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4《一生的旅程》阅读笔记
1. 我习惯把坏消息当成可以处理和解决的问题,是可以主动掌控的东西,而不是降临于身的事情。
2. 本书中的理念的用途包罗万象:鼓励冒险和培养创造力;搭建彼此信赖的文化环境;推动自身深刻而持久的好奇心并激发周围人的好奇;拥抱和接受变化,而不是对其充耳不闻;永远带着正直和诚实在世上前行,即便这意味着面对难以直面的困难。
3. 有时,父亲会在走过我的房间时查看我的情况,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为了确保我“正在有效利用时间”,意思是说我要么是在阅读,要么是在做作业或是在做能通过某种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事情。他希望我和妹妹能开心玩耍,但对他而言,明智利用时间并集中精力朝目标前进也很重要。我确信,我在时间管理上的小心谨慎(有的人或许会称之为偏执),就是从他那里学来的。
4. 我告诉自己,无论人生如何展开,我决不允许自己在绝望中苦干,也决不允许自己陷入缺少满足感的泥潭。
5. 鲁尼的信条很简单:“为了更好,不惜一切。” 鲁尼的风格:绝不甘心接受“差强人意”。在我从鲁尼身上学到的东西之中,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谈到领导力这个具体特性的时候,我为之取名为“追求极致,追求完美”。这句话并不是指不惜一切代价地追求完美(鲁尼并不非常在意所谓代价),而是创造出一个拒绝接受平庸的环境。对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我没精力”“这样做会引出一段不愉快的谈话,我可不想参与”,或是其他许多我们可以用来说服自己“足够好”“已经足够”的借口,我们会出于本能地予以抵抗。
6. 小野二郎让我们看到:对于所创造的产品抱有巨大的自豪感、既有追求完美的本能又有让人能够将这种本能贯彻到底的职业精神,是怎样的一种风貌。
7.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越是能够诚实承认自己的错误,你就越能受到周围人的尊敬和信赖。避免犯错虽说不可能做到,但你能身体力行的,便是认识错误,从中吸取经验,并以身作则地让大家知道偶尔犯错并不是问题。但是,通过撒谎或遇事先为自己开脱而损害他人利益,却是绝不可取的。
8. 以善待人,用公平和同理心对待每一个人。这并非让你放低期望,也不是让你传达犯错无足轻重的信息,而是让你打造出一个环境,让人们知道你是一个会倾听他人讲述事情原委、情绪稳定而处事公平,且会在别人犯下无心之过时给他们第二次机会的人(但如果对方不愿承认错误,把问题归咎于别人,或是因为违反道德之举而招致错误,那就是另一码事了,这样的错误,是不应被容忍的)。
9. 我接受了鲁尼行使权威的方式,将其中有利的部分作为动力,也尽量不把有害的部分放在心上。我认为自己生来有股韧劲,而为鲁尼工作的经验则使之得到了进一步的历练。我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自豪,尤其是在一个身边很多人的教育背景和见识都胜我一筹的环境中。到了拿出真功夫的时候,我可以比任何人都更努力,了解到这一点对我而言非常重要,因为这让我将绝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努力工作上,而不是去关注鲁尼喜怒无常的情绪。
10. 卓越和公平并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
11. 他是个既友善又有趣的人,拥有极具感染力的热情和乐观,最重要的是,他对自己所不懂的事情是有自知之明的。我从他俩身上学到,发自内心的真诚友善与职业上的争强好胜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更进一步地说,真正的诚信——对自己有自知之明,对正误有明确分辨,并将此作为行为的准则——本身就是一件秘密武器。他们信任自己的直觉,并且以敬待人,久而久之,他俩所遵从的价值观也逐渐在公司中体现了出来。公司里的许多人拿到的薪水都要比投靠竞争对手所能得到的低许多,我们知道这两人在钱上锱铢必较,但出于对两人的忠诚,大家还是选择了留下。
12. 汤姆和丹的公司策略非常简单。他们对于控制成本非常警惕,对去中心化的企业结构坚信不疑。也就是说,他们不认为每个关键的决策都需要由他俩或是企业总部的一部分分析师来出马制定。他们将聪明、正直、努力肯干的人才招入公司,将这些人安排在责任重大的岗位上,然后给予他们完成任务所需的支持和自主权。他们在自己的时间上极尽慷慨,在需要时总能出面。因为这个原因,为两人效力的高管们总能清楚掌握他们的优先事项,而他们的专注,也为我们所有人提供了专注的条件。
13.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我的直觉一直告诉我去接受每一个机遇。其中一部分原因,只是普通的野心使然罢了。我想要不断进步、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因此不愿错失任何让我能达到目标的良机,而与此同时,我也有向自己证明我有能力在不熟悉的领域中施展拳脚的愿望。
14. 在这方面,汤姆和丹可谓完美的上司。他们不但把重视能力多过经验挂在嘴上,也相信应该把人员安排在能够激发当事人尚不自知的潜能的职位上。这并不意味着经验不重要,按照两人的话说,他们这是在“为脑力押注”,他们相信,如果把人才安排在能够成长的职位上,即便这是当事人并不熟悉的领域,局面也终究会打开。
15. 我知道这个抉择对于她来说很困难,从内心来说,她是不愿走的。然而,她却给予了我巨大的支持。“生活就是一场冒险,”她告诉我,“如果不选择冒险的那条路,那就没有真正地活过。”
16. 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呢?第一条原则,就是不要营造任何假象。你必须保持谦虚,不能把自己佯装成另一个人,也不能不懂装懂。虽说如此,你仍然处在一个领导者的位置上,因此不能让谦虚成了领导他人的绊脚石。这是我在今时今日所宣扬的一个理念,其中的分界线很微妙。你需要提出你必须提出的问题,不要有任何歉意地承认自己不懂的东西,并做好功课,以尽快学到必须学到的东西。没有什么比不懂装懂更能摧毁一个人的自信心了。拥有自知之明,不要假扮别人,这才是真正的权威和领导力的源泉。
17. 管理人员要对任何创意作品的经济效益负责,但在行使这一责任时也要多加防范,不要对创意过程造成任何适得其反的伤害。这二者之间的平衡,是我们必须把握的。想要合理管理创意,同理心是前提条件,而尊敬心则是不可或缺的。
18. 我们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但没能成功。宁愿冒巨大的风险承受偶尔的失败,也远比裹足不前要强。丹和汤姆的信任给了我敢于冒巨大风险的勇气,但若说到我的优势,便是在鼓励创意人士拿出最好的表现和敢于冒险的同时帮助他们从失败中恢复过来。
19. 作为一位领导者,你应该希望周围的人能够积极行动、去承担更多的责任,但前提是对于梦想工作的渴望不能让他们从现在所在的岗位上分心。抱负不能太过超越眼前的机遇。我见过的很多人都会把目光集中在某个工作或项目上,但真正实现目标的机会却很渺茫。他们对某个遥远目标的执着酿成了问题,使之对现在的环境越发厌倦。他们不把足够的注意力放在自己实际拥有的责任上,由于一心向往着别处,抱负便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抓住其中的平衡点很重要——把手中的工作做好;有耐心;寻找能够有所贡献的机会,并从中实现拓展和成长;利用你的态度、活力和专注,让自己成为一个上司在机遇出现时觉得必须将之交付于你的人。
20. 从本质上来说,杰出的领导力的重点并不在于你的不可取代,而是要帮助他人做好有一天继任你的职位的准备——也就是给予他人与你一起制定决策的机会;辨识出他们需要开发的能力并帮助他们实现进步。另外,就像我之前不得不做的一样,有的时候,如果对方还没有做好迎接下一步的准备,你也要开诚布公地指出来。
21. 把人员收拢到你的一边,争取他们的热情加入,这件事并不好拿捏。有的时候,将他们的疑惑拿出来进行探讨,对其顾虑进行耐心回应,是值得去做的。但有的时候,你不得不直截了当地让对方知道,你才是上司,需要对方把任务完成。这并非是说第一种方法“友善”,而第二种不然,只是说第二种方法要更加直接且没有商量的余地。重点在于你觉得哪种方法适用于当下——有的时候,更加民主的方法不仅能帮助你得到最好的收效,也有利于提高士气;而有的时候,你或许有足够的把握,即便面对争议,你也愿意坚持做一名独裁者。
22. 一路争取的东西终于就摆在眼前,而现在,才是困难的时刻到来之际。这,往往就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23. 人们也常常抱怨说他是一位令人窒息的完美主义者和微观管理者。对此他却有自己的见解:“人们低估了微观管理的价值。”我同意他的观点,但凡事都要有度。与鲁尼·阿利奇共事的几年经验让我不需说服就相信,很多事情都是靠细节定成败的。迈克尔往往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从而会要求人们把这些细节做得更好。他本人和公司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多的成就,源泉就在于此,而我也对迈克尔对细节的执着抱有强烈的尊敬。这不仅体现了他对事情的上心,也着实取得了成效。他明白,所谓“伟大”,往往就是由一些微小细节拼凑而成的,在他的帮助下,我对这一点的理解也愈加深刻。
24. 一般来说,迈克尔天生而来的悲观主义的确能取得效果,但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他的一部分驱动力来自对灾难的恐惧,这也往往推动了他的完美主义和成功,但在鼓励人心上,悲观主义并不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有的时候,他的担心事出有因,也应当予以处理,但是很多时候,裹挟着他的却是一种杞人忧天般的担心。担心并非迈克尔唯一的状态,除此之外,他与生俱来的充沛精力也往往有着很大的感染力。但在他的晚年,随着肩上的压力逐渐增加,悲观主义从例外变成了常态,也使得他开始拉帮结派、离群索居。
25. 对于一位领导者而言,乐观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特质,在困难时期更是如此。悲观主义会导致妄想偏执,进而发展为戒备多疑,再进一步则会导致对风险的全盘规避。
26. 一家企业的文化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清楚和重复地传达你的优先事项。凭我的经验来看,这一点便是伟大管理者之所以脱颖而出的关键。如果领导者无法清晰传达他们的优先事项,那么身边的人也就不清楚自己的优先事项是什么。这不仅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也会让你所在机构的人员因为不知道自己应该专注什么而承受不必要的焦虑。效率逐渐降低,不满逐渐堆积,士气也会逐渐消沉。
27. 如果你终日在大厅里徘徊,逢人就说“天要塌下来啦”,那么久而久之,一股前景暗淡的阴霾便会在公司里弥漫开来。不要向周围的人传递你的悲观情绪,这会对士气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没有人想要成为悲观者的信众。乐观源于你对自己以及为你效力的人的信任。这并不意味着你要在事态糟糕时撒谎说一切都好,也并不意味着要向大家传达“船到桥头自然直”的盲目信心。而是说,你要对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抱有信心。
28. 只要把日常生活中的臆测因素剔除,你就能有效地提升身边人(进而推广到他们身边的人)的士气。一位首席执行官必须为公司及其高管团队提供一份地图,很多工作都错综复杂且需要极其专注并投入大量精力,但这样的信息却让人一目了然:这是我们想要到达的目的地,这是通往目的地的路。一旦将这些事情清晰部署好,许多决策也都变得更容易制定了,而整个机构中的总体焦虑感也会随之缓解。
29. 一不小心,我们就会被卷入流言蜚语的旋涡,担心甲乙丙丁对你的看法如何,或是别人会如何评论或书写你。一旦感觉自己受到了误解或误传,人们就很容易变得戒心重重、狭隘多疑,想要泄愤。
30. 现在回溯这段岁月,我觉得这些得之不易的教训,不仅关乎韧性和坚忍的重要,也关乎不为你无法控制的事情感到愤怒和焦虑的必要。对于自尊心的打击虽然往往是真枪实弹,但也不要让这些打击过多地占据你大脑的空间或是耗损你太多的精力,此中的重要性,我如何强调也不为过。当每个人都在夸赞你时,想要保持乐观是很容易的。但当你的自我认知如此公然地受到挑战的时候,保持乐观就困难了很多,也必要了很多。
31. 我可以掌控的是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其他所有的一切都在我的控制之外。虽然不能每次都遵从这个观点,但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没有被焦虑感击垮。
32. 不要让你的自尊心阻碍你作出最佳抉择。如果你能带着尊重和同理心与人接触和交流,那么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也终将实现。
33. 有时,人们会在第一步还没迈出之前就对可能性进行估算,从而说服自己放弃尝试,而这也是他们怯于大胆冒险的原因。我的直觉一直告诉我,高风险事物的风险,其实往往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高
34. 西奥多·罗斯福的演讲稿《竞技场上的人》重读了一遍,很久以来,这篇演讲一直给予我鼓励:“荣誉不属于批评家,那些指出强者如何跌倒或者实干家哪里可以做得更好的人。荣誉属于真正在竞技场上拼搏的人,属于脸庞沾满灰尘、汗水和鲜血的人。
35. 关于如何解雇员工,并没有什么好用的秘籍,但我脑中有自己的一套原则。这件事需要当面做,而不是通过电话通知,电子邮件或短信就更别提了。你需要双眼直视对方。不能用任何人作挡箭牌。这是你对他们所作的决定——这决定不关乎他们本人,而只涉及他们在职位上的表现,他们需要也应当知道,这个决定是你作出的。一旦跟某人谈到解雇一事,就不能再寒暄打马虎眼了。
36. 我们要把自己置身于不仅擅长自己的专业,而且必须为人正派的群体之中。有谁会做出缺德之事或是露出意想不到的阴暗面,这是无法次次都准确预见的。
37. 没有什么要比人员的品质和产品的质量更重要的了,面对这样的时刻,你必须忽略商业上或大或小的损失,让这条原则引导你前进。对于这条原则的坚守,才是一切的基石。
38. 近几年,我越来越相信一件事情,也因此感到宽慰——对于一个人来说,在太长时间里拥有太大的权力并不总是件好事。即便一位首席执行官既高效又出成果,但对于一家公司而言,顶层的变动仍是必要的。不知其他的首席执行官们同不同意这个看法,但我发现,随着在这个职位上权力的积累,对于如何使用这权力也就越发难以把控了。一些细节开始出现潜移默化的改变。你的自信很容易就会越界成为自大,继而变成一种累赘。你或许会觉得没有什么提议是自己没有听过的,因此对他人的看法变得缺少耐心或不屑一顾。这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这个职位的必然产物。你必须刻意努力倾听,去关注各种不同的意见。保险起见,我已经向和我在工作中关系最紧密的高管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如果发现我表现出不屑或不耐烦,那就一定要告诉我。他们的确会偶尔提醒,但我希望这种事不要发生得太频繁。
39. 无论取得何种头衔或成就,我们仍会觉得,从本质上来说,我们还是很久以前的那个纯真孩童。不知为何,我觉得这也是领导的一个技巧,无论世界说你有多强大和多重要,你都要牢牢守住这份对自己的认识。一旦开始被这些信息冲昏了头,一旦看到镜中自己的额头上刻着你的头衔,你就已经迷失了方向。这或许是最易忽视但也最需铭记于心的一点:无论走到旅程中的哪一阶段,你,仍是那个一直以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