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一直游离于现实和超现实之间。我们讲“三生石”是相信生命不只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这个缘分,生我之前谁是我,死我之后我是谁。这种缘分轮转的因果是《红楼梦》的主题。
中国人信因果循环。不管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还是“天理昭昭报应不爽”,亦或我们从小听到大、学到老的道理,无疑不在告知世人,今日种下的因他日必有结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下长大的人,都对“因果”二字都有自己的体会。红楼梦的作者要写的是自己一生的梦幻,繁华根本是一场梦,作者或许根本不在意结局。他只是告诉大家,在所有的生命中,权力、财富、爱情,全部是一场空。他要告诉你,知道是空,你还是执着。知道归知道,执着归执着。《红楼梦》的迷人就在这里,明知道所有都是空的,可是每一刻又都在执着(红尘中的执着)
《红楼梦》在写这个“痴”字。生命里执迷的东西,没有办法解释的“爱”,就是痴。“还”这个字,相对于“痴”,是《红楼梦》的主题核心。所有的“痴”,都是因为要“还”一些东西。人世间如果是一个“还”的哲学,很多不可解的、荒谬的、啼笑皆非的现象,就有了懂得和超越。
我们生命中总会遇到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有时候就会用“痴”来形容。纯粹一点说,这其实算是个好词,因为它执着的沉迷其中,只要不伤害他人,就有自得其乐的享受。可通常,身上带有“痴”属性的人,很难绝对的脱离对别人的影响甚至给他人造成的伤害。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到头来,这就是生命里的真相。权力、财富、情爱,在执迷不悟的时候,都是真的;经历过了以后,可能都是假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红楼梦》觉得人活在迷梦当中,如果梦没有醒,没有办法知道梦的本质是什么。正因为有这样的主题,才会让看过的人觉得揭露了生命的本质般难以忘怀。
《红楼梦》不是推崇出世的斩断,而是让世人经历入世的所有感触,最后证得正果。这个过程是持续的,至于采取的是儒释道还是别的方式,结果并不是终局,过程才是精髓。
命运二字很难精准解读,讲究一个机缘,也讲究一个时机。如果机缘不够,就遇不到点化你的人或物,可能也缺少一些运气让命道变得顺畅。如果时机不巧,则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直白一点举例,这世上有一副你命定的箴言,如果机缘不够可能压根遇不到,如果时机不巧或许你遇到了也很难顿悟参透。
当然,人都是有不服输的那一面。或许会觉得人定胜天,或许会觉得我命由我不由天,也或许觉得信了箴言反而让自己束手束脚不如不信。所以,即使知晓箴言预兆的前路,没准依然按照自己认定的轨迹前行--也许会因此改变了造就另外一番境遇,也许恰恰印证了箴言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