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山访学记
声明,本人不信佛教,以下讨论均基于学术角度和立场
声明,本人不信佛教,以下讨论均基于学术角度和立场
声明,本人不信佛教,以下讨论均基于学术角度和立场
随州之行收获颇多,尤于佛学所得丰富。犹记与悟入法师讲谈佛法,倾吐多年于佛学之困顿,遍及唯识、中观、般若、如来藏之学,法师皆能一一开示,一疏心中之疑窦。如论唯识,尝思阿赖耶识主体间性之问题何以解决,今古唯识何以相分,万法归唯识然则何以转识成智,种子是否为有等,法师一一解释之。主体间性之问题,记沈庭师尝以共相种子与不共相种子解释之,然则何为共相种子,何为不共相种子亦不甚了了。法师论唯识之主体间性,言阿赖耶识犹如电台之频道,六道众生于不同频道(阿赖耶识)中变现世间诸法,故恶鬼道有恶鬼道之法,人道亦有人道之法。然则人道众生既于同一频道之中,则种子所变现世间诸法亦同,故唯识主体间性之问题可得而解矣。又及今古唯识何以相分,古唯识者,但论万法归唯识,唯识遍生一切法,不及法相之细微分析也。然世殊事易,众生之根性江河日下,是故但论唯识遍生一切法亦不足以解惑排忧,故不得不论及何为众法,何为唯识,此为今唯识之法相唯识学也。于兹亦觉此颇似西方哲学之现象学转向,传统形而上学但论现象界本于形上界,亦不及现象界如何自身得以呈现,故不得不转入现象学之分析。此现象学之分析,现象学之还原与唯识之法相分析与证自证分何其相似也!亦悟佛法之高深,言西哲千年后所言也。
又及唯识之方法论问题,余读唯识,但觉唯识理论兴趣极强,然则于实践处所论不深,颇疑唯识之学乃理论与实践相割裂之学。又疑唯识之主观兴趣之颇强,然则唯识之学何以救众生于解脱,此非流入小乘之学乎?悟入法师言唯识之学,虽理论旨趣颇为纷繁,实践旨趣亦不下于其理论旨趣也。若于理论处悟入万法唯心造,一切归唯识,则世间万法如梦中幻影,故能转执万法之有漏种子为清净之无漏种子而得转识成智也。又唯识实为大乘之学,菩萨知众生不知万法归于唯识,故留有众生阿赖耶识之习气以入于众生之识而救众生也。此论甚高,闻之欢喜赞叹。
又论及种子是有是无,法师言种子不可言有亦不可言无,种子实于刹那生灭之不可思议境界也,何为刹那生灭,如跷跷板,左板升则右板降,左右板之升降实于极微之际,无先后之分,此为刹那生灭也。是故唯识虽言种子,然则种子亦不可执为实有也。
于唯识外,又及般若如来藏之学。尝读佛法,颇疑般若如来藏之学互相矛盾,读沈师之《从非本体到心性本体》,闻复旦大学傅新毅教授之佛学讲座,亦见此说,由是颇信如来藏之学为佛教中国化之学,于印度佛学之中观唯识格格不入也(甚至由是信《大乘起兴论》为伪经之说)。悟入法师之回应境界颇高,佛法为对法,汝所执为何,佛所破亦为何。如中观解空之末流入所谓“恶趣空”,故有唯识之万法唯心造而破之。唯识之末流亦生否定佛性之弊端,故有如来藏之法破除之。如天台判教亦言佛有五时三教之说,是故不可执于文字体系,以哲学之眼光看待之,判如来藏与中观、唯识相矛盾。中观,唯识与如来藏,析言之亦皆为戏论,以是破执也,所贵不在戏论,而在戏论外之旨趣也。佛言,执于文字戏论如立于山顶细数岸边之沙,劳神而无功。闻此论,当下明朗。记太虚法师论佛教,以为释教乃即宗教即哲学之学,是故执于佛教之宗教意,则佛学之哲学遗产不存矣。而若执于佛学之哲学意,则难免死抠字眼,痴迷文字戏论,亦难得释氏言外之旨趣也。
或论及禅宗之佛性论,亦颇有启发。于大洪山慈恩寺见臭虫甚多,心生憎恶之情。又念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免疑臭虫是否有佛性也。获一居士解说,言心生分别法,则众生皆无佛性;而观世间分别,于第一义处不动,则所见之草木皆有佛性矣。启发甚大,亦之前读佛经执着文字戏论之害,难解佛法言外之意也。
-
小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20 13: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