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英》读后感
一本700多页的通过研究20世纪法国教学体制中的各个关系,旨在表达资本主义社会统治的内在逻辑和构成。在布尔迪厄看来,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国家魔术”,它通过再生产特定符号的资本权力,保证权力的运作、转换,从而维护社会秩序,而这又是通过某种表面中立的形式进行的。
先了解几个名词(对我来说):
再生产:再生产就是不断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从企业说,以货币形态为起点,转化为生产形态、商品形态,再以货币形态结束。如此周而复始,以维持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穿袍贵族:不是世袭贵族,他们出身于资产阶级,用钱买到贵族头衔。
场域:代表着各种不同的社会空间,它展示的是由不同的资本和权利所决定的处于不同位置的行动者之间的客观关系。惯习、习性、行动者、位置以及资本和权利是场域的基本构成,是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的。
惯习:是过去实践活动的结构性产物,是人们看待世界的方法,也是人们在各种社会评判中起主导作用的模式。
习性:作者认为个体从幼年时代起积累起来的各种经验,包括他对各种规章制度和各种奖惩机制的理解,会在他的心智中留下轨迹,从而构成了个人的行动倾向。
第一部分:学业分类形式
作者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参加法国中学会考的学生进行分析,从而显现出分层情况——一种需要“才华”的学科和另一种需要“努力”的学科,使得学科之间发生了差异,但通过这些差异,又识别出了差异的“行动者”——学生,进一步识别出了位置的不同——学生家庭社会地位和文化资本的差异。随后通过教育机构的评判,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天赋”一词被神化,产生了象征性暴力,在这种共同认知下,在法国,社会出身不同的学生的毕业轨迹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规定。作者从巴黎高师的历届毕业生的讣告中,根据对已故之人的描写形容词不同而显现出来。
第二部分:圣职受任礼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二元结构:一种最稀有最好的教师给了那些社会关系和学业上最优越的人,而另一种人只能接受最书本化,最放不开及最不利于研究的教学。在第一种中,不断设置学业称号,形成了内部认同,在同质性的社会关系的人中,不断产生“小圈”效应,从而产生了象征性效应。这就是法国精英学校“神化”作用。
第三部分:名牌大学场域及其变化
随着人们对文凭的普遍认同,实际上对不同学校的学生进行了等级划分,不同同质性的人,可以在其他具有同质性的人中共享到声望,利益(校友)。
第四部分:权力场域及其变化
在权利场域中有两个变化,其一是学业称号——文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是最为法国最高阶层的敲门砖,其二是,官僚主义提供的技术称号逐渐退出,使得工商业资产阶级,穿袍贵族和专家治国论者差生对立。于是庇护性学校因而产生。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分工的精细,使得传统的手工业式研究者减少,于是出现了一个选择——要么选择在新的社会定义分派给文化生产者的或这或那的职能,要么选择自主性的斗争。
第五部分:国家权力与支配国家的权利
略
读完全书,感觉这是一种反思,因为作者既是那个时代塑造的“精英”又揭示了塑造精英的整个过程。读之中,新鲜感常伴左右,整理读后感后,反思了更多。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它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无论是何等教育背景的人们,我们都应该适度培养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胸怀去教育我们的后人,前人照我我照后来人,将个人与民族命运,家国联系起来。
-
一翮shanyou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27 13:08:50
-
微信用户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05 15:10:04
-
苏木精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19 19:24:47
-
Objective.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2-10 19:44:30
-
芝麻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05 08:56:19