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规家训家风”的那些事儿后续
上个周在群里讲了家庭教育中关于“家规家训家风”的课程。以下有群聊天记录整理而成。
Amy老师:昨晚上开家排的视频会,再加上这几天跟大家的交流,我有一种感觉不太好,就是咱们讲了家规家训家风,大家就开始琢磨“家规家训”,要在家立规矩。大方向有这个意识是对的,但近距离不是这么操作的。
我在课程里也讲了立“家规家训”的前提八点,大家要注意听。里面有一点就是:家规家训是家里领导,也就是“最有权威的那个人”倡导树立的。不是因为我们是父母,我们就天然是领导,就可以树立规矩。
所以如果我们想树立规矩,第一步是要有威信,让孩子服你、信你、敬你,然后才能谈为家里树立规矩。否则那不是规矩,那是要求。
我在课里也提到,大家要“闻闻”家里的空气的“味道”,是什么味道?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是什么样的词?家里的氛围和环境,是孩子生活的阳光、空气和水,这就是家风。
可以没有明确成文的家规,但是家风一定有的,家里的“味道”,就是我们作为父母创造的阳光空气和水。这个空气的“味道”,我们要负起最大的责任,这是我们的事情。
树立家规的前提是家里的“味道”是对的,也就是夫妻关系、孝亲关系正常,亲子关系正常,然后有一个人,得到家里其他所有人很信任、很尊重、很服气的人,TA才有资格树立家矩。所以“家规家训”大多是为子孙后代准备的,树立规矩的这一代大多是言传身教,以身示范的。
大家看看一些家族故事就能明白这个道理,这几天我看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的故事,这些延绵几百年的家族,后代是遵循家规家训,最初梳理的那个人,一定是兴旺这个家族、开辟先河、被家人尊崇的人。
所以不是拿着“要树立家规”强迫孩子尊重和执行,规矩是规律,先问问自己,自己做到了吗?孩子对自己信吗?孩子对自己服气吗?如果不是,先做一个让孩子信、让孩子服的人再说吧。
另外咱们说要跟孩子好好说话,那也不是意味着一直都是说好听的话。只说好听的话也只是在调整家庭氛围的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我在转换的这个过程里,一是止语,只要家里人跟我对抗,我就闭嘴不说话,先止语。止语不是对抗和赌气,是知道自己没有理解对方,自己没有清楚当前的范畴,所以先停下来去观察。第二,我还有一个过程,就是规定自己只能说“好的”,“是”,“很棒”,“真好”这样的肯定和表扬的话,且是全部!全部哦!有一个阶段只能说正向的话。
然后等着家里的味道转过来,翻转过来后,就像我家现在,其实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真实嘛,不高兴了就不高兴了,骂孩子几句,但是因为始终带着觉知,不管说什么,对方都能收到你的真心实意。
这时候你们再看贝蒂跟儿子的表达,她也不需要隐瞒自己的不满,她就真实的表达自己对儿子分数的不满,这时候儿子也不会受伤,也不会引起彼此的对抗。相互之间也可以调侃,表达失望和期望,表达建议和意见,但是还是当事人决定自己的选择,尊重他的选择,努力推动最好的结果出现,这样最后就是皆大欢喜。
我现在经常“骂”和妞:你他娘的……。我本来是非常注重说话干净的,有一次被和妞气着了,我就愤怒的喊了一句:你他娘的!然后和妞说:你说这话就是骂你自己,我的娘就是你。[可怜][呲牙]
然后我一下就释然了,哦,这话是骂我自己呀!那骂的对呀,我自己就该骂我自己!所以现在她做的事情我看着不顺眼,就骂一句“你他娘的,这做的啥呀!”,我不能骂别人,还不能骂我自己嘛!骂了后,我就觉得很有气势,很有力量。[呲牙][调皮][偷笑]
每次说“你他娘的!”,和妞跟我就对视笑,反正我也是骂自己了,同时她也知道这事儿做的不好,妈妈不喜欢这样,她自己要注意了。
在《新闻报道与写作》这本书里,有一句话是说:记者应该像“墙上的一只苍蝇”,不要因为你的采访影响事件的进程,干涉被采访者的情绪。
这句话在我改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常常把自己想象成一只趴在墙上的苍蝇,我能看到这个家在发生什么?会感受到什么?
其实这跟我前面讲的“我假设我死了”,这些事情会怎样发展?会更好还是会更不好?是一样的。把自己的影响力,自己的想法先都归零,然后看看会有什么发生。把自己当成一只苍蝇,无非是一方面把自己放在这个局里,另一方面又把自己“解离”出这个局。
“出离”就是这么做到的,这样才能感受到家里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