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之书之@——蜘蛛猴之符

德文Klammeraffe,指一种聚集于中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蜘蛛猴,其卷曲的尾部缠绕在树枝上的形态确实有些神似符号@。虽然将蜘蛛猴和符号@关联的历史过程已无从知晓,但Klammeraffe在德国地区已经成为了符号@的代名词(Duden词典中,der Klammeraffe的第三个意思正是AT-Zeichen|@)。
关于符号@的来源说法众多,其中之一是来自于字母a和d组成的拉丁语单词ad(含义相当于德文中介词zu/an/bei,可以表示“到/在...地方”等等诸多含义)的结合书写法,由中世纪的欧洲僧人发明,用于更简洁方便地表示拉丁文“ad”。另一种更为流行的说法则是计量单位说,传说摩尔人将这个符号作为一种计量单位带到了伊比利亚半岛(现今西班牙和葡萄牙地区),在当时这个符号被标记在承装葡萄酒和橄榄油的桶身上。16世纪中叶,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地区的商人会使用单词“arroba”(来自于阿拉伯语单词 الربع / ar-rub)作为固体和液体的计量单位,一个arroba约为10公斤(25 升)或15升(不同地区的标准不同,在西班牙地区通常为25磅/11.5公斤,而在葡萄牙为32磅/14.7公斤),逐渐地人们就开始用符号@作为单位arroba的缩写。如今,西班牙、法国、葡萄牙和巴西地区的人们仍然称符号@为arroba。而在英美地区,符号@可能是从法语字母à发展而来的。字母à作为介词,本身可以表示“到;向;在;处于;用于...”诸多含义(貌似和拉丁文ad的用法有交叉部分),直至今日在商业上仍作为表示每单位计数被普遍使用,例如,“2件 à 500克”(表示2件商品,每件商品重量为500克)。为了让非法语地区的人对字母à在商业环境中所代表的特定含义有更明确认,或许也是为了弱化法语的影响,为将其变成更为国际化的符号,最终使用图形@替代了à。
符号@也许有着法国血统,图为法语词à发展至@的猜想过程。图片来源:wikipedia.org
在其诞生之后的很长时间里,符号@只是一个沉寂的存在。人们在用保加利亚语翻译的创作于13 世纪的马纳塞斯编年史(Manasses-Chronik,记载直到11世纪的世界历史)发现了符号@的存在,符号@被用作表示“amin”(阿门)。后有学者在1448年的一份名为“Taula de Ariza”的记录册上发现了符号@的身影,记录内容是从卡斯蒂利亚(西班牙语:Castilla)运送到阿拉贡( 西班牙语:Aragón)的小麦运输情况。而符号@在商业活动中最早的书面记载是一个意大利商人Francesco Lapi于1536年写的一封书信,其中使用了@符号作为计量单位双耳瓶(amphore,当时用于装酒的容器,体积为圆木桶的1/3)的缩写。
直到1880年,英美地区的人们开始在商业活动中频繁使用符号@,比如,用“5个苹果 @ 10便士”表示“5个苹果,每个10 便士”。为了方便商业广告宣传,@符号终于“有幸在打字机键盘上有了自己的位置,也因为其在商业中的重要角色,被称为“商业a”(commercial a)。而这个符号在使用上的全面爆发却是在20世纪。1971年,符号@遇到了它的“伯乐”——黑客Ray Tomlinson(1942–2016),电子邮件(E-Mail)的发明者。可能是考虑到符号@几乎不会出现在任何人名中,Ray Tomlinson选择用其来分隔用户名和域名,便有了如今的邮箱地址的模样:user@host。
符号@出现在书面记载中:1. 马纳塞斯编年史;2. “Taula de Ariza”记录册;3. 意大利人Francesco Lapi在1536年的书信,在3中符号@第一个出处可能是信函日期而非计量单位,书信下方图示为现代人关于amphora(双耳瓶)变形为@的猜想。图片来源:n
实际上,至今符号@并没有通识性的称呼,区别于英文中缺乏趣味的命名“at” ,各国民间的命名就显得多彩许多。
- 荷兰人,和邻居德国人一样使用“猴尾”(Apenstaartje)
- 以色列人称之为“漩涡”
- 捷克人唤其为“鲱鱼卷”(zavináč)
- 俄罗斯人用“小狗”命名(собака)
- 挪威人用“卷曲的Alpha α”(krøllalfa)
- 希腊人用“小鸭子”(παπάκι)
- 匈牙利人用“小虫子”(kukac)
- 韩国人用“蜗牛”来描述(골뱅이,一种没有触须的小型淡水蜗牛)
- 塞尔维亚地区称其为“疯狂的字母a”(ludo-a)
- 西班牙人通常会用“arroba”,有时也会用“ensaimada”(西班牙语,一种名为“蜗牛卷”的西式面点)。
- 在瑞典,符号@则有着众多的“小名”,比如“肉桂蜗牛卷”(Kanelbulle,一种西式面点),“象鼻”,“象耳”,“猴尾”,“猫爪”,“猫尾”,甚至还使用了“德国扭结饼(Bretzel)”。其中“象鼻”(瑞典语为“snabel-a”)是瑞典地区比较官方的说法。
Gewusst? Das steckt hinter den Zeichen &, @, #, % und § - Business Insider
Woher kommt das @-Zeichen? - CHI
Das @: Wie heißt der Klammeraffe? | Nachrichten.at
at-Zeichen (@-Zeichen) | Ursprung, Anwendung und Regeln (typolexikon.de)
Forum Kulturbewahren: Was bedeutet eigentlich das ... @-Zeichen?
El pasado aragonés de la @ | Noticias de Aragón en Heraldo.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