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铜器、木棉、书,与戏剧
不知不觉来到深圳已有两月,进入新环境的新鲜感渐渐消失,对周边事物的感觉又如常了,甚至开始感到些许乏味。
这半个月几乎每天都看《星际迷航:探索号》,前两季还算好看:人类掌握超光速技术后,和其他智慧生物打交道、建立星际联盟、前往宇宙深处探索,基本是个拓展版发现新大陆的故事,情节各方面还算合理。但到了后两季,或许是为了突显其“科幻”元素,时空穿越、瞬移、可编程物质、到处跑的扭曲的重力场等等新概念在没怎么铺垫的情况下接连放出来,让人感到很迷惑。印象最深的离谱情节是女主母亲在女主十岁时穿越去了未来,几十年后又穿越回来待了一两小时,然后星舰团队不知怎么就拿到时空穿梭套装的图纸并在没有女主母亲的帮助下又制造了一套,整个设计制造过程不足一小时,把高科技产品的制造过程表现得就像小孩拼积木一样简单,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因剧情不再吸引人,纠结了很久要不要继续看下去,但仍没有做出决定。想着都已经看到了最后一季,不看到结局有点可惜,但若继续看下去浪费大量的时间更加可惜。和妹妹打电话时说不想继续看《星际迷航》了,但正在纠结,妹妹不过随口说了句“不想看就不看了呗”,我就做出了不继续看的决定。有许多类似的情形,本身苦恼于犹豫未决的状态,只需他人随便往哪个方向轻轻推动一下,便能从犹豫中解脱出来,感到浑身轻松。
因为近段时间总是久坐、晚睡、运动到力竭,感觉特疲惫,上上周末本想就躺宿舍的,但周四晚H.L.问到周末有计划没,想到上次没去成深圳博物馆,于是相约周末一起去深博和园博园。
公交站旁有一片芦苇丛,等车时为了躲太阳就去芦苇丛旁站着。和苇叶靠在一起感觉十分舒适惬意,或许是因为这勾起从前在乡村和自然亲密接触的回忆。真想钻进芦苇丛里躺下打个盹儿啊。

前些日子去过的前海石公园岸边也有一些较低矮的芦苇丛,长满了芦花,手臂在上面轻抚过特别舒服。 大概十点才去到深圳古代艺术博物馆,里面有十多个展厅,但当天展出内容总的可分为两大类:陶瓷品和铜器。前几个展厅展览的均为陶瓷品,精品较少,但品类多,对大部分人来说仍值得前来参观。青白釉印花盘,可能因为年代久远或保存不当,粗看不像上了釉的,表面似石膏样。纹饰略繁但用色素朴,我认为适合用来盛干的糕点、果干或坚果。

下面这个纹瓶釉面相较上一个就明显多了,青白色光洁莹润的釉面略显雅致,花纹也尚可,但不喜欢其颈部和开口的造型,感觉和瓶身不搭。

下面两个茶盏整体为土金色,配上暗金色简单活泼的图案,显得高贵深沉而又不失亲近感。


此外还有鹧鸪斑、油滴等的茶盏,较普通,因此没拍照。 第一次见到瓷盒,是用来装女子妆容用物的,觉得展览的这几个设计都不精致,坯体也做得太厚了。

一处陈设,布置粗看高雅大气,但细看后总觉过于空泛,无论是用来看书、生活或会客都不合适。

一个陶瓶,应是仅作装饰用,瓶身雕有十二生肖,瓶盖为宝塔形,雕刻精细,值得赏玩一番。

一些小玩意,在我看来唯用“拙劣”二字来形容最贴切不过。

砖雕,线条流畅、曲面圆滑,是怎样制作的呢?放个在家里当摆件挺好的。

一个水壶,最喜欢的部分是盖子,上面的动物好像说是麒麟,但我觉得像一条可爱的小狗。

下面个水壶盖上的饰物也同样的可爱。

一些瓷枕。最喜欢下面这三个,配色素朴和谐、花纹或简约或精细,其花色若放在长裙上定也会十分好看。若当作摆件挺好的,真用来当枕头的话应该会让人很难受,太高且没有弧度,有几个稍微按照人体工程学设计的瓷枕,没拍下来。



下面这两个瓷枕不讨我喜欢,但觉得“丑”得有点可爱。

两个豆沙绿的盘子,下面个可能因为釉层较厚,看起来像盛了水似的,如玉般温润。

盘底设有两条金鱼,若装满水真会像有金鱼在盘中游戏一般吗?

一只普通的天青色的碗,品质一般,但比较喜欢它的颜色和造型。

这好像是一个水瓶,大概是用来装冬雪煮茶的吧?瓶身的花纹像是云气,雪、水、云、气,正好是一种物质几种不同的状态。

三色彩罐素朴与鲜艳的完美结合,可用来插花或泡酸菜(似乎有点浪费),当然,仅仅用来作摆设也很好。

一个鸟型的哨子,发出的声音应该是清脆响亮的吧。

一个高高的陶罐,豆绿色的,釉面似乎是产生了裂纹,但个人觉得这样比光洁的更好看。这个大概率是用来泡酸菜的吧?

茶末色的小罐,可煲汤可泡酸菜,觉得泡酸菜要泡姜、胡萝卜或竹笋之类的才合适。又或许仅仅是一个摆件?

嵌色陶瓷罐,是将两种颜色不同的瓷土搅在一起,然后直接制成型或将其切片贴于坯体表面烧制而成,花纹变化莫测,让人着迷。

三色三脚罐,彩绘如抽象画,下部众多的管状体似乎在奋力接近上部的光圈,应有某种象征意义。只是觉得做工糙了些。

一人偶或神像,只觉难看得有点可爱。

两个“缝合怪”,左一个严肃的表情和身体、姿势相衬起来略显滑稽。

两个似乎带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陶罐,坯体极薄,猜测可能在祭祀或节日时才会用到。


或是两个宗教相关的像,并不喜欢。


五匹骏马,第一个优雅地侧低着头,像极了很有实力却深藏不露的谦谦君子。

一个惟妙惟肖的骆驼,毛发的孔洞是怎么制作的呢?

一头“仰天长啸”的骆驼,“为什么这重担偏偏落在我背上!”挂在驼峰间的布袋有些可爱。

彩绘的陶瓷三彩骆驼。

一些家禽家畜,做工尚可,给小孩儿玩玩挺好的。

一些陪葬的人偶,他们手中原本应握有什么。前面站着的人物均是略躬身驼背,和后面坐在马背上的相较起来很容易区分其尊卑。

一个嵌有绿松石和青铜饰片的黑陶罐,应不是实用品。

唐朝时期的人偶,浑圆可爱,真想捏捏那红扑扑的脸。

蚀花石髓珠,制作过程复杂。喜欢中间段的花纹,两边黑色的不觉得好看。


接下来的展厅均是展示铜器的。
下面个是香炉,盖子上不知名的饰物动作有点傲娇的样子,其余部分平平无奇。

一个较为小巧的香炉,底部为龟,中部似水鸟,盖子上还有一迷你鸟类,应是女性用的。

一口黄铜锅?适合用来煲汤或煮小火锅,但加热后不方便通过两耳端起。也可能它只是个肚子比较大的香炉。

同样是香炉,也或是香盘,无盖的较有盖的可让人细赏香燃烧的过程,伏在案上看着丝状、柱状、盘状或其他形状的香慢慢受热变干、变红再冷却成灰烬,在满屋淡香的围绕中将达到一个忘我超然的境界。

一个多手神怪,似是金质,不好看。

一些青铜镜,其背部的纹饰十分精美,可见当时的铸造工艺是多么的高超。




第一次见铜镜的正面,惊奇古时竟能磨出这么高的光洁度。

铜牛车摆件,十分精美。

早期的贝币,当时住在海边的人一定很富有吧?(现在也多是)

早期的金属货币,有些大小过大或过小,不太方便携带。

银元宝,这要扔路边我只当它是一坨废铁。

一青铜储物罐,花纹精美,喜欢铜锈的颜色。

三足“锅”,猴子造型的支脚,新奇但不觉得好看。

编钟。人类通过智慧能创造出许多令人惊叹的东西,当初是怎样地制作来保证每个编钟发出的音正好是想要的呢?

似乎也是一个锅,锅体似乎是回字纹,也是喜欢它铜锈的颜色。

青铜镰刀,表面致密的铜锈让它看起来像是由玉石制成的。

当时似乎是古滇国相关的展览主题,因此许多器物有云南代表性的元素。下面这个铜罐的盖上就有孔雀装饰。

舞蛇人,应是早间云南常见表演项目。

四个储物罐,第一个盖子上的动物富有动感;第二个上的牛犊十分可爱;第三个展现的是一个温馨的场景;第四个盖子上的人们似乎在欢庆某个节日。




狼牙棒,前部饰有一狼,打斗时不会因害怕碰坏饰物而有所顾忌吗?

下面四个是青铜的锄头和斧头,连干活用的东西都做得那么精美,由此可知当时的生活水平有多高。




牛头饰物,应是用来挂在墙上向牛表示感谢用的吧。

装在棍杖头部的杖头,中国人民很懂得感恩,劳役牛就做牛头挂墙上,吃鱼就做鱼身作杖头,这点似乎和美国的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一瓶子,壶口似乎是一豹子,瓶子极细高,或是装美酒的。

长柄汤勺,相比坦口的容量更大,应是吃”大锅饭“用的,当时可能仍是群居为主。

腰带扣,青铜框架,中间是玉石,四周嵌有绿松石,绿松石极细小,制作应该很费工时吧。

两个盘子,边沿围绕着牛和猴,中心为红玛瑙,四周嵌有绿松石,用处不详。


发簪,头部图案精美,但我怀疑这是否能在头上插稳。

中部嵌有绿松石的青铜手镯。

玛瑙扣,觉得并不精美,甚至有些难看,可惜了这些玛瑙。

玛瑙手镯,这么窄,感觉戴着应该不是很舒服。

猎鹿的场景,马的表情看起来是震惊于鹿的遭遇,但它没想到自己一生受着奴役,比鹿更悲惨。

捕豹(或狮子)的场景,人们似乎在为捕获猛兽而载歌载舞。

狮子捕食的场景,猎物下方还有毒蛇,大概是为了突显猎物的无力感吧。

捕杀猎豹(或母狮)的场景,可看出当时的人们多么地讨厌这些猛兽。

地方特色鲜明的房屋模型,下部抬高豢养禽畜,同时可以减少屋内地面的湿气。作为摆件放家里挺好的。

一个金印,似乎是滇王印,只觉得过小了些,只有大概两个拇指那么大。

至此已参观完博物馆所有展厅,此时已经十二点半了,早已饥肠辘辘,于是出去后直往吃饭的地方奔去。
除饮品外,两人点了牛排河粉、黑椒鸡排饭和包奶蛋糕三样食物。点的时候总觉得不够,吃到后面才发现吃不下这么多。觉得牛排河粉的粉条太湿了,且没入味,不喜欢。黑椒鸡排饭尚可,觉得滑蛋最好吃。包奶蛋糕应该是挺好吃的,但由于是最后才吃它,此时已经吃饱了,所以觉得太甜腻了,若是午后饿时吃应该会很好吃。


饭后走去园博园的路上经过一段停满电瓶车的路,H.L.说很喜欢这场景,因为所有的车都停放得十分齐整。

”智方舟“,一船型建筑,十分巨大,用广角镜头也只照下不到其二分之一。

走到园博园入口处立马就被保安厅顶上的花吸引了,绿叶和花朵簇拥着似乎在争抢着要往四周生长去。

凤凰花,在上篇推文里第一次见到它后终于知道了它的名字,开得热热烈烈的,或许是其像浴火的凤凰而得其名的吧。

园内一塔形的绿化树,不知叫什么,但很喜欢它长得整整齐齐翠绿水润的针叶。

进入一庭院,再次见到白色絮状物,走近细看也不知其其从何而来,直到H.L.指出前方的木棉树,这才揭开了谜底,原来这是木棉树种子荚里的。

摸着绵绵软软的。

一枝干上长满青果的树, 🤔 只想知道这果子能不能吃。(后来一一告诉我这叫嘉宝果,当果实变为黑色时就能吃了,等果子成熟时我会不会再遇到它呢?)

园内最高处的福塔,四周供有神像,内部刻有经文。进去时有一男子虔诚地默念着什么,双手合十围绕着经文转圈,H.L.见了也跟着去转了几圈,而我作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就不信这。

逛完园博园后感觉挺失望的,比起重庆的园博园差太多了,几乎和其他小公园相同,不值得特地去逛,正因此也没拍太多照片。 上上周末到此就结束了。 近几天常有雨,室外十分闷热潮湿,但偶尔遇到晴天时天空就特别好看。

蓝天绿树,虽然天气较热,但看到此景也感到些许清凉。

夜空也别有一番风味,若没有光污染,看起来应更加的深邃。

上周日上午去图书馆看了会儿书,看了汪曾祺的《草花集》和陈忠实的一本忘了名字的散文集,都很喜欢,无事可做的时候到图书馆坐坐会感到十分惬意。
看到《草花集》中有关戏剧的篇章时惊了,清楚地记得以前看的《西厢记》中是”月明如月浸楼台“,而书中却是”月明如月浸楼台“,赶紧上网查了查,确实两种版本都能查到,却没个关于此的解释,让人感到茫然。不过究其含义,应是后一版本更合适。

图书馆外一景,图书馆整个建筑是书页的造型。

红花、蓝天、绿树,真美啊!

中午到一早茶店点了份肉丸猪肉粉丝汤,味道清淡而不过咸,吃着有香菜淡淡的清香味,很喜欢。想起上次喝的香菜奶茶,刚入口时也是淡淡的香菜味,感觉特别惊喜,但由于过甜了,喝着很快就觉得腻了。

下午去剧院看了《醒·狮》,讲的是清末鸦片泛滥时舞狮人为民族大义斗争的故事,同时穿插有一段恋爱情节,是值得一看的戏剧。

第一个喜欢上的场景是上半场男一将狮头放在鼓上时一大块红布从天而降,灯光下红布颜色鲜艳而内敛,在空中缓缓落下时飘动的样子也十分好看。演员们都十分专业,动作或娇柔轻盈或迅猛有力,其中最喜欢女主,在恋爱状态时娇羞可爱,而最后与敌人斗争时勇敢坚决,这样的女孩谁不喜欢呢?

个人觉得上半场起势时多有宏大的场面,而到后半场高潮所在的部分反而不如上半场那么震撼,就这点仍有改进空间。
美好充实的周日到此也结束了,开始期待端午假期了,将会发生些什么呢?
最后,感谢读到这里的你~

-
vhaldefor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05 16: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