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对话茅奖作家》有感
从舒晋瑜的《深度对话茅奖作家》书中,我认识到了31位茅奖获得者,其中我认识或者说我知道名字的只有区区4、5个。比较熟悉的是莫言,同样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听说过他的很多作品名称:《蛙》、《丰乳肥臀》等,但很羞愧,我竟一本也没有度过莫言老师的作品,由此可见,我的阅读量是真的少得可怜。
从文本通读性、理解难易程度来谈谈我对这本书的感受,刚这本书涉及比较多对于茅奖作品的理解和解读,所以刚开始读此书时,有点难进入到本书作者创造的语境中去,有种看完文字后不知道其表达何意的感受,眼睛看懂了,心里没读懂。但逐渐,看的篇数比较多后,比较清楚作者的提问框架,以及每个问题希望能带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我就不再纠结于每个茅奖作品的原文,而是就访谈的问题去理解和享受全文。其次,在我阅读过程中,对我挑战较大的一个难点是被访谈者输出的内容立意过于深刻,或者说不直白。我认为这是每个作家的特点,有些作家的话通俗易懂,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了深意,比如王蒙片段的访谈。当然也有其它作家,话语比较晦涩难懂,如最后一篇章的苏童。
这里我想谈谈作者访谈时的提问框架,从作家简介、经典作品、写作风格到获奖感受,大差不差是按照这个访谈逻辑来进行与每一位作家的对话,让读者尽可能全面地去感受作家的方方面面,从侧面也展现了茅奖在作家群体中的影响力。在未读此书之前,我听说过矛盾文学奖,但是对于这个奖项奖励的对象、范围一无所知,但现在我有了个概念,茅奖是评选长篇小说的一个奖项,开评于1982年,在文坛内被广泛关注。回到对话框架,我觉着作者设置的每个问题都很顺畅,不会很突兀或者说很跳跃,让人阅读出现中断,作者应该在访谈前精心设计了每一个问题,还要设想到被访谈者可能作何回答。对于设想之外的回答,及时调整提问思路,这个着实令人佩服。
因为这本书阅读时间过长,而且是断断续续地阅读,导致我对这本书的细节已经记不清楚,哪个作家对应哪个作品也全然忘记,但中国作家写作的真挚感情,对自己家乡土地、对祖国的热忱深深地震撼着我,这是现在快节奏,碎片时代很难能看到、感受到的。现在我们的生活被忙碌的工作、鸡飞狗跳的生活填满了,停下来想想自己出生的那块土地的时间几乎为零,最起码我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没有这么做过。时代的不同,大家的关注点随之不同,这也无可厚非,这不是大家的问题,这是时代选择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即使如此,我希望自己能够有点不一样,能够偶尔停下来不理会现状,让自己的大脑放肆奔腾,跑回过去,跑回家乡、跑回每个茅奖作家的作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