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沃尔夫冈·普查夫 《现代化[、福利发展]与社会转型》 读后感
读的1998年的第一版,两版一个版号。但第一版少了两篇文章,且无“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原标题是《现代化、福利发展与社会转型》,是由若干篇论文组合而成的,不是结构严密的专著。作者是当时前西德及德国社会科学的领军人物,但好像看国内对其引介得不多?我也是通过这本小册子才了解到作者的。其论文结构非常清晰(虽然这应当是基本的学术训练,但真的是好难得),下面就大概总结一下我读到的印象比较深的地方。
从整体上来说,作者认为早期的现代化理论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亚非拉地区照搬“现代化”出现了大量的失败(这是当时有目共睹的),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哪种能够完全脱离“现代化”的替代选择(见p64—69,他有详细谈论),也没有全部失败(亚洲四小龙)。所以他是在为现代化理论做进一步的探讨、修正。这是“现代化”。
作者的修正,主要是从福利的角度展开的。他十分重视福利的意义,认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制度,除了竞争制氓柱和社会市场经济外,还应“把发展大众消费和福利国家的福利社会作为第三个基本制度补充进去”,因为“现代社会的标准是看国家和市场的花费和努力最终是否能和公民个体和私人家庭的福利联系起来,而不是看其军事实力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大众消费意味着‘所有人的富裕’和公民的选择可能性。福利国家保证在个人基本权利意义上的社会安全。”(p145)并在多篇论文中都进行了强调。这是“福利发展”。
另外,由于作者身处两德统一的时代,面临许多统一后原西、东德地区的变化及相关的转型问题,因此他特别重视社会转型的问题。开篇就谈“社会变迁”,便足以说明这一点。这是“社会转型”。
具体的文章,首先,作者介绍了社会变迁,指出具体的分析框架:社会变迁的单位、层面(微观、中观、宏观)、维度(速度、深度、方向、可控性)、动力。他认为,鉴于早期的现代化理论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之后要在坚持竞争制氓柱、社会市场经济(用这个词,大概是与18世纪那种纯粹的“市场经济”区别开)、大众消费和福利国家三个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
在第二篇文章中,作者分析了“社会创新”这个概念,指出它是一种在组织形式、控制方法和生活方式上的创新(完整的定义见p23),不同于偏自然科学的技术创新。他还探讨了“社会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对社会学学术本身的意义(解释长波理论等),以及实践意义(见p29)。
接下来,作者从个人主义与安全的关系,谈论了为什么要将“福利”作为基本制度。这里的“安全”,指的不是狭义的治安含义,而是一个人做出了失误的选择、会不会威胁到自己生存的含义。用通俗的话来说,大概是是否有保障体系为其“兜底”的意思。作者批评了那种个人主义的发展与保障体系矛盾的观点,认为二者反倒是互补的,因为个人越需要做出更多的决定和选择,便越需要安全保障。创造力也产生于“个体获得了创新、尝试和失误的刺激,却不会受到生存的威胁”的环境,而“恐惧,即超乎寻常的不安全感会造成侵略性和瘫痪”。(p35)作者还仔细讨论了安全与创新的关系。最后他得出结论,认为个人主义化的趋势要和安全长期而成功地结合,而美国模式(以安全为代价,通过个人主义的创新)和日本模式(与美国相反)都是不能生搬硬套的。再接下来的《社会现代化模式中的社会政策》,作者又从社会政策的角度,谈论了福利问题。大体上,还是认为早期的现代化理论出现严重问题,并突出了福利政策。
看到这里,我想起,有的铳冶集团,嘴上把美国骂得狗血淋头,但实际上却疯狂地片面照搬上述美国模式。他们已经把“安全”降低到了一种非常低的限度,却竟然还认为福利会“养懒汉”,会阻碍创新和发展。这可真是苦了受动者们。
中间一篇《现代化和现代化理论》,大概是作者在第25届德国社会学大会开幕式上的发言,谈论了早期的现代化理论及相关质难,及作者自己的回应。作者还谈论了德国统一前后的社会问题。然后紧跟着有三篇文章,也都是研究德国统一后社会转型的,给了不少调查数据和分析。但我暂时对这部分兴趣不大,故不总结了。
后三篇文章,又回到理论上来。首先作者深化了其对福利发展与现代化的研究。他在文章中,分析了在全世界推广福利制度的一些困难,也批驳了一些认为不可能的理论。他还给发展中国家和“富裕的西方社会”提出了不同的福利发展的方向性建议。
在倒数第二篇文章中,作者讨论了社会发展的其它途径。他反思了在转型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错误,介绍了包括路径依赖在内的几种理论。
最后一篇,是作者给现代化、现代社会、社会结构、社会冲突几个论题写的一篇纲要性的文字。虽然偏重介绍,但结构十分清晰,可以通过它来了解相关概念和作者自己的观点。
总结完作者的文章后,我还要说一下译者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居然无视标题如此明显的“福利发展”这个词(他们明明知道,见“译者后记”),将其节译成了“现代化与社会转型”。联想当时,主义市场经济刚刚建立,下海大潮开启,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丛林法则盛行,种种社会保障、福利制度都被错误当成了及Q啼智的一部分(“大锅饭”)而遭到蔑视。我不知道作者这节译的奇怪操作和当时的大背景有无关系,总而言之,让人感到难以接受。
为什么难以接受?除了标题本身明白无误外,还因为:一是社会福利在德国有着自己的传统,19世纪的德意志帝国便率先自上而下地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而这本书又是德国社会学者的著作,自然不应当忽视其本国自有的传统因素。二是如前所述,作者自己也在其现代化理论中强调了福利的意义,并且贯穿了全书多篇文章。如此节译书名,实在是太不应该。当然,文内的翻译还是十分流畅易读的,这点也要指出。
另外,译者之一“曾于1994年在作者领导下的柏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进行过短期访问研究,有感于作者朴实简约的学风,受益良多。”(“译者后记”)既然如此,面对一个国内尚不很熟悉(至少当时是如此吧)、又是他国社科领域的重要学者,译者应当为读者好好介绍一下作者的研究;即便是“短期访问”,无法整体弄懂当地的研究状况,至少也应当写一写自己的观察和认识。在作者缺乏原书序、前言一类的概括性文字的情况下,这点十分重要。虽然这不是译者必要承担的责任,但还是感到比较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