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雁
在圆明园的湖边看见两只大鸟,在浅水的沼泽地找吃的,不太怕人,个头比鸭子大很多。蹲在离它们不远的地方拍了照。回来查《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跟手机里的图片反复比对,有八九成的把握判断它们是灰雁。
看地图,灰雁在北京算旅鸟。难道是它们从南方飞过来,觉得这里水草丰茂,就在这里停下来了?
记得今年早些时候,我在办公室,同事忽然在外面叫我,快出来看,有大雁。我连忙跑出去,顺着她指的方向抬头看,果然看见了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很快变成模糊的线,然后是小点,最终消失。同事说,她听见了一阵特别的叫声,抬头望,居然是大雁,兴奋地把我们都叫出来看。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大雁。北京关于数九的歌谣里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大雁来了,冬天也快结束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里也有两处提到大雁。一是雨水的二候,候雁北。是说大雁是能感知时节的鸟,雨水的二候时,身处南方的它们就要往北方飞了。“热归塞北,寒来江南。”二是白露的一候,鸿雁来。天气渐冷,大雁自北而来南。
关于大雁,还有另一个记忆,是和湖南的一座城市有关。湖南南部的一座城市衡阳,又叫雁城。虽然我去过的次数非常有限,但是有句话却是从小就听说:雁到衡阳不南飞。我听了觉得很奇怪,如果大雁喜欢水喜欢草,那干嘛不待在洞庭湖边,而是还要继续往南飞到衡阳才停住。问大人,他们说,衡阳更暖和一点。后来认的字多了,才知道雁到衡阳不南飞并不是只流传在湖南民间的一句俗语,衡阳雁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象征。例如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古人在初秋看见大雁匆匆往南飞,心中泛起思归之意。但仗还没打完,家是回不去的。
虽然大雁飞到湖南就不飞了,但是我作为湖南人,却从来没见过大雁。大概大雁也没把南乡当作它们的故乡,来去匆匆,不愿意声张。倒是北方和在北地活动的诗人,留下了很多关于大雁的优美诗句。这样想想,似乎大雁这个文化符号,也带有一点地域色彩。
以李清照的词来结束关于大雁的遐想吧。其实,我今天只是想说,我近距离看到了真大雁家族之灰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