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篇 附录4 胶澳地区边界军事地理位置的说明
租借地区海湾北侧的边界
这条边界由自然地形截然不同的两部分组成:山区部分和平原部分。
山区部分自黄海岸边第一号界碑起至白沙河流出山区的第13号界碑附近止,其长度约为28公里,相当于整个边界线长的2/3。
边界穿过的山脉有崂山和石门山。英国人的海图上将石门山称为东崂山,这个名称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它说明了石门山不是一座独立的山脉,而只是崂山的一部分,英国人称崂山为楼山。然而,一方面由白沙河南源,后为此河本身,另一方面由张村河冲切成狭窄的山谷,将石门山和崂山明显地分开。从其形状来看,石门山实际上是崂山的前麓。
这座山的东部和南部直接海拔平均700多米。其东部和与边界平行至王哥庄山隘的主峰甚至平均海拔超过1000米,其最高峰崂顶,位于整个山脉的中部,海拔高度约为1130米。①
山脉的西侧和北侧位于真正山体前的是初露的山头,它们属于伸展到平原的过接地带。这里也有极陡的山坡,正如山脉本身不乏陡峭的石壁、碎石滩和狭窄幽深的山谷,以及难以通过的光秃山脊一样。之所以说,崂山和石门山难以通行,原因即在于此,而且这一带相当缺水。这里只有少数的大路(将在后面提及)和几条只有牧羊人才能走的羊肠小道。虽然白沙河、大河(Da ho)、夹河(Tschia ho)及其他溪流的流水都来自全年水质良好且充沛的源泉,但大量的降水都很快流入山谷,并以惊人的速度流出山区。尽管如此,山里绝非缺少植被。凡是可利用的小块土地,上边不是生长着中国人精心养护的低矮炭薪林地,就是山草肥美的牧场,这些牧场为山区周围提供冬季饲草。
山里居民稀少。中国人不喜欢把山区作为他们的居住地;他们还不善于利用山区的财富。在主要山谷地区,特别是白沙河谷地,还经营农业。在深山里也有零落的庙宇及护林人和水晶石寻找者的小居民点。水晶石制成的眼镜,在华北是很珍贵的。除此之外,也有牧人的茅棚。
如上所述,白沙河的南河源与张村河汇合后将石门山与主山脉分开。另外,主山脉由白沙河的主河源和大河分割成较大的东部和较小的西部两部分。租借地的边界线在包围着中国一侧上述河流各山谷的山脊上延伸,并在该处才向下直达白沙河部分,崂山西底坡的山脊在那里开始变缓并消失。
边界线大致和山谷与山脊平行。除了从开辟的通路,即使个别敏捷的人想翻越边界也很不容易,对部队来说就几乎是不可能了。已开辟的通路只有三处:
(a)沿海岸有一条从沙子口经登窑②和麦窑至崂山湾王哥庄的道路。这条道路在南窑半岛身后几百米长的平坦地带越过边界,最远可到达麦窑,且只有到这里才称之为路。再往前去,特别是在北边崂山的涯岛角③直接耸出海面的地方,那里的路糟糕到根本不适于部队运动。要改善这条怪石嶙峋的山路,需要几个月的施工。
(b)从沙子口河谷向上,有一条通过白沙河隘口经王哥庄隘口到王哥庄的路,和从北窝④经过断崖隘口⑤到王哥庄的一条路。
(c)一条从解家庄直接到王哥庄的路。
上述三条道路穿过险要的隘口,但可用于牲畜运输。
石门山虽说大大低于崂山,但除此之外,还要补充一点,它的上面根本无法横向通过。它像胶州湾附近的大多数小山脉一样——如海因里希亲王山⑥,似一堵高大的石头峭壁,想修筑一条跨过它的路,是不可想象的。
石门山结束于李村以北王哥庄河的低洼处,而不是在崂山湾,只是在那里才有了第一条南北向的通道,从那里再往西还有从沧口到宋哥庄和仙家寨的大路。这些道路通过1~300米高矮不平、不易通过的石门山西部余脉,这些余脉在沧口以北十分陡峭地沉入海湾。这个地区被笼统地称为沧口隘口。从富饶的即墨平原到沧口和青岛港口区的整个陆上交通通过这里,有时是相当繁忙的。这些道路主要用于畜力车辆。山北侧则豁然开朗,变成了平原。
北部的边界线自白沙河流出山区处伸延至该河在胶州湾入海口的第22号界碑,约在女姑口以北2公里处。整个边界线沿着河床北岸中国一侧。白沙河在这里是一条真正的低地河流。距离源头4公里处有500米的落差。再向下4公里,落差为170米。在石门山和崂山间宽阔山谷的11公里长河道上,落差为50米。而在离入海口14公里长的河道上,落差仅20米。因此,在旱季,从山区流出的水在沙质河道上只能流过一小段,然后即渗入地下,并在入海口处从地下进入海湾。它在地下渗得并不深,可以很容易挖坑取水。从10月至次年6月的这段时间,河道中不会形成什么障碍,只是在若干地点,车辆和骑手在过河时须加以小心。
在7~9月的雨季里,白沙河也并没有什么难以通过的障碍。由于地面平坦,所以白沙河很宽,只有来自山涧的大量流水的巨大压力会使它的水流变得很急。但各处都不算深,炮兵无疑是可以通过的。
白沙河谷地总地来说是德国租借地中也可以说是50公里区域内最富饶的地区。白沙河和石门山之间的地带尤为富饶,这里人口稠密,畜牧业、果树和葡萄种植都很发达。这个河谷地带,完全可从女姑口山一侧和石门山另一侧据守。
租借地区海湾南侧的边界
海湾南部的边界线划在最低处,同时也划在这一侧包围胶州湾岬角的根部。这个地区都不在高水位线5米以上。有一条“老运河”⑦穿过这一地区。据说这条运河是明朝年间为将贡品运往北方而修筑的。当时它是通往胶州湾的第二条通道。由于水流急,所以吃水浅的帆船是很难通过的。现在这条运河河道一部分已经被泥沙淤塞, 另一部分则变成了沼泽或农田。这条河道靠近海边的入口处,阿尔柯纳海⑧北部地带和黄岛西南方的海湾地带很浅,即使涨潮时船只也无法抵达运河河口地带。落潮时运河河口露出3公里多的陆地。运河紧西边,地势隆起,形成约70米高的金字塔形山丘和圆形山峰;它们比运河东部和更远处的山丘要高些。
海湾这一侧土地的自然状况不如海湾对面和胶州—即墨平原的状况。它只能为人口并不多的老百姓供应有限粮食。沙质土壤夹杂着沼泽地,几乎没有肥沃的农田。因此也缺少大路,而且乡间道路也只能通到小珠山脚下。
胶州湾内与阴岛和黄岛的高潮分界线
海湾的高潮线在很多地方标得不明确。这种情况特别是在海湾的北部和西北部, 那里是一片广阔的海滩。这种海滩只在少数地方有很窄的滩涂航道。这种航道只能 通行小船,如从女姑口来往于马哥庄和塔埠头的小航道等。这些小航道平均水深约为2米。但是其间也有些沙洲,即使在涨潮时,那里的水深也只有1.5米。
海湾四周有很多村落,村民主要从事捕鱼。在海湾北部一些地方的高潮线处分布有盐场,用海水晒盐。除去相当重要的塔埠头码头外,海湾中租借地以外并无大的港 口。但是有小帆船来往航行于马哥庄、岭村⑨——洋河口以南的一个地方——和阴岛之间。阴岛位于塔埠头山丘以南约3000米处。德国租借地在海湾内的港区有:租借地北部的女姑口和沧口、海湾入口处南部半岛上的薛家岛。
塔埠头就建在浅滩上,因为架了桥的沽河两条支流把它与陆地分开,所以被称为岛子。整个这一地区布满了货棚、货场和客栈。货棚堆放着到达的和待发运的乃至转 运的货物,客栈则接待来往于塔埠头的商人、小贩和脚夫。塔埠头是胶澳地区的港口区,也是山东省在这一地区最主要的贸易区。塔埠头对我们来说也具有特殊意义,特别是计划中的铁路将来由内地通到青岛之前,尤为如此。由塔埠头起,可以沿中国整个海岸,以及到日本和福摩萨⑩,进行广泛的海上贸易。直到现在,货物运输还是通过大帆船进行的,但这些船到不了塔埠头,而必须在离码头约5海里处抛锚。货物由舢板经由上述浅滩航道转运至塔埠头。
女姑口和沧口的靠泊条件要好得多。因为涨潮时大帆船可以在这里泊靠到距岸数百米处。然而塔埠头通过陆地运往最近的贸易地胶州城只有8公里,并且全是平地;而自沧口和女姑口通往最近和较大的贸易场地却更远些,也更为困难些。
薛家岛不适合作商贸区,因为主要的商贸往来被吸引到位于阿尔柯纳海西南角的灵山卫。
阴岛和黄岛两岛通过高的浅滩和陆地相连。落潮时有踩实的可通行的干路穿过浅滩。两岛土地贫瘠,其农产品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居民主要靠捕鱼为生。其渔获除自己消费外,一部分通过塔埠头运往内地,另一部分则用帆船运往遥远的地方。
阿尔柯纳海,这一位于埃佛林海角⑾半岛南部的海湾,大部分都是沙滩,一条水深只有5~6米、几乎不到200米宽的海沟通往海湾约一半处,但其两侧至海岸由宽阔的浅滩隔开。海湾西部的一些小岛在落潮时与陆地相连。灵山卫是海湾旁最重要的地方,这里帆船进出,贸易兴旺。其余村镇的居民主要靠捕鱼为生。
——————————————————————
① 崂顶的高度为1133米。——译注
② 今登瀛。——译注
③ 今八仙墩。——译注
④ 今我乐。——译注
⑤ 今劈石口。——译注
⑥ 今浮山。——译注
⑦ 即马濠运河。——译注
⑧ 今唐岛湾。——译注
⑨ 疑为今胶南王台镇柳圈。——译注
⑩ 即台湾,福摩萨是当时荷兰人对台湾的称谓。——译注
⑾ 今脚子石嘴。1901年改名“叶世克角”——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