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叙事
从小到大,我的成绩都不能说太好。我还是挺叛逆的,只要是喜欢的科目,能学的比较好,不喜欢的科目就随便学一学。我的语文成绩也一般,对其没什么太大兴趣。尤其是对于一些名著,我几乎读不来。学生时代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无聊,看不下去,这些人的故事不好看,很平淡,还不如看杂志。另一个原因就是我总对所谓“权威”的东西,老师和家长推崇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厌恶,我不想去解读这些著作的意义,也不懂。名著经典就是这种“权威”的具象化,越让我读的,我就越不爱读。
直到大学毕业之后,我才开始正经看一些书,并且也没有去接触一些所谓经典,当时看的是一些科幻小说,还有一些理论书籍之类的,就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是到了近几年感觉生活有了一定的经历之后才能开始看得下那些。我发现其中很多中文作品都在讲述一个主题--苦难和接受/克服苦难。包括《平凡的世界》,《活着》,《人生》,《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
我不得不承认这些作品我在看的时候比较投入,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并且看的时候总有一种描述不出来的复杂情感,让我感慨,这就是人生啊。看到这些苦难的人生,我觉得他们都很真实,我在自己小时候也经历或者听过身边人讲述其中一些相似的事情,很多地方都能调动我的情绪,好像真的到了他们的世界中,经常看完之后会蛮久地沉浸在这个世界里面。
这个主题确实吸引人,对比起快乐,痛苦总是能让人记忆更久,悲剧总是能更加刻骨铭心。这可能是因为人类的本能,我们每个人都经历困难,每个人都有过创伤。因为要生存下去,我们天然的记住更多苦痛,记住他们才能对危险和困难更敏感,可能如此才养成了这种跟苦难共情更深的特性。
你跟别人分享快乐可能不会长久,但是分享自己的苦难,甚至是一起经历苦难,却更容易靠近。我自己在课堂上讲知识,其实很多学生他们也不是太在意,但是一旦我涉及到自己经过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故事,学生们就更爱听。这个故事要是讲的都是好事,大家会觉得听一听也就过去了,要是跌宕起伏,困难重重,就能调动情绪。就跟我写的东西一样,那些小确幸小美好,那些干货和思考,没什么人看。写了一个农村大学生所需要经历的困难,阅读量倒非常高。
很多想引人注意的,就在走这条路。讲故事,尤其是讲苦的故事,如果是在苦难之中,还有一些光芒、希望和力量,甚至逆袭在,总是能带来更多关注,读者太容易被感动了。具体例子就不举了,太多了。
话虽如此,现在的我,不太喜欢这种讲苦难,然后来个人性、生命、希望之光、或者“这就是生活啊”的调调了。经典文学作品已写成,也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自有它的价值在,我不懂怎么评论。只不过可能以后会对这类主题兴趣减少。肯定不是因为我不能共情,毕竟谁没吃过生活的苦呢?有可能是看多了,觉得麻木了。
不喜欢这种叙事调调,是因为文学作品之外,很多人在拿它用于其他目的,不怀好意。比如说博关注的自媒体博主,还有利用这个营销的商家,以及想要传递特定价值和意识的一些主体,都在利用苦难叙事来做营销。这个跟利用人同情心和同理心的骗子我感觉是差不多的,虽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是作为有利一方,如果有利用的目的,就很让人不齿了。作为受众,我们要警惕这种内容,很可能是自己的同理心被消费了,人家只当你是流量数据和利用工具。
还有就是作为普通人,我觉得不应该过多的沉迷苦难叙事,主动接近甚至寻求苦难(俗称作死),自我感动,强行加悲壮意味。有些没必要吃的苦,可以通过理性而避免的苦,可以不要去吃,然后感动自己,当成谈资。明明可以通过更好的计划去完成的事情,非得要等到死线快到的时候加班加点熬夜发圈。明明可以分析,听取意见,多做考察谨慎创业,非得要失败了欠一屁股债,然后写个文章或者发个视频说多么不易,打工还债,不能失去希望。类似地,也有家庭不幸福的,明明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去避免那些苦难,却非得委曲求全,默默付出感动自己,然后说自己有多么得不容易,见谁都要说一遍。
努力、奋斗、突破困难,探索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等等在我看来都是很好的事情,都是生命活力的体现。苦难是其中一个部分,它存在,而且很多,它们是绊脚石,其实是次要的东西。但就像我们会沉迷享乐一般,我们也有可能“沉迷”苦难,及其带来的感动,然后你就忘了你本来的目的是什么了。不要把苦难作为焦点,把事情变成了“我要克服苦难”,把闯关,克服挑战变成爱好。我们的焦点应该是,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把精力放在实现这些目标上,而不是碰到困难,就跟困难杠上了,爱上了解决困难,没有困难也得给自己造一个,忘了自己本来的目的是什么。
就个人来说,我更喜欢那些有“干净的正能量”的人,不总是强调自己有多辛苦(所有人都辛苦,都难)多不容易,多缺这个那个的,而是真正积极地在思考和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我更爱丰子恺和汪曾祺,他们都是苦年代的人,经历的困苦肯定不止他们轻描淡写的那样,但是他们还是有很多热爱,苦难对他们来说只是插曲,是要克服的,但是行为和目光上都没有停留于此,而是把生活本身当成目的。所以他们才豁达、幸福,让人觉得单纯、可爱,心向往之,而不是给人一种悲壮的印象,尊重但令人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