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信这件事
今天上午,@田媛艾大荀 发了条关于自信问题的广播:原文见这里
我又想到那个古老的话题:贫困生应不应该拿助学金去进行学习之外的消费?(防杠,排除那些骗奖金的人之外)
之前我对这个话题无感,觉得理所应当。后来,当我作为奖学金项目的负责人去到一所大学,见到一些受助学生之后,很吃惊:有一些女孩烫了头,有的男孩穿了阿迪的鞋子,看起来情况并不窘迫。但是看他们的资料表核实,也去了几个家庭家访,情况也的确是糟糕。
负责的老师对我说:他们有一些孩子,是省吃俭用省钱出来消费的。大部分同学们都会烫头发、吃很好的、随便买衣服,他们不愿意自己在同学中显得太不一样。只不过,为了这个“相同”,他们要兼职、实习,要付出比同学们更多的努力。
我突然能理解了。因为我大学也是在一个同学们家境都很好的学校。看到同学们暑假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各种免学分的国外暑期项目,也会有强烈的落差感。与其说是攀比心理,不如说,是朋辈压力。如果不进行一些活动和消费,你和同学们连共同话题都没有,当他们讨论的时候自己会被排除在外。这一切只是为了显得自己和其他人没有那么不同。尽管这会使我背负更重的负担,我也甘愿。
昨天看到一位友邻的广播,深表赞同:很多时候人们只是对贫困家庭的孩子们说,考出来就好了。但是考出来要面临更多的朋辈压力:社交,课余活动,职业规划等等等。如何处理这巨大的落差,是每个贫困家庭孩子的挑战。很多时候,孩子们的选择没有明确的对错。但是我们要如何引导?如何提供给孩子们更多的资源?如何真正地帮他们建立起自信?这是我一直在想的。
顺着这个自信心的话题,和艾老聊了一会。芒格说,世界上有两件事绝不值得做,一件是嫉妒他人(“七宗罪里,只有嫉妒让你一点舒服都感觉不到”),一件是自己可怜自己。我总觉得,嫉妒,和自己可怜自己,都是没有自信的两种表现。
没有自信的心态,源于两个很重要的成因:
1先有一套单一价值观。只有把价值观弄得无比单一,思考路径无比窄了,才好对一个个鲜活复杂的人,做标签化,扁平化的类比和judge。
2其次在这套单一价值观里,自己并不是“做选择方”,更多是被评价,被选择,被judge的弱势一方,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太多选择的可能性。
一个弱势方,被强势方灌输了一套粗暴的标准,还只能按此标准,被动地被对方挑来挑去,抛上抛下。当他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大概率不会去怀疑强势方,而是自己对自己深深怀疑,有严重的受挫感,产生不自信的心态。
同时,因为搞不明白自己屡受打击的真相是因为被剥夺了很多泉利,只能把自己的遭遇简单解释为“不可纠正的不幸”(自己可怜自己),或者痛恨其他没有受此打击的人(嫉妒)。
这就是不自信心态,及其衍生出的几个更复杂心态的形成过程。
以艾老举例的贫困家庭中的优秀学生为例:
其所在的社会底层环境,大概率只有“出人头地才是唯一正路”这种单一价值观。这些有天分和勤奋的学生,认同这种价值观带给他们的希望,有动力一直往上走。但细看其过程,却一直缺少选择泉:
比如他不能挑出人头地的路径(是去读书还是做生意),只能靠好好念书,不仅要好好念书,还得加入学生会获得加分,还得在同学面前保持基础体面,掐灭一切恋爱的冲动,不能被人挑到什么刺, 按照一个独木桥一样的窄路径,经受了一切考验了,才可能换取一点点保送名额或是奖学金资格。
当他没有得到最后的结果时,没有人告诉他,真相其实是他一生下来就被剥夺了很多泉利和选择,而是“你做的还不够好”。一切挫折,永远是他做的不够好,而不是他既没有选择泉(必须念书),也没有谈判泉(差一分,少一条都不行)。
所以弱者常有一种“又上进又胆怯”的心态,上进是逼出来的,单一价值观给了他一根胡萝卜,但单一价值观下又屡屡受挫还都内化成自己的问题。一遇到风险或是挫折时,就很容易怯懦,胆小,不自信,觉得自己做不好这件事就一文不值,然后更不敢去做。
这其实是一种fight or run心态:觉得搞头大就fight,发现有困难就run。不管是fight还是run,是动物都会做的事——而且比人做得更熟练。但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之所以有文明,就是因为在fight or run的心态之外,建立了另一种基于谈判和共识的合作,可以有除了fight or run之外的更多选择。
被剥夺了谈判泉和选择泉的人,其实从未真正地生活在文明之下,甚至不夸大地说,他们其实是被剥夺了一部分做人的资格。
久而久之,这么一个被剥夺了很多泉利,很少体验有泉利人生的人,大概率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把自己的人生困境解释为一种不可改变的,彻底的不幸:知道自己苦,但除了可怜自己的苦,他似乎也不能做点别的什么。
同样,这么一个生活在单一价值观下,又不明真相的人,很难不用一样的单一价值观,狭隘地去看待别人:为什么谁谁谁明明和我差不多,却可以过的那么好?一定是哪里有问题。
没有人跟他说,那个他嫉妒的谁谁谁和他之间,除了表象层有一点轻微的相似,其实差距非常大:比如那个谁谁谁生来有矿,享有太多他从来没享有过的选择泉和谈判泉。
恶劣和不公平的大环境,剥夺的不仅是客观存在的泉利,更可怕的是,还进而扼杀了一个人心智上的明慧,自信的可能,和去改变自己,乃至改变这个大环境的动机和意志——这才是诛心。
正如艾老所说,公益事业为孩子们提供一部分资源是可以做到的,但要帮他们建立自信,这条路还很长。
其实在相对不那么贫困的环境里,像我这种遇上了糟心熊父母的人,哪怕也算吃饱穿暖了,但还是在精神和人格上,遭受了很多戕害,自信的种子都非常难发芽。可见后者真的是更难的进阶需求,也是核心需求。
这些年大家老说的孩子(尤其是女孩)穷养富养之争,大部分讨论也是隔靴搔痒,因为不管穷养富养都是物质,没谈到核心的精神上的自信问题。如@玩火女孩QQ酱 所说,“富养只解决了一定向下的空间”,“而在向上的空间里,(只要女性不自信没有走出对男性虫拜的迷思),永远有更有钱有势有才的男人等着她”,“永远会被狩猎和折辱。”
对真相的隐瞒,对自信的扼杀,对斗志的打压,是人在精神上能遭遇的最大劫难。很不幸的是,我们相当多人,从很小就不幸遭遇了这一切,很多人还持续终身。
要像治愈慢性病一样,时常警醒,时常反思,时常磨砺,不断向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