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文心雕龙》(五)》陈再明22、6、25
五,风骨与气
风骨,是当时人伦品鉴上所常用的名词。《世说新语》中,所说″王右军道祖士少风领毛骨″、″旧日韩康伯将讨无风骨″此皆就人之仪态而言。而此种仪态,实皆为人的气的表现,所以风则称为"风气″,则指的是一种豪迈俊爽,生命力充溢丰满的仪态。骨在当时也称为"骨气″,指的是一种坚严难犯的仪态。
《风骨篇》之所谓风骨,依然指的是作者的两种不同的生理的生命力一一气,贯注于作品之上,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的形象。所以就两种不同的生理的生命力的自身而言,便可以说″气即风骨″。就文章的两种不同形象而言,也可以说"气是风骨之水″。总而言之,文章的风骨,皆由气来。
气之所以能形成风骨,实由气自身的有刚有柔。刘勰言气之刚柔,有就一人之禀赋而言,有就创作时,精神状态与枝巧的转换而言。创造文学艺术时的气,与平时的气,如果说有不同之点,乃在于平时之气,不曾凝注在某一种对象之上,而只是生命自然的呼吸。创作时,气是乘载著作者的感情与理智,以凝注于某一对象之上,而将其加以塑造。于是,生命的律动,便因得到升华而显著,由气的刚与柔的律动而成为作品的风与骨的形似。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