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印象-天气篇
就快离开阿姆了,临时起意想要写写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一年所留下的些许印象,很主观,但完全真实。
“临时起意”的真正起因是,上午在阳台上看书时,微风和煦,阳光正好,于是想用手机记录一下这个难得的做作瞬间。打开相机却发现,怎么拍也无法准确还原双眼所看到的、拥有恰到好处的饱和度的蓝与绿。气馁了一阵子后,我想,也许用文字更能不受技术限制地再现我眼中与记忆中的荷兰。
那就从每日必谈的天气开始吧。
现在正值荷兰一年中最最黄金的好天气。不论走在城市或乡间,太阳总是明晃晃的,天空中总是低悬着大朵大朵洁白的云, 树荫下却仍有清凉的微风拂过夏日的裙摆,世间万物都变得分外可爱,甚至于明亮得有些不真实。高纬度的夏令时无限拉长了白天,晚上十点的天空依旧是夕阳的画布。朝西是染红天际、穿透云层的万道霞光,朝东则是洒落在片片浮云上粉紫色的余晖。就算每天清晨都会早早被阳光亮醒,这样的景色也让人觉得值得。
当然,夏日不全是美好的。因为最高气温也只是偶尔会飙到30度,荷兰居民家中极少会安装空调,全靠安在窗外的收缩自如的遮阳篷。阳光直射屋里的时候,阳篷的作用就有些不给力了,房间分分钟变成闷热的温室,还是很令人头疼的。好在这种情况一年到头也没有几天,忍一忍就过去了。
以上天气在荷兰都是极度非典型的,一年365天可能只占60多天,剩下那300个gloomy days才是荷兰人的日常。打字的同时,我望向窗外蓝天白云映衬下枝繁叶茂、如同森林公园般的景象,很难相信不久前经历的那个漫长而阴郁的冬天是真实存在过的。
去年秋天刚到阿姆时,在我短暂地享受了几天斑斓秋光与秋日暖阳后,晴天便成了奢侈品。低矮而阴沉的天空终日笼罩着覆满青苔的建筑,下午四点天色就暗了下来。大雨总是突如其来,又戛然停止。于是我养成了出门必带伞的好习惯。但伞在荷兰的雨天更像是一个装饰品而非工具。因为这里的雨和风总是难舍难分、相互缠绕着出场的。倾盆的大雨被阵阵呼啸的风刮进阳台,刮进车窗,刮进我的雨伞下。最讨厌的一点是,每次我精心卷好的刘海儿在出门不到10分钟后就会无精打采地趴在脑门上,发型整个就是“蓬松”的反义词。
雨就这样一直反反复复下到了春天,期间偶尔的晴朗日子仿佛是沙漠中的绿洲,我的精神源动力。二月下旬几场风暴更是把emo值拉到满格。期待的降雪也始终不见踪影。三月,晴天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各种花儿轮番登场,水仙,樱花,郁金香,在阳光下招展着。心急的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换上单衣迎接春天的到来。就在我以为春天真的来了的时候,三月最后一天的夜里,我等了一个冬天的雪姗姗来迟,还是暴风雪。于是,在四月一日清晨,人们推开窗看到的是屋顶上、草坪上白茫茫的积雪。遍地零落的花瓣似乎在说明着这场风雪的猝不及防。没过多久,太阳出来了,薄薄的一层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很快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早晨的一切仿佛成了愚人节的一个玩笑。
这要命的鬼天气,难怪梵高要离开故乡去南法寻找他梦中的伊甸园,留在这里,再热烈的梦也会被风雨打湿吧。春天的某一天,在一节艺术史相关的选修课上,荷兰教授在解析一副描绘雨景的日本浮世绘时向我们自嘲地说道,和日本不同,荷兰的雨是没有半点浪漫色彩的,只会让人变得很狼狈。台下的我们纷纷会心一笑。
总的来说,温带海洋性气候加上高纬度,使得荷兰像它周围的许多国家一样,成为了一个没有夏天的地方。这里的冬天虽然不寒冷,但在阴雨天和冬令时的双重加持下显得格外漫长而难捱。但也正是这样的天气,才让这里的人们尤其明白蓝天、云彩、阳光的珍贵。于是在每一个晴天,公园长椅上、草坪上、路边台阶上,都长满了晒太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