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艺术家也可能曾是一个无助的寂寞小孩

奥地利著名精神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在自己的研究著作《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写道:“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无疑,童年生活影响着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对艺术家们来说也是如此,那些在我们眼中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也可能曾经是一个闷闷不乐的寂寞小孩。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53-1890
艺术家文森特·梵高一直给我们一种笨笨的又很偏执的印象——27岁才决定作画家,生前只卖出了一幅画,还发疯割掉自己的耳朵最后自杀身亡。

这样的梵高1853年出生在在荷兰北布拉班特省的津德尔特,在他出生之前,家里有一个男孩早夭,所以伤心的父母给梵高取了相同的名字去纪念上一个孩子,梵高却并没有因此得到更多的疼爱反而活在未曾谋面的“哥哥”的阴影里。

11岁时,梵高从津德尔特的乡村学校转学到泽芬伯根的寄宿学校,他在那里过得更加不开心,他感到非常孤独,只能不时地用画画排解内心的烦闷,就像他长大后也会经常做的那样,绘画对他来说像是一种自言自语的游戏而不是一个被人欣赏的才华。

13岁的时候,梵高升入了蒂尔堡的中学,在那里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他还是中途退学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学校。一年后,16岁的梵高在叔叔的介绍下来到了国际艺术交易商古皮尔国际艺术公司实习,早早步入了成年人的生活。

梵高的一生都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磕磕绊绊,父母、情人、朋友,只有他的弟弟提奥真正理解他,还有他挚爱的艺术,那些缺少陪伴的日子,绘画是他自我救赎的唯一方法。
梵高童年作品



Edvard Munch
1863-1944
挪威表现主义艺术家蒙克的作品总是透露出焦躁与恐惧,他最著名的作品《呐喊》中的人物在血红色背景的映衬下,呈现出一个痛苦到扭曲的表情。

如果说梵高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那挪威蒙克的童年生活则可以用恐怖来形容——母亲、姐姐相继死于肺结核,父亲又精神失常言语骇人,就连他自己也是身体孱弱。

由于身体和家庭的特殊情况,蒙克无法上学只能在家接受教育,但是这也给了他追求自己爱好的自由——绘画,他尽可能地描绘着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以缓解死亡的恐惧和疾病带来的痛苦。17岁时他下定决心,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决定成为一名画家。”

爱德华·蒙克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这与他的童年经历是分不开的。他对内心恐惧、焦灼等负面情绪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方法也是一种对童年痛苦记忆的自我宣泄与排解。
蒙克童年作品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1864-1901
劳特雷克是后印象派画家、近代海报设计与石版画艺术先驱,人称“蒙马特尔之魂”,他常常坐在巴黎的咖啡厅与酒吧、舞厅,描绘19世纪巴黎繁华的夜生活,舞女、歌手都是他作画的对象。

劳特雷克本来可以很幸福,他出身贵族,还是父母第一个孩子,作为未来的家族继承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是14、15岁发生的两次意外造成了他腿部的终身残疾,成了一个常常被人取笑的侏儒,父亲不再对他寄予厚望甚至以他为耻。

不过这没有影响他的艺术创作,良好的出身和教育环境还是使他受益匪浅,不必再“继承家产”也让他可以自顾自地尽情画画。
劳特雷克已知的、保存至今的十八岁前的早期绘画作品超过3000幅,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他大约从六岁开始,每天就能完成两三张“作品”。

劳特雷克的父亲喜欢打猎,耳濡目染的他画了许多与马相关的题材,少年时候的作品已经显示出劳特雷克对人物动势出色的掌控力。
劳特雷克童年作品


Edward Hopper
1882-1967
爱德华·霍珀的童年跟以上几位比可以说是非常之幸福:出生在纽约上尼亚克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家中仅有两个孩子,既生活富足又不缺少陪伴。
尽管如此,爱德华还是长成了一个不爱讲话,心事重重的小孩,长大成为画家之后,也是以描绘空旷风景和都市寂寥生活著称。

他常常在村里的码头和船坞待好几个小时,一边素描一边观看造船活动。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用笔墨、炭笔、水彩和油画作画。13岁时他就创作了自己的第一幅署名油画《石湾的划艇》。 霍珀五岁时就表现出了绘画天赋,并得到了父母的充分鼓励与支持。霍珀的家乡是纽约市北部哈德逊河上的一个游艇制造中心,年少的霍珀透过自己卧室的窗户,就可以看到哈德逊河的景色


霍珀成年后的作品也始终围绕着童年时期的记忆——从小居住的房子、造船厂、哈德逊河……这些都成为了他日后绘画的主题,对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爱德华·霍珀童年作品

无论童年是快乐还是悲伤,都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时光,即使是大名鼎鼎的艺术家也曾只是一个心怀不安与寂寞的笨小孩,但这不妨碍他们在艺术道路上做成功的自己。
最后,在这个欢乐的节日,祝愿所有儿童幸福快乐,也祝那些曾经郁郁寡欢的孩子们与童年和解、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