:即感同身受的情感纽带。这些创作变成了一种个人式的玩弄,这样的方式并非不可,梵高不就是不被理解的那个大师么?但仔细看看,无论欧洲还是中国,那些得以称颂的作品大部分是被最多数人接受的,梵高这样的奇才只是特例中的特例。
也真因为这样,大众对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误区,即只要自己看不懂的,自己觉得咋舌的都是艺术。所以,当今才会出现那么多扯淡的“艺术电影”、“艺术行为“、“艺术画作”,“艺术大师”。这样只会让艺术越来越远离认同和支持的土壤,失去鲜活的生命。最后变为几支枯荷的孤芳自赏,变成那朵永远寂寞的少年水仙(借用下希腊神话典故哈)。我记得吴冠中,就从没说自己是个“艺术家”。我想只有这样的谦卑与平和才是艺术该遵循的道路,更是人生该遵循的道路。
但其实细细想来,这种无奈不正也是中国当今社会的无奈么?无论是创作艺术的还是普通大众,都普遍浸泡在一种高速所带来的浮躁中。而艺术家所受的影响也许更深。近100年来的各种运动,知识分子最先受到冲击,所以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把表达只局限与自我,以至于压垮了和大众沟通的桥梁。我想,人有时总是被时代所左右吧,这也许才是最大的无奈。
但庆幸的一点是,无论798是什么,它光明正大的为艺术的讨论和成长提供了一个谈话的地方,姑且不论谈的是什么,深刻到什么程度。我想这一点,同样也是中国在目前的状态下的另一大状态吧:能前进一步便以是胜利。
作为一个学习艺术专业的大学生,798应该是我计划之中的一个目的地。但其实,端着笨重的镜头走在硕大的798艺术区里,我真的不知道该用它记录些什么?看着那些,在各种新奇雕像前兴奋拍照的南腔北调。我忽然觉得,周围这些怪异的雕塑和涂鸦,不过只是某个巨大艺术品商场里吸引眼球的广告招贴。
其实,我并非摆什么清高。恰恰相反,我认为798这样一个标榜艺术,吸引大众的地方,与艺术,与大众艺术并没有那么强的关系。走进那一个个画廊与工作室,眼前那些油彩的涂抹、金属构件的组合,给我唯一的感觉便是诧异。当然,也许我依然是个俗人,我真的很难从那些怪异的作品里读出些什么。我虽不算勤奋,但好歹我学的是艺术,我和艺术还有那么一丁点关系。我不知道那些,压根和这些怪异的表达没有联系的游客,能从中看懂什么?其实,我并非在抱怨和质疑,我只想记录我走在798中,想到的些许对艺术的理解。
看着那些作品,我想到一个词:观点。我以为那些作品只想表达某个观点,这并没有错,但我觉得这些创作很多都缺失了一个疑问:观点需要什么支撑?我的答案是:情感。一个没有情感做基础的观点,是不会为大众所理解的,更不要谈对大众产生如何的提升与震动。因为大家都未曾感同身受,何谈理解,何谈震动。
就说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时间胶囊”,若我打开每一个箱子拿起一张报纸,我能说说:“发生此事的这天我在西雅图出差,和当地朋友喝到深夜。”我觉得这就是感同身受。这样的作品才是活的。只有活的创作才可以被称为艺术(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我觉得这些观点化作品出现的背后,有一个艺术家的问题。这些创作者的个人主义都太强了,创作在他们手中缺失了生命:即感同身受的情感纽带。这些创作变成了一种个人式的玩弄,这样的方式并非不可,梵高不就是不被理解的那个大师么?但仔细看看,无论欧洲还是中国,那些得以称颂的作品大部分是被最多数人接受的,梵高这样的奇才只是特例中的特例。
也真因为这样,大众对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误区,即只要自己看不懂的,自己觉得咋舌的都是艺术。所以,当今才会出现那么多扯淡的“艺术电影”、“艺术行为“、“艺术画作”,“艺术大师”。这样只会让艺术越来越远离认同和支持的土壤,失去鲜活的生命。最后变为几支枯荷的孤芳自赏,变成那朵永远寂寞的少年水仙(借用下希腊神话典故哈)。我记得吴冠中,就从没说自己是个“艺术家”。我想只有这样的谦卑与平和才是艺术该遵循的道路,更是人生该遵循的道路。
但其实细细想来,这种无奈不正也是中国当今社会的无奈么?无论是创作艺术的还是普通大众,都普遍浸泡在一种高速所带来的浮躁中。而艺术家所受的影响也许更深。近100年来的各种运动,知识分子最先受到冲击,所以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把表达只局限与自我,以至于压垮了和大众沟通的桥梁。我想,人有时总是被时代所左右吧,这也许才是最大的无奈。
但庆幸的一点是,无论798是什么,它光明正大的为艺术的讨论和成长提供了一个谈话的地方,姑且不论谈的是什么,深刻到什么程度。我想这一点,同样也是中国在目前的状态下的另一大状态吧:能前进一步便以是胜利。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