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什么
查看话题 >36岁,距离Fire还有多远
写在前面
希望你看了我的故事,能明白,资产不是重点,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才是重点,那么,也许在焦躁的当下,也许会少一点焦虑。
大概10几年前,从上班的那一天起,我想象过自己未来的人生,默默定下了许许多多的计划:比如,30岁的时候要去30个地方,30岁就要退休;又或者像我在8年前的一篇日记里写到,计划最的生活是在不同的城市生活一段时间;还有其他靠谱不靠谱,着调不着调的想法。
现在的我,已经36岁了,期待一点一点在变少,表达的能力也在退步,回头看一下这些年,会发现,大部分的想法都没有实现,30岁要退休的我,真的到了30岁的时候,根本就还没有做好准备,只看着时间在一天一天的被耗光,每天晚上想100步,醒来之后又退回第1步。
大概在2016年的某一天,我忽然意识到,要开始为自己的未来盘算一下,不想被这样的日子给磨平了,突然意识,不行,我一定要做点什么,我要多赚钱!!!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讲,就是要累积个人资产。
其实赚钱这件事情,谁不想?
但是作为一个来自于普通小地方的普通人,很难会意识到到底什么才是赚钱?更不要谈原始资本累积?连听都没听过?对于大部分和我一样工资收入还可以的人来说,可能并不太会琢磨太多,只要上个班,拿个满意的薪水,偶尔摸摸鱼,还一下房贷,养一下娃,想买点啥,就买点啥,想出去玩,就出去玩一下,还能有点余额,那就开开心心每一天了。
时间过去了8年,老实讲,我觉得我做得并不算好,1是性格比较保守,不敢孤注一掷,也不敢钻太多空子;2是受限于很多客观原因:起步资金太少,政策限制以及对市场还不够熟悉,精力不够;
但不管怎么样,总算是有一些小小的资本了。
关于FIRE
这个词眼下就是当红炸子鸡,也是许多人的流量密码,Fire本质上是财务自由的另一种表达,与财务自由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追求财务的绝对自由,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在城市中产越来越焦虑的当下,又加之35岁职场困境话题被过分的渲染,越来越多的人对当下和未来有了太多的不确定性,而绝对的财务自由太难,而相对的FIRE看起来似乎更具有可操作性,于是,Fire快速在普通人中流行起来。我就不具体解释这一概念了,网上一搜有大量解释,如果有兴趣的话,豆瓣和知乎也相当多的讨论和分享,相信你看过之后,会对这个概念有非常全面的认知
豆瓣小组:Fire生活
有很多人提出了很多理论模型,比如4%,比如Learn Fire blablababla之类,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极少去关注理论知识,而是多关注自己的实际生活,如果硬要把某种模型和别人的经验套用在自己的身上,就本末倒置了;我追求的是更加坦然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写一篇论文是证明什么。
于我而言,Fire不是化解焦虑的百忧解,也不是一种某一种风潮,用Fire作为标题,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想干嘛,我在干嘛。在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长达数年的准备,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了解自己最想要什么,最在乎什么,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系统,而不是为了Fire而Fire,反而更加的焦虑。
有多少资产?
既然我们谈到了过去几年我在尝试累积原始资产,又讲到了Fire,那我肯定不定期检视自己,我现在到底手上有多少资产


不好意思,可能让大家失望了,没有比大多数的人多,也和大多数在上海的家庭一样,房产占据了家庭资产的绝大部分。
工作了14年,这大概就是我所累积到的全部,事实上,最主要的快速积累还是要从2015年开始,基本上前8年的时间,就是买了2013年买了第一套房,如果看过我的日记,就知道那是一套老破小,当时的价值也不过200万,当时的我不懂,其实这是我犯下的第一个错误,之后我会来给大家讲一讲,在我意识到需要积累资产这件事情之后,所犯过的无数个错误和踩过的坑。
另外,除了我本人的资产之外,战友还有2套江浙沪三线城市的房产,总价值大概在500万左右,但目前还跟我的关系不大,之后我也会来讲我们两个对于关系的未来规划。
除了上面提到的资产之外,我大概2019年下半年之后就已经没有上班了,2019年到目前,资产还增加了100万左右,主要还是来自于之前的房产增值和变现。
2019年离开工作岗位的时候,工资收入已经在一百万左右了可以说成也工资,败也工资,13年到19年,这6年的时间,是我的收入水平在快速增长的时候,虽然当时已经意识到要做资产的积累,但因为工作类型的问题,99%的精力都耗费在项目上,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去执行落地实际的想法,只简单的做了买房的操作,前前后后置换了1套,又买了2套,轻视并错过了几次资本市场翻倍机会,但这其实也是我做得不好的地方,以后具体展开讲一下做错了什么。
工资很诱人,但是太诱人的工资,会让人丧失思考,陷入惰性,于是,2019年正好借由老板兼朋友离职的机会,我也离开了公司。我的想法是,必须要跳出惯性,去找到更大空间,不论是通过什么手段,我都必须要尽快建立起自己的"FIRE系统"。这里Fire是打了引号的,它不意味着我要退休了。
如何准备?
明确想要什么?其实也没什么需要明确的,别看网上那么多人都很笃定的写计划,做方案,我相信99%的人其实都和我们一样,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大部分的成功都是稀里糊涂的幸存者偏差,我们要做的不过就是在日常的鸡毛蒜皮和得过且过中,抽出1%的时间去想,用99%的时间去做,这就已经足够。
我没有那么大的理想和追求,也不敢和小红书,知乎里的大佬动辄几千万的资产比,Fire对我来说,具体的样子:

如果能拥有这样的结构,基本上不用太担心,即便是养孩子,也不会太有压力了。当然具体来说房子多大,投资要维持多少,现金流要多少,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习惯和消费需求来确定。
我并不是很赞同网络上常见的流传很广的人卖掉一线城市的房产,去换个城市生活,就能解脱的说法。首先,退一个层级同样不是所有问题的百忧解;其次,抵抗通胀和风险的能力会变差。
明确还差多少?目前来看,距离这样的方案,还有一段漫长的距离,房子需要重新规划,和战友并一并,郊区的大面积应该能够解决,并且也足以满足;但现金投资方面还有很大的一部分缺口,同时,要想在不去上班的情况下,未来还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现金流,这也就意味着,在股票基金之外,还要有别的创收,布局要提前开始
我做了什么?
1 当初辞职,就是为了将自己从工作的局限中跳出来,为现金流的创收做准备,一直在关注各种创业的机会,要么孤注一掷,创业大获成功,分一笔钱,日后全面足够;要么就是成就一个相对稳定的现金流项目。这几年来,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涌现着无数的商机,身边的人几乎也都在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但真正能落地执行的其实并不多,当下的创业,可能最缺的并不是想法和发现需求的眼光,而是一些别的什么,这个也值得我们日后展开来探讨一下。
2 在标准的投资理论里,我的资产结构是有非常大的问题,房产也就是所谓的固定资产占比过高,如果说从前是因为精力有限,疏忽了现金投资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没时间关注,炒股和买基金亏了一些,之后就放弃了),那么辞职之后,我开始逐步重新拾起这一条路,花更多的时间去关心和关注二级市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模拟操作之后,要调整整个资产的结构,日后会在这篇日记里逐步来更新是怎么做的。
整理完当下,坑也留了不少,比如过去8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做错了哪些选择?到底是如何通过上班一步一步完成这些资本累积的?为什么现金投资的计划要定为300万?
同时,我也再次想起来那些在危险边缘的体验,比如借50万给别人买房,差点要不回来,更糟的是卖了茅台借出去的之类的故事,更是让我感到懊恼,
当然,也还有一些我在创业路上,投资路上的发现和心得
我统统都会持续更新在这篇日记里,让我们一边回望过去,一边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