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奖作品荐读 | “挤”出来的空间【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第八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以“多维的绿·共享的城”为主题,吸引了333所高校、310家设计机构、9668人次参与,共征集到2592项作品(其中,省外作品数量占比首超50%)。经专业评审和社会公示,共产生181项“优秀作品奖”和104项入围奖,省外单位获奖作品占比达36.7%(其中,学生组省外获奖作品占比达63.3%,首次突破60%)。
参赛者聚焦与绿色发展关联的各类空间,创作了一批亮点纷呈、富有创意的设计方案。近期我们将逐步推出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获奖作品解读,期待能为推动“双碳”目标下城乡建设的绿色低碳发展、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提供思考启迪。

第八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
铜奖作品【学生组】

作品编号 | B121-000284
作品名称 | “挤”出来的空间
设计机构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获奖人员 | 姚春生
获奖情况 | 紫金奖铜奖、优秀作品奖(学生组)一等奖
◎ 作品视频
◎ 主创人员

主创人员:姚春生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和流动人口规模扩大,城市中新市民、青年人的安居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热点之一。如何多渠道、多模式缓解新市民和青年住房困难,提供合适的住房设计方案亦是当下设计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设计选取南京市玄武区北极西村作为对象,以置入新的住房单元为立足点,对该小区现有空间环境进行更新改造,以提供更多的住房、更多的活动空间以适应不同人群的发展诉求。


调研访谈

北极西村现状

设计概念草图

方案首先对住区空间进行梳理和识别,尽可能挖掘可利用的资源;改造提升若干院落空间,打造“可呼吸”的场所。再者,采用集装箱改造的青年公寓,灵活嵌入形成新的空间单元;同时,推动住区底层公共空间开放,服务周边居民,实现资源共享利用。

住区空间梳理分析和设计示意

空间资源的集约利用。原有的闲置房屋、空间改造成为住房和公共活动空间,有效地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对旧集装箱进行改造设计,使其转变为适合居住的住房单元,既能有效解决部分新市民、青年住房难的问题,也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合理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推动住区配套设施绿色升级改造与运维。

集装箱改造设计示意图

利用太阳能玻璃建设社区温室小花园
空间共享推动社区共融。新住房单元的置入、新场所的塑造或许能带来空间的共享、思想的交互和时代的共享:老旧小区居民与青年共享改造后的新空间,青年能够在承受范围内租到好房,原居民增加了晾晒场所、停车场地和活动空间等。随着新市民、青年的集聚和交流,或许社区未来也能发展成为创业团队、初入职场的“萌新”的第一选择,从而推动社区活力的持续提升。

社区总体方案设计示意

社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示意

主创作品自述

新住房单元、新居民的引入,是否会对原小区居民造成影响?

姚春生
设计一方面考虑了新老居民相对独立的活动区域,另一方面也设计了促进新老居民交流的公共活动空间,使他们在日常的相处中能够互相理解和包容。在笔者开展前期调研时,居民们纷纷表示能接受并理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很愿意与年轻人相处。对于入住公寓的年轻人来说,在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需要遵守住区管理规定,避免因生活方式不同而造成对原居民的困扰。

“挤”出来的空间是如何资源共享和复合利用?

姚春生
“挤”出来的空间聚焦原住区闲置或利用率低的空间,通过合理的设计手法,赋予新的功能或新的场景,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如针对小区停车空间缺乏的问题,通过模数化、底层架空等设计手法,引导居民车辆有序停放,“挤”出更多的停车空间。如针对部分居民在电线上晾晒衣物的安全隐患,方案将平面空间向垂直空间延伸,设计出小且灵活的晾晒平台,使“挤”出来的空间既美观又实用。

停车空间设计前后对比

晾晒平台设计前后对比

剖面图




左右滑动,查看决赛现场花絮

阮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
中国许多超大规模、高密度城市已进入存量发展和有机更新时期。设计者敏锐地捕捉到许多老旧居住小区拥有在存量中求发展的机会。该作品以老旧集装箱为基本空间单元,以竖向构图为主体,将青年公寓以“针灸”的方式巧妙植入老旧小区,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为原小区注入了活力。加之光伏再生能源和空中绿植的利用,方案为多维的“绿”提供深层和丰富的诠释。如果可以设计更灵活的、更适应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室内空间组织方式,方案会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作品内容及图片由设计团队提供)
更多获奖作品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附件:《“挤”出来的空间》作品图版(点击查看)
— END —
审 核 | 何伶俊 何培根
编 辑 | 姚梓阳 廖静静
校 对 | 邱 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