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价值:“玩得真开心,明天见”
理论上
但我们却经常听到“活得累”
在第一场酒局结束后就毫不留恋地回家的人,拥有比这种虚构的快乐更多的现实中的快乐,比如自己的时间、家庭和爱人。他们在享受酒局的同时明白它的虚幻性质,所以能够微笑着说出“玩得真开心,明天见”,然后回家。
但是,没能拥有那些现实快乐的人就无法摆脱这种即便是虚幻却也近在咫尺的快乐。因为害怕自己被排斥,即便需要花钱,即便对自己的身体也不是很自信,他们还是不得不跟着一起去。他们即便在喝酒前明白酒局是虚幻的东西,喝着喝着也就不再纠结面前铺开的快乐是不是真的存在了,而会逐渐觉得这就是真实的,这里存在着真正的友情。
这样的人便会一直喝下去。
我在实际生活中也观察到了很多“无酒自醉”的情况,比如通过看小说、电视剧等方式沉浸在创作者虚构的世界里,或沉浸在自己基于现实世界的想象中。这种情况并非意味着这些人受到了蛊惑,也许终日沉浸于幻想之中,反倒会让他们感到幸福。然而,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一旦幻想破灭,他们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
认为自己不能且不应该孤独的观点,建立在孤独对自身生存不利的感觉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孤独不被人们接受的理由,仅仅是因为它会让人们联想到死亡,但它并非死亡本身。
辨明真相以后,你就不会觉得它那么可怕了。制造出“孤独是一种不可接受的状态”这一概念的最强大的动力,就存在于商业与经济活动之中而大众传媒也在每天不停地对其推波助澜。

孤独并不糟糕,寂寞完全没错。
背后的逻辑并非“因为某种辛苦的感受非常重要,所以最好体验一次”,而是因为孤独本身具有极高的价值,甚至到了我们应该去主动追求的地步。在感到孤独的时候,不要被击倒,而要转变心态,想着“这种孤独中有我想追求的东西”。即使现在处于无趣的状态,他们也能够进行一些思考。为了将来,自己现在能做些什么呢?可以想想这些问题的答案,做一些准备。
即使只是像这样做一些计划,或在脑海中描绘一张蓝图,应该也能使心情变好很多。而我们一旦向着确定的目标开始做具体的事,就会变得更加开心。到了这一阶段,也许很多人就已经脱离了寂寞与孤独。能够拯救一个人的事物是个人兴趣爱好、哲学或者知识。
友情也好,爱情也罢,都是自己对他人产生的感情,而不是期望他人给自己恩惠的感情。如果希望从对方那里获得些什么,那感情就不是真挚的友情或爱情,而只不过是臆想罢了。因此,即便是充满友情与爱情的人生,也应该仍然是孤独的一生。故而,大概也可以说,唯有了解孤独的人,才能充分感受友情与爱情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