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的隐喻
比喻,是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分为明喻和暗喻。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隐喻的心理机制
隐喻就是在两个现实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这种相似,首先是外形感官上的相似,更重要的是内心感受层面上的相似。
比如,人们生活中经常会说“男人是山,女人是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黛玉葬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隐喻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理解自身和外部世界。
在人的潜意识里,当两个不同的事物带给人们相同的感受时,那么,其中一个事物可以代表另外一个事物。
比如,“党”是一个事物,“妈妈”是另外一个事物;这两个事物,带给了人们同样的感受,因此我们就可以说“党啊,亲爱的妈妈”。
隐喻,所对应的心理机制,其实就是精神分析理论所说的潜意识“初级思维过程”中的类比和象征。
象征属于隐喻的一种特殊类型。
象征,是以某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某种抽象的含义。比如,红十字代表医疗救助,五星红旗代表中国,等。
象征,还有两种类型,跟个体潜意识有关的“偶然的象征”,和跟集体无意识有关的“普遍的象征”。
隐喻跟象征之间,有重叠交叉,也有所不同。隐喻与象征的异同点如下。
相同点:两个不同的事物,带给人们相同的感受。
不同点:象征一般是比较固定的搭配关系;象征往往涉及到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隐喻,往往是两个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灵活搭配。
比如,“生命就是金钱”,“生命之树常青”等。隐喻更侧重表面形象上的相似。
十分喜欢听到一些老师、督导或者同行们分享他们所知晓的、关于心理治疗的隐喻。
其中的一些非常动人,也特别能传达和承载一些复杂且抽象的东西,并使其晓畅,这一点堪称“高级”。
我觉得这些都是很好的东西,如果只有几个人知道的话,未免有点可惜。
虽然我个人实际上在工作中,使用隐喻不多,但用得上的时候,也许是非常管用的。

如果一位来访者情况严重
却又拒绝药物帮助
有这样的一个隐喻据说非常管用,事情是这样的。
有个在精神科工作的护士在20年前,曾听到这个治疗师跟一位拒绝服药的患者的对话。
治疗师问他:假如你的房子失火了,而你有一个灭火器,你会因为担心灭火器的喷出物污损房间、而拒绝用它扑灭大火吗?
患者:我不会。
治疗师继续说:你的疾病正如大火,在侵袭你的生命。而药物是可以扑灭大火的灭火器,它的副作用则是其喷出物造成的房间污损。
所以,难道你会因为害怕房间污损而眼看着你的房子烧成灰烬吗?
患者被这个隐喻说服,依言服药。

据说这个护士在此后的20年里,每当患者拒服药物,她就把这个隐喻讲给患者听。无往不利,管用非常。
很妙的是,当我决意开启这个隐喻的坑、并和一个朋友谈起时,我也和他讲了这个隐喻。
他告诉我,他刚被诊断出胃食道反流,正担心服用的药物对胃的副作用,但听了这个隐喻后,他决定遵医嘱服药。
太奇妙了!
如果你的心理咨询师不好好说话
用隐喻怼人
在我的受训经历里,我遇见过形形色色的从业者,有的温和而妥帖,有的锐利而自矜,有的幽默而深刻,有的则温暖而亲近...
我听过最有用的话,是一个给人感觉略显疏远的老师说的,她是我们案例课的老师,她说,她是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治疗风格的。
我忘了她具体教了什么,但这句话,我记了好多年。
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它为我指明了方向,作为一个咨询师,最终我是要成为我自己的。我得信任我自己的判断,而不是100多年前的某个理论大佬的信条。
言归正传,因为我的风格不是“辣”的那种,但我见过风格非常硬的咨询师。
坦白讲,有时我好奇怎样的来访者会可以“忍受”和ta们的工作...
因为哪怕在案例的讨论会中,一些风格很硬的老师/督导,都会让与会的参与者忍不住想要“锤”ta们。
分享两个有点“怼”来访者的隐喻,看看你们的感受。

第一个是这样的:
假如一个来访者ta总是在咨询中沉默,不打算提供任何的信息。
咨询师:假如你是牙医,而我是你的病人,你能在我拒绝张嘴的情况下为我解决牙齿问题吗?
来访者:肯定不能。
咨询师:没错。同理,作为你的咨询师,我也无法在你不打开内心世界的情况下帮助你。
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一点点被套路的感觉?或者被指责和被劝退的感觉?
或者你有其他的感觉吗?譬如也许你觉得这个隐喻挺有道理的、你感到可以被推动一些?
也让我想起有一个美国的心理咨询师,他写畅销书,非常多的来访者慕名找他工作。
有一些找他的来访者,可能咨询的一开始找不到话说,他会很硬地劝退ta们:我会让他们回去搞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再来找我。

OK,现在我来说另外一个隐喻。它是这样的:
这是一个精神科医生和ta的患者,患者想要减药,但患者可能并不是出于药物副作用这种合理的缘由,而且药物可能对ta也挺有帮助。
医生:为什么你想从4mg减到2mg?4mg的药量一直让你的情况很稳定。
患者:我就是不想吃那么多药!
医生:你眼镜的度数是多少?
患者:800度。
医生:下一次你可以去眼镜店,让他们给你换个400度的眼镜。
患者:为什么要这样?我800度才能看清楚啊。
医生:没错。我建议你换个400度的眼镜,这挺荒谬,而这正如你想要减药一样。
(如果是碰到不带眼镜的患者,医生也可以说:下次你去鞋店的时候,你挑个36码的鞋子,为什么你要选择39码呢?)
理想情况下,你的患者被你的幽默逗笑了,然后接受了4mg的药量。
但难道没有来访者觉得,你特喵的,不·能·好·好·讲·话·吗?
但有人也许也会说,幽默不就是这样吗?
吃得下的人,觉得这很好吃;吃不下的人,想揍人。
所以你的感受如何呢?
在心理治疗中使用隐喻的理由
心理治疗会谈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能够让来访者自我觉察并表达出他内心的感受,就会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
在文学艺术中,使用隐喻,可以表达出作者和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诗人是运用隐喻的大师。
心理会谈中,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可以采用共情、情感反映技术,也可以采取对质澄清、解释等方法,帮助来访者对深层情感进行自我觉察、识别与表达。
但是,很多时候,来访者会存在着心理防御或阻抗,使他无法用言语直接描述深层情感。这时,心理治疗师如果采用隐喻的方式,既方便表达,沟通和交流,又容易穿越防御,克服阻抗,深入到内心深处,表达出来访者潜意识的情感和欲望。通过隐喻,人能够更清晰地体会到潜意识的情感和愿望。
与对质、澄清及解释技术相比,隐喻的操作方法,会更容易引导来访者发挥其内在的能动性,促进其领悟与修通。
心月老心理|作者 心月老心理(ID:xinyuelaoxinli) |来源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网络,原文未标注作者,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号赞成并遵循微信公众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本号部分推送文章、图片可能未能事先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经核实后,我们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
樊某某FR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19 09:4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