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
中国传统里,牛郎织女每隔七年,鹊桥相会一次,浪漫凄美。
日本文化里,牛郎却是“男公关”或者“出卖色相的男性”的代名词。好理解,因为牛郎是平民,织女是仙女,就像男公关往往处于缺乏金钱和社会地位低下的层次,而消费牛郎的客人往往是有财富余地的女性。
可是日本人为什么要这么叫呢?或许是因为日本的社会已经现代化了,发展到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很少互相通婚了,对于不同阶层的相互往来,除了工作场合的需要,和娱乐行业法理上不可触碰的偶像,就只剩下合法的风俗行业从业人员了。所以摸得到的是牛郎,摸不到的是偶像。毕竟传说里织女和牛郎是相互之间接触过的,两人还过起了男耕女织的小日子,不然也没有后面的王母娘娘大怒的情节了。
但这样在我们耳中,就总觉得有那么点不是个滋味了。我们的浪漫凄美爱情神话,七夕还要过个节啥的,你们这么叫,感觉有点怪怪的。
日本人也有自己的一个听上去有些相似的“平民男性遇到神女”的“浦岛太郎”传说。
浦岛太郎和牛郎大致上是差不多的经历,平民遇到了公主。但是浦岛太郎没和公主在一起,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款待之后就回家去了,可是走的时候公主送给他一个盒子,回去之后一打开,浦岛太郎就变成了一个老人。
所以还是有些不同,并且可以看出日本人应该是比较偏向尊重一些后者,没把他的名字安在“出卖色相的职业”上,或者说从情节安排上,就让他恪守自己的本分,没做逾越自己平民身份的事情,而即便如此,事后他还是遭到了迅速老去的惩罚。
如果说这是必然的环境因素决定论,没什么好讨论的,那其实并非这么简单。日本近现代恰恰有平民与贵族通婚的事例,昭和时代的明仁天皇的美智子皇后就是企业家的孩子,当然是精英,但却也非皇亲国戚之流的贵族。天皇夫妻二人通过网球结缘,整个相爱过程,有人会类比于英国的戴安娜王妃。
但从结果看,倒是倒了个个,英国的戴妃被传出轨,离开皇室,车祸丧生,日本的美智子皇后五十五岁成为皇后,在位三十年,三年前正式退位,成为了“上皇后”。
第一个层面,是日本的“民族性”,所谓心理,从这个层面看,日本更应该倾向于浦岛太郎式的安分守己。而第二个层面,是日本具体的情况和选择,或者实际,这个层面上,日本完全做出了不同于以上心理的抉择。
这里想到这些,或许是想提及,我们有时试图用简单的“主义”等帽子来定义一个人,或者一种制度,虽然能够得到一种较为恒定的感受,甚至是智商的优越感,但是同时如果忽视了具体情况的变化,囿于自己看似固若金汤的认知,有时往往反而容易故步自封,掉进思维陷阱,落后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