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的米布丁
周六晚上,终于在一个土耳其餐厅又吃到了米布丁,距离在伊斯坦布尔吃到它,且每天都以它为早餐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七年。


熟米饭,蛋黄,玉米粉,白砂糖,牛奶,米布丁的原料非常简单,烤出来的焦皮有蛋挞的快乐,焦皮下的布丁有冷豆花般的润滑口感,奶香,绵密的米粒香,明知道放了很多糖,第一口尝试就被这种滋润的甜味通上电了,从舌根一直到脖子的后侧。

每天起床,下楼到早餐店里吃一盘烤肉丸子和一个米布丁,基本可以完全清醒过来。下午走进任意一家甜品店里,再点一个米布丁填填肚子看心情搭配另外一个尝试,通常是其他水果味的布丁,漂亮,但不如米布丁好吃。








不得不说,在土耳其吃到的meatball也要比以色列的水平高多了,除了肉香,汁水还在,肉馅是有弹性的。不过doner嘛(也就是土耳其旋转烤肉),跟Shawarma完全就是一模一样,同一个中东同一个肉夹馍。


那年的春节,是我第一次独自前往另一个国家,当然除了学校的所在地。我们一直考试到临近过年,一张即申即有的电子签证,几百块钱的机票,我拉着箱子在大年三十那天飞到了土耳其。
一直都知道伊斯坦布尔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分为亚洲欧洲两个部分,而这个地理知识是这样逐渐展现实感的:当时伊拥有两座机场,土耳其航空和大部分国际航班都在欧洲的阿塔图尔克机场起降,而我乘坐的飞马航空则要飞到亚洲的萨比哈机场,机上阿拉伯和犹太小孩们吵闹的声音达成共振,稍微魁梧的大哥大姐都会从座位中溢出,从此开启了小颜的廉航生涯。
降落后,一场意想不到的破纪录雪灾袭击了土耳其黑海沿岸,大半个欧洲的空中交通都陷入瘫痪。机场大巴至少开了一个多小时,才抵达欧洲一侧的交通枢纽,而整个伊斯坦布尔都已经是一片雪白,我毫无准备地撞上了人生首次冰雪体验。

下车的位置是金角湾边上的轮渡码头,靠近加拉塔大桥的南端,通勤的人们谨慎地走过广场,我提着箱子跟上,踩开积雪下面是湿滑的凹凸冰面。这里正对着耶尼/新清真寺(Yeni Camii), 一座始建于1597年的皇家清真寺,由苏丹穆拉德三世的妻子莎菲耶下令修建。


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立马到城区里上蹿下跳,纯靠着南方人身上的肾上腺素。穿着轻薄的帆布鞋,积雪顺着脚脖子溜进去后很快湿透鞋底,约等于光脚在雪地里跑了好几天,也不怎么觉得冷,直到雪停,石板阶梯上有冰水流下,伊斯坦布尔开始露出它原来的模样,我也就顺利发烧生病了。













一般来说,来土耳其的游客会在伊斯坦布尔呆个两三天,然后去番红花城,去安塔利亚,去棉花堡,去卡帕多奇亚乘坐热气球,顺时针或逆时针地绕上一周。可我是有阅读障碍的人,城市对我来说是更容易阅读的书籍,耶路撒冷,罗马,伊斯坦布尔,我都希望能呆上更长的时间,亲眼看到那些想要了解或意外碰见的历史证据。


我住在法蒂赫(Fatih),位于市中心的旧城区,也被称为“真正的伊斯坦布尔”。这块重要的半岛西侧以城墙为界,北抵金角湾(Haliç),南面濒临马尔马拉海(Marmara Denizi),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之间一个年轻的海,也是地理意义上全球最小的海洋,长约280公里宽约80公里。





马尔马拉海和金角湾相汇于萨拉基里奥角(Sarayburnu),于是苏丹把皇宫建在了这里,利用君士坦丁堡大皇宫的基础。托普卡珀皇宫(Topkapı Sarayı)从1465年开始作了四百年苏丹官邸,庭院回廊结构复杂,更像一个随意拼接的低矮建筑综合体,鼎盛时期有四千人在此居住。到十九世纪才搬到了海峡边上的多尔玛巴赫切宫(Dolmabahçe Sarayı),也是凯末尔晚年居住的地方。









老城的心脏无疑是圣索菲亚大教堂,或者说阿亚索菲亚清真寺(Ayasofya Camii)。公元330年,君士坦丁一世跑到曾经的希腊城市拜占庭建立了新罗马,这里逐渐被称作君士坦丁堡。作为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罗马皇帝,除了伯利恒圣诞教堂和耶路撒冷圣墓教堂,据说也是他下令建造了第一代大教堂,并于360年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任内祝圣。

如今不远处的苏丹艾哈迈德广场(Sultanahmet Meydanı),地面以下两米就是那时的君士坦丁堡赛马场,狄奥多西大帝从卢克索的卡纳克神庙运回的图特摩斯三世方尖碑还立着。赛马场北部入口处是德国政府兴建的一个新拜占庭式风格的八角形拱顶喷泉,纪念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于1898年访问伊斯坦布尔。




前两代大教堂皆被摧毁后,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修建更大的教堂,很快地落成于公元537年,在一千年间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教堂中央的圆顶直径达31.24米,高有55.6米,由四个三角凹面砖石帆拱连接到下方结构。从各地汇聚的雄厚物料和人力给了查士丁尼一世无与伦比的成就感,“所罗门!我已经超越了你!”,他是这么说的。

1054年,教宗良九世指派的使者亨拜愤怒地冲进圣索菲亚,将破门的判书放到祭台上,而君士坦丁堡牧首不肯屈服,当众烧毁教宗送来的诏书,基督教会在此正式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

一百多年后,本意解放耶路撒冷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征着征着打到了这里,洗劫了教堂内的圣物,并占据君士坦丁堡建立仅仅维持了几十年的拉丁帝国,圣索菲亚还因此扮演了几十年的天主教堂。

1453年5月29日,年仅21岁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征服了我们所说的法蒂赫,从此君士坦丁堡变成了伊斯坦布尔,也因此修建了奥斯曼帝国历史第一个重大工程——征服者清真寺(Fatih Camii),正好位于拜占庭帝国圣使徒教堂的废墟之上,安葬过从君士坦丁一世到八世大多数的皇帝。

征服者同时把圣索菲亚改造成了阿亚索菲亚清真寺,西南角的祭台变成了面朝麦加的米哈拉布,它成了伊斯坦布尔第一个帝国清真寺。后续的修复逐渐掩盖基督信仰的装饰,穹顶下挂上了八个巨大的圆框雕饰,刻有阿拉、穆罕默德、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哈桑、侯赛因的名字。

正因为修复过程中重新粉刷了内壁,间接地保护了那些原始的马赛克壁画。直到现代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将清真寺变为博物馆,六世纪大理石地面上的石膏才得以清除,镶嵌画被揭开面纱,圣索菲亚得到了更细致的修复。

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奥斯曼帝国,按我们的说法伊斯坦布尔也算个四朝古都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变幻着它的形态,把时间成块保存在自己身上。2020年7月2日,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宣布撤销1934年凯末尔将圣索菲亚改为博物馆的政令。7月1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反对下,总统埃尔多安正式宣布圣索菲亚恢复为清真寺。

可能跟名字有关,隔壁的蓝色清真寺更受游客的喜爱。在伊斯兰教里,奢侈经常是被批评的,当时的苏丹艾哈迈德一世并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丰功伟绩或战争财富,只能把附属的陵墓、学校和收容所作为理由,于1609年至1616年间,在拜占庭大皇宫废墟之上修建了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Sultanahmet Camii)。



一座比阿亚索菲亚清真寺更伟大的建筑,这可能是苏丹为自己留下历史资产的唯一办法了。阿亚索菲亚有四座宣礼塔,当时麦加的禁寺有六座,而蓝色清真寺同样打算修建六座宣礼塔,这带来了广泛的批评,于是苏丹出资为麦加建造了第七座宣礼塔。




对了,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并不是因为外立面被叫做蓝色清真寺的(实际上伊斯坦布尔大多数清真寺的穹顶都为淡蓝色),而是清真寺内部成千上万的依兹尼克蓝色瓷砖,奢侈是真的,值得批评。




大部分的外国游客都聚集在这两座清真寺外的广场区域,揽客的导游叫卖的商贩当然也就蜂拥而至,其中一些两手空空的本地男人,四处寻找独身的东亚面孔的女生搭讪,在遭到明确拒绝前一路尾随,雪地里也是有苍蝇的。

地下水宫殿(Basilica Cistern)是一座占地面积9800平方米的地下蓄水池,建于查士丁尼大帝统治期间,作为当时市民日常饮用水的来源之一,后来给托卡比皇宫持续供水直到近代。


下到蓄水池可以看见336条高9米的石柱,这里足以容纳十万吨水,其中有两座石柱底座,是用刻有美杜莎头的石柱来支撑的,据说来源不明,可能尺寸刚好合适。

“I asked him what it was and he told me that it was Medusa, the Gorgon. Jasper hopes that she will turn cars and their owners to stone. But none of them has been turned to stone yet!”
每次我都会想起新概念第二册这篇课文,并为她打抱不平,也更愿意相信人们把梅杜莎头像倒放于水库石柱之下,是害怕变成石头。只因为美貌就被伤害被咒恨被利用,Y'all should be scared.

忍不住溜进伊斯坦布尔大学(İstanbul Üniversitesi)逛逛,还在自习室里自觉打了会瞌睡。这座成立于1453年的大学也曾是大皇宫的一部分,校内高85米的巴耶济德塔则是为奥斯曼帝国战争部服务的防火瞭望塔。




同在陡峭的第三山丘上的苏莱曼尼耶清真寺(Süleymaniye Camii),是由苏莱曼一世下令在1550年至1557年间建成的。


在苏莱曼大帝治下,奥斯曼在包括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鼎盛,成为历史上最后一个横跨亚欧非的帝国,且活到了七十一岁,是帝国在位时间最长的苏丹,迷弟遍及东西方,死后就安葬于这座清真寺,从任何角度讲都比蓝色清真寺正当,没错吧艾哈迈德。






清真寺由帝国最伟大的建筑师米马尔·希南设计,成阶梯状地顺山坡向海湾下降,在寺内能远眺整个金角湾。清真寺圆顶的高和直径都比圣索菲亚小,四座宣礼塔,最高76米,落成后一直是全城最大的清真寺,直到2019年的强穆勒佳清真寺。


往北走,金角湾作为老城的自然北边界一直拱卫着伊斯坦布尔,可以来回搭乘轮渡。最靠近峡湾出口的是加拉塔大桥(Galata Köprüsü),全长490米,穿过无数钓鱼佬后就能来到加拉塔地区,这里曾经是热那亚共和国的殖民地(1273 - 1453)。







热那亚人在这里修筑了一系列沿海城墙,以及一座高9层、66.9米的罗曼式瞭望塔——加拉达塔(Galata Kulesi),在当时是全城最高的建筑物。





在这附近,能看到东正教堂天主教堂甚至犹太会堂,其中帕多瓦的圣安多尼圣殿(Church of St. Anthony of Padua)是伊斯坦布尔最大的罗马天主教教堂,威尼斯新哥特式风格,由本地的热那亚和威尼斯人兴建于1725年,1912年又原址重建的。




从加拉达塔再往北走两公里,是塔克西姆广场(Taksim Meydanı),一个交通枢纽与商业中心,被称作“现代伊斯坦布尔的心脏”,大概是因为所有的游行示威都发生于此,我就这么偶然路过一次,就撞见了某个看不明白的抗议活动,也完全没有影响到步行街上其他人的购物。





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这一系列的水域统称土耳其海峡,将孤零零的黑海同地中海及世界海洋连接起来,这给土耳其带来无比复杂的地缘条件,也是小时候会反复翻看的一页地图。

金角湾就是老伊斯坦布尔的地中海,往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方向航行,也说不上是否“更往外”,只觉海水颜色渐深。博斯普鲁斯海峡最宽处约3700米,最窄处仅有700米宽,而第一座跨越海峡连结亚欧的是博斯普鲁斯大桥,1973年落成启用,全长1,510米,最高离海面64米,现在改名为7月15日烈士大桥,纪念在2016年军方失败政变中丧生的人。




大约三十公里的航程,海峡接近黑海这一侧的出口,2013年动工的第三博斯普鲁斯大桥(Yavuz Sultan Selim Köprüsü),高322米,全长2164米,主跨度1408米长,在2016年完工后超越香港青马大桥,成为全球最长的铁路公路两用悬索桥。




没来前就听说过,猫咪才是伊斯坦布尔的主人,可撞见这样的大雪真令人十分担心。很快我就发现它们不同于其他城市野猫,并不会消失于寒冬等到夏天再长出来,它们就在这里,在码头里在车站里在清真寺里,蹲在大家面前,气温稍微回升立马摊开到马路上,顺道把流浪狗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那段伊斯坦布尔日子里,每天都会双脚酸痛地回到近乎残破的青旅房间里,离大巴扎很近,一直散发着伊斯兰浓郁的香味,其中的手工香皂有惹人怜爱的果冻质感,让我想起布丁,立马就想再吃一个米布丁。


牛奶蛋黄白砂糖,放入饭粒小火一直搅拌,沸腾后倒入玉米粉,再次搅拌到沸腾,放入烤箱180°烤二十分钟。米布丁的做法我都快会背了,啥时候借我个烤箱试试呢。

火山口主烤官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玛利亚岛何以成为袋熊之岛? (35人喜欢)
- 这一次我要做个好学生 (65人喜欢)
- 珀斯or霍巴特?帮我选一个城市生活 (2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