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晋:石勒登场
上一篇 乱晋:司马越的布局
杀他的也是老熟人,公师藩的老部下汲桑和石勒。
公师藩去年被苟晞斩杀之后,汲桑和石勒就回到茌平老家潜伏起来。
茌平就是今天山东聊城的茌平区,西晋的时候这里是牧区,汲桑原本就是这里一个牧民的孩子。
他天生神力,手能举鼎,嗓门也洪亮,高声一呼,音达数里。
凭借着这些本事他能威慑一方,司马颖大概也是看上他的这点本领,任命他为牧民的统帅,汲桑从社会底层走上官僚阶层,他内心对司马颖十分感激。
如果是太平年月,他大概就会老老实实给皇家放一辈子马,但可惜他遇上了乱世。
最吊诡的是司马腾竟然还给他送来一个帮手:石勒。
石勒本是并州的羯族人,当年并州发生饥荒,司马腾最初的解决思路是人口换粮食,他在并州抓胡人卖到冀州当奴隶,这样一来,冀州有了劳动力,并州少了吃饭的嘴,还从冀州换来了粮食,也算两全其美。
石勒就是被他贩卖到茌平一个大户师欢家里为奴,因为他有相马的本领,结识了牧民的统领汲桑。
两人言谈之下,汲桑大为喜欢,师欢也乐得送人情,免除了石勒奴隶身份,送给汲桑做手下。
后来汲桑带着他投奔公师藩力挺司马颖,后来公师藩被苟晞所斩,他们就回到茌平老家隐藏起来,暗暗积蓄自己的力量,再后来司马颖被杀,两人干脆打出复仇的旗号攻城略地。
司马颖在邺城这几年的确积攒了不少人品,很多人都聚集到了汲桑帐下。
两人攻城略地,斩杀官吏,直逼邺城。
司马腾一开始却没有把汲桑等人放在眼里,他以为不过一群流寇,随便就能歼灭了。
但是他没有想到邺城经过鲜卑骑兵的洗劫已经完全空虚了,缺粮、缺钱、缺人,新招募的士兵也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战斗力很差。
最关键的是大家都知道司马腾个人积蓄深厚,当年在并州收刮的钱财都屯在邺城,但他“公私分明”——个人一分钱也不拿出来为士兵解决粮草问题,更谈不上发放奖赏。
所以他的士兵士气也很差,和石勒的军队一遭遇就溃散了。
等到兵临城下,司马腾才为每个士兵配发几升米,若干尺布匹,士兵们早已军心焕散,大家领了东西,立刻就散了。
司马腾什么东西也顾不上了,骑马就逃,但哪里还有机会,被汲桑手下上前一刀砍死。
汲桑占领邺城之后第一件事是挖出司马颖的棺材,供奉起来
所有事情都先向棺材请示,得到同意后再施行。
例如他会问:“殿下,我想在邺城搞一场大屠杀,你看行吗?——您要不说话就代表同意了啊!”
然后他就在邺城开始了一场屠杀,官民在内被杀了一万多人。
随后又用同样的方法请示司马颖同意后,一把火烧了邺城,这个从袁绍时代开始修建,曹魏时期各种扩建、司马颖镇守多年的城市,被他曾经的手下用自己的名义给烧毁了。
汲桑完全是流寇做派,他带着人马往南在延津渡过黄河,流窜到兖州,他的目标就是兖州刺史苟晞,当年是苟晞斩杀了他的领导公师藩,现在他要来寻仇。
司马越吓坏了,命令苟晞出击,他率兵挺进官渡,作为声援。
苟晞丝毫不惧汲桑,带兵迎击,双方两个月内打了三十多场仗,互有胜负,形成对峙局面。
汲桑毕竟是流寇,他没有稳定的后勤保障,消耗战对他十分不利。
打到最后,汲桑只有防守的份了。他让人在苟晞进攻的路线上层层设防,自己躲在后方享受。
他在邺城抢来了许多的貂皮和毯子,或许是从来没有享受过这些,汲桑将貂皮大衣都穿在身上,躺在厚厚的茵毯上饮酒作乐。
但这是大热的六月天啊,光着身子都要汗流浃背,这么享受是要中暑的。
汲桑不管,他等不到冬天了,他就这么穿,然后让婢女围住自己摇扇子,谁摇得不使劲就砍死谁。民间偷偷流行一首骂他的民谣:奴为将军何可羞,六月重茵披豹裘,不识寒暑断人头。
苟晞听说之后,攻心为上。
经常派单骑来到汲桑的防线前,为汲桑手下的将士陈述利弊,这些将士被说得心动或退或逃。
终于在天气转凉农历九月,汲桑的军队终于招架不住了,连战连败。
苟晞势如破竹,接连攻破他八座营寨,斩首一万余人。
汲桑和石勒准备带着残兵败将投奔刘渊,结果走到半路上遇见了冀州刺史丁绍,丁绍和他俩也是老相识,三年前公师藩当初刚起兵进攻邺城的时候,丁绍当时是广平太守,带兵救援邺城,就曾大败公师藩。
汲桑和石勒现在只顾着逃命,更不是对手,军队被打散,汲桑和石勒也各自逃命,石勒一个人逃往山西,汲桑则跑回老家荏平。
汲桑这次没能东山再起,就在当年年底,司马腾当年从山西带出来的乞活军,感念司马腾的恩情,几个将领田甄、田兰、薄盛临时组成一支军队,在荏平展开搜索,最终找到汲桑并杀了他,用他的头来祭祀司马腾,算是报了仇。
那首骂他的民谣又多了几句:“奴为将军何可羞,六月重茵披豹裘,不识寒暑断人头。雄儿田兰为报仇。中夜斩首谢并州”
同时他们还找到了司马颖的棺材,汲桑真是忠心耿耿,逃命都带着旧主的尸骨,可惜这位曾经的邺城之主最终也没能保佑他,司马颖的尸骨也被人扔到了枯井里——这也算是八王之乱的余波吧。
石勒逃到山西,他的命运就不一样了。
他不想空手去投靠刘渊,那样会被认为自己是来逃命避难的,会被他看不起。
石勒决定给刘渊带一份厚礼前去。
于是打听到在上党(山西黎城县西南)有一个匈奴小部落,酋长是张督和冯莫突,他们不接受刘渊的领导,石勒到他们部落,一番劝说,竟然说动了酋长,和石勒一起前来投靠刘渊。
刘渊大喜,封石勒为平晋王,统帅这个新归降的小部落。
这是石勒人生的第一桶金,但这桶金太小了,石勒不满足,他又把目光投向了乐平(山西昔阳县)的一个乌桓部落,酋长为张伏利度率领两千人盘踞于此。乌桓骑兵向来骁勇善战,大年袁绍就是靠着乌桓骑兵打败公孙瓒的,如果能得到这支骑兵,必然无往不利。
石勒决定收复这支军队,但硬打是不行的,他手里那点兵肯定不是对手。
石勒就玩了一出“无间道”他假装成的逃兵,来到军中求收留。
由于石勒各项本领出众,打仗劫掠从来都是一马当先,做人也非常有义气,很快就得到部落上下的喜欢,酋长张伏利度直接和他结拜为兄弟,石勒在部落中的地位迅速飙升,他乘机收割人心,渐渐赢得了整个部落的尊重,在大家心目中他的地位已经高于石勒。
石勒找机会突然抓住了张伏利度,当众询问大家:“我和他谁更有资格当你们的酋长。”
乌桓民众从来都是唯强者马首是瞻,立刻大声呼喊石勒的名字。
石勒就这样带着这个部落回到刘渊身边,刘渊大喜,不光将乌桓部落交给他统领,还封他为督山东征讨诸军事。
这里的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刘渊是把整个中原大地都交给石勒去征服了。
石勒没有辜负他的愿望,走得比他还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