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有哪些突如其来的感悟?
查看话题 >停用社交媒体一个月,我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三个月前,突然有一天我精力衰退,整日瞌睡不止,还极度情绪化,具体表现为一件芝麻绿豆大的事都会让我歇斯底里,后来一查才发现,原来是怀孕了。
脑袋得知此事,见我整日郁郁寡欢,动不动还爱掉眼泪,表示非常担心我和宝宝的心理状态,于是建议我停止使用社交媒体,同时戒掉各类文艺作品(包括小说动漫广播剧电视剧游戏短视频等),看看情绪能不能稍加稳定,顺便趁怀孕期间提高一番精神境界。
期间,手机的存在若有若无。“有”时,出门扫码、与父母朋友视频聊天。“无”时,手机常常扔一边,人就不知往哪儿去了——每天都在弹琴、看书学习、写字谈天,日子一下子就过去了。

这一个月来,停用社交媒体确实提高了我们家的幸福指数。我的情绪逐步稳定,精神境界也呈龟速缓慢攀升,老婆开心了,老公也开心了,肚子里的宝宝也稳定下来了。
不做手机奴,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心如明镜般照见自己,更了解自己了
当手机不再是形影相随的同伴,便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长时间的独处。前两年我常常无法与自己相处,总觉得自己这不好、那不好,有很多做不到的事情,不符合心目中理想的自我形象。这些天的独处,让我开始深入地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情绪是如何产生、念头是如何出现,这才发现,原来和自己相处了二十几年,都没有真正地面对过自己。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有想法的便是自己。脑子里一发号施令,便跟着它的指令做到什么事情。一旦事情没做成,便陷入了负面情绪的窠臼,不是怀疑自己,就是自怨自艾。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念头都是过往不知不觉形成的观念——或许是听信别人的一家之言,或许是阅读社交媒体上的文章,或许是同处一个环境下的人共同的观念。而这些文章与发言,都一致地表明他们的态度,例如优秀的人是怎么样的,人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成功的人生要有什么……
世俗之见,或是看似脱俗的世俗之见,被流量至上的媒体捕捉,纷纷散落各处,传播到每一个内心迷惑的人手中,只需一瞥,便渗透入心,印刻在某处,只等某个瞬间生发,提醒你去按照这个方式生活。
按照世俗意义里的模版生活,真的快乐吗?以我个人的体验,是没有那么快乐的。虽然早早就过上了安稳的家庭生活,工作时间自由且不忙碌,物质暂且无忧,但心中始终无主——总是被自己的念头带着跑,被情绪带得团团转,工作有工作上的担忧,生活有生活上的担忧,这担忧是从哪儿来的?我也不知道。

家人说是没过过苦日子,去外面上几天班就好了。脑袋说这叫内无主,内心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树立自己的信念,也尚未建立属于自己的原则。一位长辈说,没有清楚地认识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这是你们这一代年轻人的通病。
于是,莫向外求,需回过头看,照见自己。

自己是谁呢?是如雪片般纷飞的念头吗?念头总是去了又来。一念未去,一念又生,念头有时候甚至会互相矛盾,你能从中得知哪个是自己吗?是如天气般阴晴不定的情绪吗?情绪也去了又来,反复无常,常常是一个念头引发了一种情绪,自己不过是听从了念头、跟随了情绪,任情绪摆布罢了,又怎么会是自己呢?自己是这副身体吗?身体总有走到尽头的时候。容貌、身材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无论如何付诸努力,都不能挽留上一秒的音容笑貌,又怎能将自己付之于身体呢?
照见这些变化,便慢慢地从世俗观念中挣脱。那些紧紧握在手里的东西,正在一点点放下。于是,情绪也变得稳定下来了。
顽固的自我,正在一点点褪去
我们生活在一个“自我”至上的时代。社交媒体不断鼓吹“自我”,“自我”被外物所定义——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学历、事业、家庭,还有生活上的衣食住行,业余时间的兴趣爱好,仿佛在说“你用了什么样的东西,就是什么样的人,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自我”的价值,也被翻来覆去地讨论。“自我”的价值是什么?婚姻是不是会让人失去”自我“?生孩子是不是会让人失去”自我“?

受到多年西方文化熏染的我,一直认为“我”是很重要的。“我”的声音很重要,于是竭尽所能地发声;“我”的感受很重要,于是会在意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自我感太强,以至于我行我素,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然而,自我感过强的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来自“自我”的影响。有的人会为别人的评价所困扰,有的人会在感情里步步为营、计较各自的付出,有的人会千方百计为自己谋利益、日日计算得失,有的人会为外物患得患失,有的人会朋友很少,有的人会极度情绪化。
当放下手机,便看不到目所能及的“自我”表达——社交媒体上眼花缭乱的生活分享,朋友圈里晒的各种照片,以及短视频里不同人生活的形态。少了对他人生活的窥探,便少了艳羡、向往与若有若无的比较,也少了对他人生活不同处的不理解。
这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别人的生活和我无关。我的生活呢?也与别人无关。

明白此,便不会被社交媒体吸引了目光,而是专注于自己的生活。
日常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是一个入口,让你照见自己,看到自己的“自我”是如何作用,左右你的情绪与反应。
比如学钢琴。去年我开始学,一旦学得不顺利,弹不出想要的效果,就气愤不已。一气之下不学了。上个月又开始学,这回弹琴的时候注意到漫上来的念头与情绪,才发现是“自我”的急于求成在作祟。我明白,事物都是缓慢生发的,弹钢琴需要大量的练习,而越是急,越是弹不出想要的效果,反而让人中途放弃。知道如此,急躁的念头便消失了,练琴也就顺利了许多。

因此,每天做事、遇事,照见自己、反省自己,顽固的自我便一点点褪去,更有耐心地做事,没那么急于求成,没那么迫切地寻求他人肯定,也更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心中的顽石也一点点变得圆融、透亮。
对事物的认知有了全新的向度
深入地观察自己,我发现自己以往总是非此即彼地看待事物,分别事物为好坏、优劣、高下、你我,以至于情绪会因为对一件事的看法而波澜起伏,遇到我认为的“好事”,便欢天喜地,而当这“好事”一旦成了“坏事”,就心灰意冷。
在安徽,有幸遇见修立书院,听山长连山先生讲一节课,获益匪浅,回京后便开始读老庄,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体验,这样的观念便逐渐颠覆了。

事物本身即是如此,是生命不同阶段、不同状态下的显像,哪有好坏优劣之分呢?以前只要一天没创造什么价值,例如读书、学习、工作,就会感到焦虑,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这三个月的休整,反而让我对赋闲释然了。不再像对待工具人一样对待自己,不再是紧巴巴的、时刻拧上发条的状态,而是调整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对生命的认知,这时候,退后一步,反而是向前。

正如做一件事,从世俗意义上看,做这件事肯定是有别的目的。世人皆为达到目的去做事,却不知做事本身即是如此。为了目的去做事,就会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目的达不到便患得患失,目的达到了却也不欢喜。而单纯做一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理由。
就像我妈问我,脑爸为什么吃蒜?是因为大蒜有保健作用吗?我说:脑爸单纯是觉得蒜好吃才吃蒜,谁管那什么保健作用。
而曾一度困扰我的身体发肤之变化的问题,也逐渐消退了。记得连山先生的书里写到过,过去的每一天都不少过,每个年龄段的美感都有所不同,怎能以历经岁月沉淀的美与孩童时期天真稚嫩的美相比呢?知道变化时时发生,就没那么在意脸上冒了几颗痘痘、头上多了几根白头发与随着肚子涨大而来的妊娠纹了,那些曾跟风购买的护肤品也消失在我的梳妆台上。

事物之浑然一体,并不加以区分的不二法门,随着读书与生活,也慢慢地渗透入心里。
小结
其实,停用社交媒体一个月的收获,远远比想象中的要多。心会像一杯水,沉淀出各种杂质,然后变得安静、变得透明、变得柔软。以后我会持续下去,有新的进程也会更新!
屏幕前的你也可以试着放下手机,看看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哦^_^

是名一鹿
95后夫妇 自由职业 居于北京六环外的乡下
英美文学master&writer x 青年艺术家
青衫仕至千钟禄,白首归乘一鹿车。
我们共挽鹿车,追寻心中的桃花源。
记录生活的一点点美,一滴滴幸福,
分享别样的生活美学,人生哲学。
我们家的🍑店:
是名一鹿 原创艺术 中式字画
墨野 武夷山岩茶红茶
微博:@是名一鹿(日常)
微信公众号:是名一鹿(干货)
b站:是名一鹿(生活vlog)
抖音:是名一鹿(艺术短视频)
微信:mingyuecangshen

持续创作,欢迎关注!
-
若水呆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09 10:54:54
-
豆友263045076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30 05:41:22
-
艾米粒秀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08 18:12:40
-
如是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12 15:06:11
-
海边的树袋熊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11 15:08:45
-
卦中有卦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9 08:10:47
-
大熊熊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7 23:34:32
-
豆友201673489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6 22:03:16
-
欢乐英雄~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5 10:09:47
-
七月里的敏敏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4 16:04:23
-
夕夕悟空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4 13:00:29
-
更多的雏菊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3 21:17:07
-
明天我死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3 18:06:05
-
兴安哈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3 17:38:43
-
松塔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3 17:16:34
-
柠檬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3 15:41:19
-
L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3 15:07:46
-
泽野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3 14: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