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短篇小说有感
最近同时阅读了几位短篇小说作家的作品,因而获得一些阅读的感悟及创作的感悟。
首先谈谈作为读者的感悟。这些作品分别是《纳博科夫短篇小说集》,卡尔维诺《短篇小说集》,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和米兰昆德拉的中篇小说《慢》,再加上从前的《契科夫短篇小说选》,《莫泊桑短篇小说选》,以及毛姆的一些短篇作品。
如果可以探讨的更加自由,如同米兰·昆德拉对于小说的边界,不止于写作的形式与方法,还有更多的个人认知价值及经验诉说,那么这些作品给予的闪耀更加辽远,才是人文艺术带来精神追求的意识提升吧。比如,米兰·昆德拉。这并不是一位标准意义的作家,或者精准的来说,不是一位学院派认知严肃文学的宣科者,无论题材还是写作风格,尤其是写作风格。但老米,一位存在主义的思考者,现实意义的探索者,和人文艺术的广泛涉猎者。他擅长剖析现象,罗列现象,运用现象为故事,众多故事,类比故事,来准确表达本质。而本质表达范畴,往往是他的题目。同时他使用的现象(故事,情节)均来自思考视角,涉及政治,音乐,文学,历史,和哲学,数学等问题。米兰·昆德拉作品的美好正是他思考的闪耀。
如果只从短篇小说的诗意及艺术性,阅读美感来看,一定是纳博科夫与卡尔维诺,当然他俩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之美。纳博科夫的全部思考用来写作,甚至每一短篇都是他不同写作形式的实践。有的是希腊神话的想象,有的是现实描写,有的是书信,有的是人性心理深层探讨,有的是人物角色晶体式递进增加。每一种不同写作的形式中又藏有统一的纳博科夫小说的美感,暗黑思乡诗意的美学。当然,鄙人谬见,他的短篇也力求诗意的美学,他所鉴赏的美学。于我,纳博科夫是暗黑的高手。无论是他暗喻的象征,还是他对于死亡的探讨,还是他的短篇的大部分郁郁寡欢的结尾,还是他有着的黑丝袜情节。但不能否认这中间存在的美感。
“松树长得密密实实,树干细长,越往下跃粗糙,颜色也越深,越往上颜色则越嫩。斑驳陆离的阴影落在树干上,如树斑一样。树下的衰草里落满报纸的碎片和阳光的碎片,二者对比着似乎作为补充。人的悲伤欢乐也许无关紧要,主要的是阴暗和光明可以同时在一个大活人身上上演,多少琐事可以和谐共处于特定的某一天,特定的某一时刻,共处的方式又是那么独特,别无二致。”
还有他的思乡之情。“紫罗兰的香皂”,“桦树林里夏日游览车的停车点”,和“阳光里的闲扯”。太多的短篇涉及了家乡,有了俄罗斯的气息。无论主人公是谁,故事发生在哪里,有着怎样的结局,和多少矛盾与冲突。家乡,尤为背井离乡的人,更是凝重于心,宛如皎洁的月光。在幽蓝的心境中散发着更加忧郁的光耀。这样的描写同时更加着重纳博科夫的暗黑之美,更为黯然伤神的黑色之美。
接下来是卡尔维诺。卡尔维诺的短篇以童话,和孩子的视角为主。充满着阳光,朝气,浪漫及纯粹。阅读卡尔维诺的文章最大的感受像盛夏时分托斯卡纳的第一缕阳光洒进葡萄园的叶子上,连欲滴懵懂的露水都是温暖。短篇中有多篇青少年时期男孩子群伙儿打仗游戏的情境,还有着男孩儿初次经历的事情而意识到成长。也有着很少一部分现实主义,不过结局与情节大多是温暖。
之后是传统意义的小说故事性。丰盈饱满又引人入胜的故事性的是欧·亨利,莫泊桑,契科夫,和毛姆一些短篇作品。欧·亨利与毛姆同为讲故事的高手,以最短的时间令读者身临其境。这也是短篇写作一种需要具备的能力吧。也是偏重与读者沟通的作家擅长的方式。他们同为擅长巧言令色的人物语言描写,擅长勾勒形色各异人物的行为来突出其性格特点及背后迥异的思想特征。这种反差性反而最是吸引读者。这或许来源于二人从事写作之前的工作经历及对于解读人的热忱。但欧·亨利更加柔和而圆融,结局较之毛姆更加犀利及出乎意料。
最后是契科夫及莫泊桑的短篇。创作者的小说文典。二人玩味传统小说情节与故事性可算到达极了致。契科夫的写作风格在不是悬疑小说的情况下有着更胜一筹的扣人心弦。如果说毛姆与欧·亨利有着刻画迥异人物肖像的能力,那么契科夫则是心理学家挖掘出人类的劣根性之后又如画家一般细腻的呈现出,并运用着社会历史背景衬托出更加阴暗隐秘却众人皆知而麻木冷漠的现实境遇,人吃人的现实境遇。于是,阅读契科夫需要天明暖日的下午,再配上任何作家的作品调剂。因为任何作家,哪怕是陀陀在契科夫的面前都是阳光的,温和的,惠风和畅的。令,女人在契科夫的作品中也是被贬低到某种程度。始乱终弃是容易的,出轨是常有的,意乱情迷好像是本性。所以契科夫的作品,是文典,但很难找到阅读舒适与美感。
终于写到了莫泊桑。在我的短篇小说认知中,莫泊桑就是终极,是大师,是无可挑剔。人性,故事,思考,浪漫,愉悦,现实,所有的要素于一身。无可挑剔。哪一篇?哪一篇都是。连他刻画的贵族私生子成为了马夫都散发着多重回味。人性的冷漠,贪婪,欲望,但却有着基本的良知,情愫和无能为力的荒谬,以及描写时流露的浪漫,笔法的柔情似水。莫泊桑的短篇像今天下午倏而入耳的朴树的现场,在某一代,某一种人中呈现了永恒的情怀。温柔诉说着冷漠的现实是人生无法抗拒的本性却一如既往的追求心中本真的纯良。
-
数字信号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17 21:59:14
-
ᠭᠠᠳᠠ ᠮᠡᠢᠷᠡᠨ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17 21: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